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球流量增长新机遇跨境专场在杭成功举办
良渚的夏天跨境人的流量狂欢
7月29日杭州良渚。五千年文明的土层上,长出了跨境电商的新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 却有1.5万亩林子,风吹过的时候,带着青草味和卖家的讨论声——2023全球流量增长新机遇跨境专场,就在这地方办起来了。省商务厅、 市商务局在背后托着,余杭区良渚街道办事处和杭州良渚新城管委会搭台,起梦跨境唱戏,近千个人挤在会场里连过道都站满了。有人说这是“跨境人的夏日限定派对”,但走进去才发现,哪是什么派对,分明是场“流量争夺战”的沙盘推演。
良渚不只有玉琮,还有跨境人的野心
选在良渚不是偶然。这地方现在搞“北富美、南创新、中提升”,听着像规划图,但跨境人眼里全是机会。北边有生态,南边搞创新,中间还能提升——这不就是跨境卖家的三步走战略吗?先靠好产品立足,再玩创新模式,再说说把品牌立起来。戚超群副主任上台时说要“加快特色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底下有人小声嘀咕:“这不就是给我们找地盘吗?”确实 良渚的林地和田园风光,看着跟跨境没啥关系,但你要知道,现在做跨境的,谁不想找个“既能埋头干活,又能抬头看天”的地方?

流量江湖:TikTok的“iPhone时刻”来了?
史文禄上台时手里没拿稿子,就一个激光笔。FastData创始人,专盯数据趋势,他说:“结构全球新流量的iPhone时刻到了。”这话一出,底下嗡嗡一片。iPhone时刻?啥意思?他翻到一页PPT,TikTok海外销售类目的曲线图,像坐过山车一样往上冲。2023年Q2, 美妆类目GMV涨了72%,家居类目翻了1.5倍,连以前没人碰的“宠物智能喂食器”都卖爆了。他说这不是偶然是“TikTok成了海外消费者找潮流的搜索引擎”。有人举手问:“那现在入场还来得及吗?”史文禄笑了:“晚了但还没到绝望的地步。现在入场的,是‘早鸟中的晚鸟’,还能喝口汤,但别想着啃骨头了。”
内容货架双驱动:卖家的“左手内容,右手商城”
孙小楠的分享更接地气。TikTok东南亚跨境孵化负责人, 上来就放了个案例:一个卖美妆工具的印尼小品牌,靠15秒短视频教用户“如何用化妆刷画出野生眉”,3个月粉丝从0冲到50万,商城订单量直接翻了10倍。她说这叫“内容货架双驱动”——左手用内容种草, 右手用商城承接,用户在短视频里被种草,点进商城直接下单,中间路径短得像“从沙发到冰箱”。台下有个做3C的卖家拍了下大腿:“我之前只投广告,不做内容,钱烧得比快车还快。”孙小楠补了句:“多体裁协同,别光盯着短视频,直播、图文、甚至音频,都能触达用户。用户在哪里你的内容就要钉在哪里。”
品牌出海:从“卖货”到“卖自己”的生死局
刘波讲“品牌出海基地”时台下安静得能听见翻笔记的声音。起梦跨境合伙人,她说很多卖家卡在“有产品没品牌”的困境里。她举了个例子:某家做智能家居的,一开始在亚马逊上卖白牌,单价29.9美元,利润薄得像纸。后来搞了个子品牌, 主打“为独居老人设计的智能安防灯”,通过TikTok主播孵化,找老年KOL测评,价格提到89.9美元,转化率反而高了15%。
她说:“品牌不是logo,是用户对你的‘信任标签’。私域流量就是你的信任池,主播是信任的传递者,供应链是信任的保障,这三者缺一不可。”旁边有个小声问:“那小卖家怎么办?没预算搞主播孵化啊?”刘波笑了笑:“小卖家有灵活优势, 主播不一定要大V,你自己的员工就能当‘产品体验官’,真实感比流量更重要。
DTC品牌出海:三星羽绒的“从0到1”血泪史
朱志良的分享带着点“过来人”的沧桑。三星羽绒董事长,他直接说:“DTC出海,就是‘脱掉白牌外衣,换上品牌内衣’的过程。”他们家2021年决定做DTC,之前给国际大牌代工,利润被压得死死的。步是供应链:自己建了小批量柔性生产线,起订量降到500件。后来啊2023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增长35%,其中DTC渠道占比从0%冲到45%。他说:“别迷信‘大而全’,小而美才是跨境的未来。精准定位比盲目铺货重要10倍。
物流与市场:菜鸟和亚马逊的“跨境双生记”
袁海生上台时背景是菜鸟的全球物流网络图。他说“跨境卖家的痛,80%在物流”。以前从中国到巴西,海运要45天关税清关卡半个月,货到时客户都忘了买了。现在菜鸟搞“端到端全链路流力货通全球”, 比如巴西专线,时效压缩到15天包税清关,退货率降到3%以下。他举了个例子:2023年6月, 一个卖手机壳的商家,用菜鸟巴西专线,发了1000单,客户收到货后主动在Instagram上晒单,又带来200多复购订单。他说:“物流不是成本,是体验。体验好了客户才会帮你‘免费宣传’。”
新兴市场:蓝海还是“染缸”?
王彦武的分享有点“泼冷水”。亚马逊全球开店新兴站点负责人,他说很多人觉得新兴市场是蓝海,其实是“染缸”——机会多,坑更多。他以中东市场为例, 2023年Q2,沙特站的卖家数量增长了120%,但平均客单价却下降了18%,为什么?内卷了。他给的建议是:“别扎堆大站点,找‘次新兴市场’。比如拉美的秘鲁,东南亚的菲律宾,这些地方竞争没那么激烈,增速却很快。有个卖家居的,今年3月入驻秘鲁站,现在月订单量稳定在8000单,转化率比美国站高5%。”台下有人问:“那风险呢?”王彦武直截了当:“风险永远存在但‘小步快跑’能降低风险。先试销100单,数据好再追加,别一上来就all in。”
跨境人的“焦虑与野心”: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William Martin August的英文演讲, 配上同声传译,反而有种“异域感”。他说“社交媒体不是流量池,是‘信任池塘’”。他举了个美国本土品牌的例子:面料,只为让敏感肌穿得舒服”,粉丝粘性极高,复购率达到40%。他说:“中国卖家擅长‘卖货’,但要学会‘卖故事’。故事比参数更能打动海外消费者。”
华少的分享更直接。“PEISON”创始人,他说“东南亚爆单的密码,是‘本土化+效率’”。他们帮中国卖家落地东南亚,比如语言:广告语不用直译,找本地人写,像“热到融化?这款空调让你像在冰箱里开会”,比“高效制冷”更抓眼球。比如支付:支持GrabPay、OVO这些本地钱包,转化率能提升20%。2023年4月, 他们帮一个卖小家电的,在印尼站上线,首月订单破5000单,他说:“别把东南亚当成‘低价市场’,这里的中产阶级增长很快,他们愿意为‘好用+好看’买单。”
直播电商大赛:政府搭台, 卖家唱戏
省商务厅启动的“2023浙江省直播电商大赛”,像给跨境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政府引导、平台支持、主体赋能,课程培训+赛事PK,目标是培养“既懂跨境又懂直播”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参赛者说:“以前我只会在亚马逊上写Listing, 现在学会了用TikTok直播卖货,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或许就是跨境行业的未来——单一技能走不通,得“多条腿走路”。
流量之外:跨境人的“长期主义”
散场时 有人问:“这场会,到底学到了啥?”没人能一句话说清。但每个人心里都种了颗种子:流量红利会变, 但用户需求永远在;平台规则会改,但品牌价值不会褪色;市场竞争会激烈,但“差异化”永远是护城河。史文禄说“iPhone时刻”来了但真正的“iPhone”,不是抓住一次机会,而是持续创造机会。刘波说“品牌是信任标签”,但信任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是用无数个“真实体验”堆起来的。朱志良说“小而美”,但“小”不是目标,“美”才是——产品美、服务美、故事美。
良渚的夏天会过去,但跨境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毕竟流量来了会走,但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