土耳其跨境电商市场,为何如此动荡却鲜为人知
土耳其电商:经济泥潭里的逆增长奇迹
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最近有点反常。一边是里拉持续贬值、通胀高到让餐厅菜单都不敢标价,另一边却是电商市场以每年13%以上的速度狂奔。2023年市场规模冲到187.5亿美元, 2027年预计能摸到312.8亿美元——这体量,几乎是越南的两倍这个。说真的,谁能想到在经济最动荡的时候,线上购物反而成了土耳其人的救命稻草?
年轻人+互联网:被低估的增长引擎
土耳其的人口结构藏着电商爆发的密码。8527万总人口里15到24岁的年轻人有1294万,占比15.2%,比欧罗巴联盟平均水平还高。更关键的是这些年轻人对互联网有多狂热?2022年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高达96.9%,几乎人人都刷手机。一个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三年的中国外派员工Immortal说:“地铁上、 咖啡馆里没人看报纸,全在刷Trendyol和Hepsiburada,跟十年前的中国一模一样。”

疫情这把火直接把线上习惯给烧起来了。2020年3月,土耳其电商销售额同比暴涨100%,全年增长122%。有个做手机批发的中资企业老板李木子举了个例子:“疫情前电商销售只占10%, 三年后干到40%,算上代理渠道的线上销售,能到70%。”这种跳级式增长,在成熟市场根本不敢想。
地理魔咒:从“中间走廊”到物流超级大国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像个十字路口, 黑海南下进地中海,西通欧洲东连亚洲,自古就是商旅要道。2013年马尔马拉海底隧道通车, 北京坐火车能直达伦敦;伊斯坦布尔机场能飞往122个国家的255个目的地——全球客运目的地最多的机场,就是它。这种区位优势,硬生生让土耳其成了物流枢纽。
埃尔多安野心不小, 2022年直接放话:“2053年,土耳其要成为从伦敦到北京、西伯利亚到南非的物流超级大国。”说干就干,政府砸了1150亿美元修路、建桥、扩机场,土耳其的基建速度被欧洲媒体称为“狂魔”。疫情前同城寄个东西要三天现在晚上下单,第二天上午就能到。这种物流体验,拉美国家做梦都笑醒——人家60%的地区2018年还没铺路,贫民窟里丢件是家常便饭。
供应链转移:被战争点亮的制造业
2022年俄乌战争一打, 国际公司纷纷从俄罗斯撤资,就近找替代地。土耳其捡了个大便宜。瑞典宜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波兰成衣公司LLP,甚至110家美国公司都宣布要在土耳其投500亿美元。美国商会的招商会刚开完, 土耳其东南部的加济安泰普市就乐了——这里有个做垃圾袋和手套的家族企业,老板Savas Mahsereci说:“全球供应链转移对我们是巨大机会。”2016年他开始出口,2021年工厂面积是2004年的20倍,全市出口创历史新高。
Shein也盯上了土耳其。2022年夏天开始建供应链,到2023年底,欧罗巴联盟地区20%的销售额要靠土耳其工厂撑起来。更让中国卖家头疼的是土耳其本土制造起来了。“很多小商品土耳其人自己造, 价比中国还低,”一个做TikTok带货的主播吐槽,“我们做欧美的,现在要跟土耳其卖家抢市场,压力山大。”
支付革命:从“货到付款”到无现金社会
中东其他地方还在为货到付款发愁——那里75%的订单是货到付款, 效率低、丢件多。土耳其早就跳出了这个坑。2022年,土耳其有8280万张信用卡,全球第七;数字支付交易总额635亿美元,世界第九。Hepsiburada和Trendyol的支付页面 信用卡、电子钱包、银行转账一应俱全,跟国内淘宝没差。
通胀反而刺激了线上支付。李木子发现:“里拉贬值,大家觉得车、家电、奢侈品比存钱保值,反而更敢买了。银行利息低,年轻人借钱消费也疯。”最离谱的是汽车市场,二手车比新车还贵——“不用等,而且价钱还在涨。”这种反常识的消费逻辑,硬是把电商市场撑了起来。
价格战:线上成了“抗通胀避难所”
线下餐厅菜单不标价,网店却敢比实体店便宜。为啥?线上没有租金和人工成本。阿联酋Opontia公司的土耳其业务总经理Yaman Alp Ungan说:“通胀让消费者只认便宜,电商平台就用低价抢人。”Hepsiburada和Trendyol上, 满减活动不算多,但单个商家的小折扣不断,比实体店有吸引力得多。
进口商品就惨了。Immortal发现:“数码产品和进口车贵得离谱,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本土商品和周边国家的货卖得火。Mica这个2022年入驻Hepsiburada的中国卖家, 靠着本土化选品,把中国卖到了阿塞拜疆等小众市场:“土耳其平台在东欧、中东北非有19个国家站点,跟着平台走,能避开红海竞争。”
三国杀:本土巨头的博弈与巨头的入局
土耳其电商格局像极了十年前的中国——群雄混战,没有绝对霸主。Hepsiburada和Trendyol双雄并立, 亚马逊2022年刚建完伊斯坦布尔物流中心,新玩家还在往里冲。最惨的是eBay, 2018年土耳其上线,2022年直接关了本土平台Gitti Gidiyor——运营二十年,还是没打过本土玩家。
Hepsiburada:从电脑销售商到区域霸主
2000年, 女企业家Dogan-Boyner收购了个小网店Infoshop,取名Hepsiburada。一开始只卖电脑,后来成了土耳其版亚马逊,化妆品、家居、宠物玩具全都有。2021年7月,它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39亿美元。APP下载量2500万,用户3200万,业务覆盖19个国家。中国卖家Mica看中它的“蓝海属性”:“竞争小,容错率高,新手也能玩。”
Trendyol:阿里加持下的“土耳其阿里”
2010年, 哈佛辍学生Demet Mutlu创立Trendyol,2018年被阿里以7.28亿美元估值入股,2021年阿里持股提到86.5%。但知情人士说阿里基本不插手运营,Trendyol自己说了算。2022年, 阿里财报里多次提Trendyol:Q4国际商业收入增长18%,订单量涨3%,全靠Trendyol带飞。2022年夏天 Trendyol杀进德国,2023年又传出要10亿英镑收购英国Asos——野心已经冲出土耳其了。
亚马逊:迟到的巨头
亚马逊2018年才进土耳其, 2022年才建物流中心,动作慢了半拍。Immortal说:“亚马逊在土耳其存在感不强,大家还是习惯用本土平台。”但亚马逊的物流能力不容小觑,伊斯坦布尔物流中心一建,说不定能改变战局。
未来:通胀下的狂奔与未知挑战
土耳其电商就像踩着钢丝的舞者, 一边是通胀和货币贬值的深渊,一边是增长和扩张的诱惑。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用户渗透率才57.2%,中国已经80%了——还有空间可挖。Trendyol总裁Caglayan Cetin说 等海外收入占比到30%-35%,就要去伊斯坦布尔和伦敦双重上市。Hepsiburada也在往更多国家扩。
但通胀始终是颗定时炸弹。媒体人艾婕今年6月去旅游,发现餐厅菜单连价格都不敢标:“可能过几天就涨价了。”这种不确定性,让消费者既想提前囤货,又怕买了就贬值。电商平台在低价和品质间找平衡, 卖家在本土化和供应链上比速度,谁先站稳脚跟,谁就能在这片动荡的蓝海里分到最大的蛋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