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Lazada的印尼Harbolnas大促

印尼人的购物狂欢:Harbolnas不只是折扣战

提到东南亚电商,绕不开印尼这个庞然大物。2.7亿人口,平均年龄30岁,智能手机渗透率蹭蹭涨,这地方简直是电商的天然试验田。每年12月,印尼人都会迎来一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Harbolnas,也就是国家在线购物日。说真的,这节日在印尼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的双11,甚至更本地化,更接地气。今年不一样的是 Lazada杀疯了直接甩出50%的商家补贴,消费者还能薅到80%的折扣加免邮,这操作让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Lazada这是要在印尼市场掀桌子啊?

三天倒计时:Lazada的50%补贴从哪来?

2023年12月10日到12日 Harbolnas首次变成三天这时间拉长对卖家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曝光多了订单自然少不了。但问题来了Lazada为啥敢给商家高达50%的补贴?钱从哪来?翻翻账本就知道, 今年7月,阿里巴巴刚给Lazada砸了8.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0多亿,这可不是小数目。

促销补贴高达50%,Lazada全力备战印尼Harbolnas大促
促销补贴高达50%,Lazada全力备战印尼Harbolnas大促

说白了就是给Lazada在印尼市场“烧钱”的底气。 Lazada印尼CEO James Chang的话挺实在:“我们就是要用真金白银支持本土商家,让Harbolnas成为他们翻身的契机。” 你看, 这补贴不是随便给的,是带着战略目的来的——在Shopee、Tokopedia这些本土老牌对手面前,得用钱砸出一条路来。

烧钱禁令下的变局:Lazada的补贴是“解药”还是“毒药”?

有意思的是印尼政府今年偏偏出来“搅局”。合作社和中小企业部明令禁止电商平台用“烧钱”策略低价抢市场,说这样会挤压本土卖家生存空间。这政策一出,整个印尼电商圈都炸开了锅。Shopee、Tokopedia这些平台以前靠补贴起家,现在突然不让烧钱了简直像断了粮草。但Lazada的50%补贴,到底算不算“烧钱”?

有人说是钻空子, 用“促销补贴”的名义打擦边球;也有人觉得,这补贴直接给到本土商家,反而能让中小卖家活下来算得上是“解药”。2022年Harbolnas交易额22.7万亿盾, 涨了26%,今年目标25万亿盾,市场蛋糕就那么大,平台不烧钱,商家怎么分?这事儿吧,就跟走钢丝似的,平衡不好,两头不讨好。

Shopee的“错位竞争”:Harbolnas重叠生日的营销局

这边Lazada高调补贴,那边Shopee也没闲着。偏偏Shopee的12周年庆大促和Harbolnas撞车了这可真是“冤家路窄”。Shopee的策略跟Lazada完全不一样, 不搞大额补贴,而是玩起了“组合拳”:推AMS新用户专属激励,给卖家流量扶持,还提前发布热卖品预测清单。说白了就是想用“精细化运营”对抗Lazada的“钞能力”。你觉得哪个更管用?对普通消费者 50%补贴+80%折扣肯定更诱人;但对中小商家Shopee的流量扶持可能更实在——毕竟补贴是暂时的,流量才是长久的。这俩平台,一个用钱砸,一个用策略磨,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消费者端:80%折扣+免邮,印尼人真的买账吗?

说到消费者,印尼人买东西,讲究一个“值”,但更看重“信任”。Harbolnas对他们就是一年中最“值”的时候。Lazada这次给消费者画了个大饼:80%的折扣加上免费送货。听着确实香,但实际体验怎么样?2022年Harbolnas期间,Lazada的物流就出现过爆仓,有些订单等了一周才到。今年三天活动,物流压力肯定更大。

不过话说回来印尼消费者对“等待”的容忍度其实不低,只要价格够低,等几天也认。数据显示, 2022年Harbolnas期间,家居和3C类产品销量增长最快,今年加上80%折扣,估计这两类又要卖断货。至于免邮,在印尼这种岛屿众多的国家,免邮简直是“杀手锏”,毕竟跨岛运费够买半件商品了。

本土商家的春天:谁在吃Lazada的补贴红利?

这次补贴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印尼本土商家。以前,他们总被中国卖家的低价挤压得喘不过气,现在Lazada明确说“扶持本土”,机会来了。雅加达有个做手工蜡染的本土品牌“Batik Keris”, 2022年Harbolnas销量才2亿盾,今年提前报名了Lazada的补贴活动,老板娘拍着胸脯说:“50%补贴一加上,我们的价格比中国卖家还低30%,订单已经翻倍了。”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特别是家居、手工艺品这些“印尼特色”品类,借助补贴优势,终于能跟跨境卖家掰手腕了。不过话说回来补贴不是白拿的,得保证库存充足、物流跟上,不然订单来了发不出,反而会砸了招牌。

跨境卖家的困境:政策收紧下的“退路”与“出路”

对跨境卖家今年的Harbolnas就没那么友好了。印尼政府最近对进口商品卡得越来越严,关税、清关手续一大堆,以前靠“低价倾销”的路子基本走不通了。有深圳的3C卖家吐槽:“以前一件手机壳卖20万盾, 现在加上关税和运费,成本就30万盾了本土商家卖25万盾还带补贴,我们根本没法比。”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有些聪明的卖家开始“本土化改过”——把产品包装换成印尼风格,请本地网红带货,甚至直接在印尼建仓。比如卖美妆的跨境商家“BeautyPlus”, 今年把产品线改成“无酒精配方”,销量反而比去年涨了15%。这说明,跨境卖家得放下“中国制造”的傲慢,真正去懂印尼市场。

Harbolnas之后:Lazada的印尼棋局还怎么下?

三天大促一过热闹散了Lazada的印尼之路还得接着走。50%补贴能换来多少用户留存?会不会像某些平台一样,大促一过用户就流失?这都是问题。不过从阿里巴巴连续注资的态度来看,Lazada在印尼的“持久战”已经打响了。接下来关键是要把这次大促积累的本土商家和用户留住。比如 可以搞个“Harbolnas后扶持计划”,对表现好的商家给长期流量倾斜;或者优化物流体系,把爆仓问题解决掉。毕竟 东南亚电商市场,拼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折扣,而是谁能真正扎根本土,谁能让商家和消费者都“离不开”你。这场仗,Lazada才刚开了个头,后面还有硬仗要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