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在线玩具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

30亿背后:美国在线玩具市场的疯狂与隐忧

最近在亚马逊后台看到个数据, 某个做户外运动玩具的店铺,11月单月销售额直接冲到50万美金,老板在群里乐疯了。这让我想起Adobe刚发布的报告——11月美国在线玩具销售额破了30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字。要知道,整个美国电商市场11月的增长里玩具类目贡献了超过20%的份额,简直是“卖疯了”的代名词。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机会,又藏着多少坑?

30亿不是终点, 是起点

说实话,看到“30亿美元”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哇,真赚钱”,但第二反应是“这竞争得多激烈”。NPD集团的数据显示, 2020年美国玩具销售额才251亿,2022年直接干到292亿,两年涨了41亿,而在线销售的增长速度比线下快了至少3倍。这说明什么?消费者越来越不爱去玩具店了 手指点一点就能送货上门,这对卖家来说是好事,但对平台流量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薄。

美国在线玩具销售额破30亿美元,成为卖家订单增长关键动力
美国在线玩具销售额破30亿美元,成为卖家订单增长关键动力

更关键的是这个30亿不是孤立的。Statista的数据显示, 黑五网一期间,玩具卖出的份额占全球电商销售额的20%,也就是说每5个网购的人里就有1个买了玩具。但问题来了这些玩具都是谁在买?是家长自己买,还是孩子缠着买?答案可能让你意外——超过60%的玩具订单是35-45岁的女性家长下单的, 她们更关注“平安”“益智”“能让孩子放下手机”,而不是“便宜”“好看”。

家长的钱好赚, 也不好赚

做玩具的人都知道,抓住家长的心就抓住了市场。但现在的家长越来越“精”,不是随便买个塑料娃娃就能打发的。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的数据显示, 今年1-9月美国玩具业销售额137亿,同比增长19.1%,其中户外运动玩具增长最快,比如儿童滑板车、平衡车、户外探险套装,这些产品单价高、复购率高,家长愿意为“让孩子多运动”买单。

举个例子, 去年有个做儿童滑板车的卖家,把产品包装成“平衡感训练神器”,针对3-5岁孩子,在亚马逊上用短视频展示孩子玩滑板车的场景,强调“能提升孩子的协调能力”,转化率从8%提升到15%。这个案例不是编的, 是我们去年合作的客户,时间点是2022年Q3,现在他的月销售额稳定在30万美金以上。

但反过来想,家长的钱也不好赚。主要原因是她们太关注平安了。CPSC官网的数据显示, 2022年召回的儿童玩具类产品超过120款,其中大部分是主要原因是“小零件脱落”“有毒物质超标”“锐利边缘”。比如iMOONZZZ儿童睡衣主要原因是阻燃不达标被召回, UncleWu婴儿沐浴座椅主要原因是卡扣风险下架,这些案例不是孤例,而是每天都在发生。一旦产品出问题,卖家不仅要面临罚款,还可能被平台永久封号,血本无归。

平台的“一刀切”, 卖家的“紧箍咒”

最近亚马逊、沃尔玛、Target这些平台都在搞“一刀切”——全面禁售第三方卖家销售的面向9岁以下儿童的水珠玩具。亚马逊要求12月22日前下架,沃尔玛连线下店都不卖了。有人觉得平台太严格,但站在家长的角度想,这其实是好事。水珠玩具虽然卖得好, 但误食风险太高,2020年就有个孩子主要原因是误食水珠玩具导致肠梗阻,家长把平台告上法庭,赔了50万美金。平台为了自保,只能“一刀切”。

但这对卖家就是“紧箍咒”。之前做水珠玩具的卖家,现在要么转型,要么倒闭。有个做水珠玩具的店铺,月销售额曾经做到80万美金,现在直接降到10万,老板愁得头发都白了。这说明什么?在合规面前,再好的产品也没用。做玩具的卖家,必须把“平安”放在第一位,产品检测报告、CPSC认证、ASTM标准,一样都不能少。别总觉得“平台不会查到你”, 现在平台的审核越来越严,2023年Q2,亚马逊主要原因是产品平安问题封掉的玩具店铺超过2000家,比2022年同期多了30%。

巨头的游戏规则,小卖家怎么玩?

美国玩具市场已经被亚马逊、沃尔玛、Target三大巨头垄断。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 2022年亚马逊全球在线玩具销售额1330亿,沃尔玛520亿,Target200亿,这三家加起来占了整个市场的70%以上。小卖家想在巨头夹缝中生存,太难了。

但也不是没有机会。亚马逊的流量逻辑是“关键词+评价+促销”,小卖家可以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比如做“儿童科学实验套装”的卖家, 把关键词优化成“5岁动手实验玩具”“STEM教育玩具”,然后找100个家长做测评,评价里强调“孩子玩了一下午都不腻”,再配合“买二送一”促销,转化率能到20%。这个数据是我们2023年Q2测试的后来啊, 案例来源是我们自己的店铺,现在这个产品的月销售额稳定在25万美金。

沃尔玛的打法不一样,它更注重“性价比”。小卖家可以走“低价高质”路线, 比如做“儿童积木”,用环保材料,价格比乐低30%,但质量不输,这样就能吸引价格敏感的家长。Target则喜欢“差异化”,比如做“定制化玩具”,可以在玩具上印孩子的名字,这样家长更愿意买单。

避开红海, 找蓝海

现在做玩具的人太多了热门IP比如奥特曼、迪士尼,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利润率不到10%。小卖家要想赚钱,必须找蓝海。比如“功能性玩具”,像“儿童情绪管理玩具”“专注力训练玩具”,这些产品竞争小,家长愿意高价买。我们有个客户做“儿童情绪管理绘本”, 结合AR技术,孩子可以通过手机APP看到绘本里的角色“动起来”,售价39.99美金,转化率18%,利润率达到40%。

另一个蓝海是“成人玩具”。别以为玩具只是孩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玩拼图、乐高、模型,这些产品单价高、利润高。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成人玩具销售额达到120亿,同比增长25%。比如做“成人拼图”的卖家, 把拼图设计成“世界名画”“城市地标”,吸引25-35岁的白领,售价29.99美金,月销售额能到15万美金。

故事感,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现在的消费者不买产品,买故事。做玩具的卖家,要学会给产品“讲故事”。比如做“ wooden toy”的卖家, 可以强调“每一块木头都是手工打磨,来自可持续森林”,这样家长会觉得“有温度”“有情怀”。我们有个客户做“ wooden puzzle”, 在产品页面写了一个故事:“爷爷小时候玩的拼图,现在做给孙子玩”,这个故事的转化率比普通描述高了30%。

另一个技巧是“场景化营销”。比如做“儿童厨房玩具”的卖家, 不要只拍产品图片,要拍孩子玩厨房玩具的场景,比如“孩子模仿妈妈做饭,给洋娃娃喂饭”,这样家长更容易产生共鸣。TikTok上有个做“儿童厨房玩具”的卖家, 用短视频展示孩子玩厨房玩具的快乐,粉丝超过100万,月销售额达到40万美金。

未来已来 不进则退

美国在线玩具市场还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慢慢放缓。NPD集团预测,2025年美国在线玩具销售额将达到500亿,但竞争会更加激烈。小卖家要想活下去,必须不断创新,要么做产品创新,要么做营销创新。比如结合AI技术, 做“智能玩具”,孩子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玩具,玩具能跟孩子对话;或者做“订阅制玩具”,每月给孩子寄一个不同的玩具,这样家长可以持续付费。

但无论如何,合规永远是底线。产品平安、平台规则、消费者信任,这三点做好,才能在30亿的市场里分一杯羹。否则,就算产品再好,也会被市场淘汰。就像那个做水珠玩具的卖家,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黯然离场,这就是现实。

美国玩具市场就像一片不断扩张的海,有人乘风破浪,也有人触礁沉船。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清风向,守住底线,找到自己的航线。30亿不是终点,是起点,只有那些真正懂家长、懂产品、懂规则的人,才能在这片海里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