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充电桩在亚马逊第一年销售额2500万元

充电桩出海:从边缘赛道到亚马逊爆品

说真的,这数据放几年前谁敢信?一个做汽配件的品牌,在亚马逊上卖充电桩,第一年就干出2500万元的销售额。更绝的是直接从两百名开外冲进了类目前五。这速度,比新能源车本身加速还猛。最近两年,跨境圈子里谁不聊充电桩?户外储能刚火完,这玩意儿就成了下一个“金矿”。但你仔细琢磨,这矿真那么好挖吗?

Autel的名字,做汽配的可能熟。2004年成立,2020年上市,靠汽车诊断设备起家,多款产品冲过亚马逊Best Sellers榜单。谁能想到,2022年这家公司突然掉头,扎进了充电桩赛道。2022年6月,电商运营团队刚组建完,从原来的代理模式转向自营品牌。紧接着,充电桩产品就上了亚马逊美国站。后来啊呢?首年销售额2500万元,成了海外市场的主打产品。你猜怎么着?现在聊起充电桩出海,Autel几乎成了绕不开的案例。

充电桩出海爆了!它在亚马逊第一年卖了2500万元
充电桩出海爆了!它在亚马逊第一年卖了2500万元

欧美市场的“充电焦虑”:被忽视的万亿级缺口

欧美车主现在最头疼啥?不是车贵,是充电难。IEA的数据摆在那儿:2023年上半年, 欧罗巴联盟国家卖了142万辆新能源车,纯电车就占了93.9万辆,是插混的两倍。车越卖越多,充电桩却跟不上。按AFID标准, 10辆电车配1个公共充电桩才算合理,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没达标,美国更离谱,车桩比到了16:1。这意味着啥?16辆车抢一个桩,排队两小时充电,半小时开车,这谁受得了?

更麻烦的是适配性。特斯拉用自家接口,欧洲车企用CCS,美国还有个NACS。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充电接口标准能差出八样。国内桩企过去出口,经常遇到“车能插进去,但充不了电”的尴尬。车主骂骂咧咧,平台退货率飙升,这买卖还能做吗?所以你看,海外充电桩市场表面是缺设备,深层次是缺“能用、好用、适配广”的解决方案。

德州暴雪、俄乌冲突这些黑天鹅事件,反而加速了这波需求。户外储能火了之后大家突然意识到:没电的时候,车能当移动电源,但前提是你得充上电。充电桩从“可选配件”变成了“刚需中的刚需”。2022年国内充电桩企业集体加速海外认证,就是瞅准了这个窗口期。认证周期3-7个月,谁先拿到证,谁就能先吃肉。

汽配老兵的跨界突围:Autel如何踩中风口

做汽配的为啥能干过充电桩老玩家?这个问题值得琢磨。Autel的营销中心副总裁Kelvin Cao说他们靠的是“技术复用”。过去十几年做汽车诊断设备,积累了OBD协议、诊断协议这些底层能力。说白了就是“懂车”。充电桩本质是车和电网之间的桥梁,懂车的自然更懂怎么让桩和车“好好沟通”。后来啊呢?Autel的充电桩能适配99.5%的车型,一次充电成功率大于99%。这数据,在行业里几乎没对手。

2022年,国内充电桩市场已经卷成红海。壳牌、中石油这些巨头都冲进来了国内车桩增量比达到2.7:1,比欧美还卷。价格战打得飞起,直降、免服务费、秒杀券,桩企们“赔本赚吆喝”。Autel一看,国内内卷,那就出海。但出海不是换个地方卖货,得重新打磨产品。他们反推用户需求:家用用户要便宜好安装,商业场所要快充稳定,车队要能远程管理。于是 产品矩阵从低到高全覆盖:21KW交流桩适合家用,60-240KW直流桩给商业场所用,480KW超充桩直接对标加油站。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Autel的第一款家用充电箱MaxiCharger,主打“充电一小时行驶120公里”。普通家用1级充电器充7小时才能跑这距离。这效率一出来国外车主直接“真香”。售价近600美金,月销量稳定超100个。你说贵?欧美车主算笔账:比去公共快充站省钱,比自家插座快7倍,贵点也认了。

从诊断设备到能源管理:技术基因的复用

你可能不知道,Autel的研发投入有多猛。2023半年报显示,研发投入占营收19%,团队近千人,占公司总人数60%。这些钱大多花在产品迭代上,没追区块链、共享出行那些风口。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充电桩不是孤立的设备,未来要成为“移动能源网络”的一部分。车能充电,还能放电给电网,甚至给其他设备供电。这种“车桩网协同”的思路,让Autel的充电桩不止是“充电工具”,更像是“能源终端”。

全场景覆盖的产品矩阵:高低搭配抢占用户心智

产品策略上,Autel没学国内企业搞“一刀切”。家用场景推AC Wallbox, 主打性价比和安装便捷;商业场景用直流快充,强调稳定性和功率密度;车队客户则提供定制化方案,带远程管理系统。这种“高低搭配”的策略,让不同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国内企业出海常犯的错误是“用国内卖货的逻辑卖海外产品”,但Autel明摆着摸透了海外市场的分层需求。

电商运营的“闪电战”:首年冲进类目前五的秘密

2022年, Autel的充电桩刚上亚马逊美国站,团队就盯上了Prime Day。为了这个节点,他们提前三个月规划库存、优化Listing、站外引流。后来啊呢?第一次参加Prime Day,排名直接从两三百名冲进前五。这速度,靠的不是运气,是对电商节奏的精准把握。Prime Day、黑五网一这些大促,对新品来说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错过可能等一年。

Listing优化也藏着门道。国外用户买充电桩,最关心啥?平安、安装、适配性。Autel没像国内卖家那样堆参数, 而是在Listing里加了安装售后视频、平安提示,甚至放了不同车型的适配测试画面。用户打开页面一眼就能看到“这桩我能不能用”“坏了找谁”。这种“用户教育”式的打法,直接把转化率拉高了20%以上。更绝的是他们专门建了用户反馈群,收集评论里的槽点,快速迭代产品。有用户抱怨“线太短”, 下一款产品就把线长了1.5米;有人说“App操作复杂”,开发团队两周内就优化了界面。

Listing里的“用户教育”:视频与反馈的闭环

跨境电商的Listing,本质是“虚拟销售员”。Autel把“用户痛点”当卖点讲:普通充电桩充8小时 MaxiCharger充1小时;别人家适配10种车型,他们适配99.5%;别人家坏了一周没人修,他们24小时客服响应。这些信息不是干巴巴列参数,而是用场景化视频呈现。用户看完,脑子里直接浮现“这就是我想要的桩”的画面。转化率能不高吗?

跟着大节奏走:Prime Day、 黑五的库存与流量博弈

2022年黑五,Autel的充电桩差点断货。他们预估销量是平时的3倍,后来啊实际卖了5倍。库存不够,只能临时空运补货,运费比货值还贵。这次教训让他们意识到:大促不是“卖多少赚多少”,而是“能不能接得住流量”。现在他们用AI预测销量,结合历史数据、市场趋势、竞品活动,把库存误差控制在10%以内。这种“精细化运营”,在国内出海企业里还不多见。

内卷与红利并存:充电桩出海的“冰与火之歌”

充电桩出海真那么香?未必。国内企业扎堆出海,价格战很快烧到了海外。e充电、万马爱充这些平台,在亚马逊上直接把价格打穿,比国内还便宜。但问题是低价换来的只有短期流量,用户买回去发现“质量差、适配差”,退货率一高,反而亏得更惨。Autel没跟风降价,他们的毛利率能到40%,比国内20%高出一倍。靠的是技术溢价,不是价格战。

认证也是道坎。欧洲的CE认证、美国的UL认证,光是测试费就要几万块,周期3-7个月。有企业为了抢速度,用“认证擦边球”,后来啊被平台下架,账户都封了。Autel2022年就开始布局认证,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的项目全拿下了。现在他们的认证文档库里有200多份,新产品上市能比同行快两个月。这“先发优势”,比任何营销都管用。

售后更是大麻烦。充电桩是大件,动不动几十公斤,坏一次维修成本比运费还高。国内企业出海常遇到“用户找上门,却没人管”的窘境。Autel在洛杉矶、杜塞尔多夫设了海外仓,提供“以换代修”服务。用户坏了桩,不用寄回国,直接换新的。这服务成本不低,但换来的是复购率和口碑。有用户买了家用桩,又推荐车队采购,一次订单就是几十台。

从卖货到品牌:Autel的下一步与行业启示

现在聊Autel,不能只看亚马逊的销售额。他们的品牌独立站流量6w+,Facebook、YouTube粉丝还没破万,但互动率很高。最近他们准备上Kickstarter,用众筹方式测试市场反应。这种“小步快跑”的品牌建设,比国内企业一上来就投广告聪明多了。众筹不仅能测需求,还能积累种子用户,比硬广转化率高3倍。

行业里有个争议:充电桩出海到底该做品牌还是卖货?Autel的答案是“先卖货,后品牌”。用高性价比产品打开市场,再用技术和服务建立口碑。他们的研发投入里 有30%专门做“本地化适配”——比如针对欧洲老房子的电路电压,调整充电桩的功率曲线;针对美国郊区的大院子,设计更长的充电线。这种“入乡随俗”的产品思维,才是品牌化的根基。

未来五年,欧美充电桩市场规模会突破200亿。但能分到蛋糕的,不会是那些只会打价格战的企业。像Autel这样,懂技术、懂用户、懂运营的玩家,才能把“出海”做成“走全球”。国内的桩企们该醒了:内卷卷不出未来只有扎下去做产品、做服务,才能在海外市场真正“跑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