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千元充电宝为何2年登顶同价位TOP1

3C红海里杀出的黑马,千元充电凭啥两年登顶?

充电这事儿, 说简单也简单,插上电就行;说复杂也复杂,市面上堆着几十上百款产品,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消费者挑花了眼。偏偏就在这片“狼多肉少”的市场里 有个叫闪极的品牌,愣是把一款卖上千元的充电宝,做成了亚马逊同价位的销量冠军,两年时间就冲到了TOP1。这事儿说起来挺玄乎,但细扒下来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

透明外壳下的“小心机”:当充电宝变成“赛博手办”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闪极的充电宝,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玩意儿能充电?”透明的外壳里 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元器件清晰可见,配上彩色的LED屏,实时显示着充电功率、剩余电量,活脱脱一个电子工业艺术品。说实话, 市面上比它容量大、比它功率多的充电宝一抓一大把,但能把“科技感”做到让人愿意摆在桌上当摆件的,还真不多见。

千元充电宝卖爆海外2年登顶同价位TOP1
千元充电宝卖爆海外2年登顶同价位TOP1

闪极这招“透明机甲风”打得很险。毕竟传统充电宝讲究的是“低调实用”,谁没事儿老把充电宝拿出来展示内部结构?但他们赌的就是极客群体的“猎奇心理”——那些喜欢拆解电子产品、追求“看得见的技术”的用户,就吃这套。有测评博主直接说:“市面上有比闪极好看的, 也有功能更强的,但把‘好看’和‘强功能’揉一块儿,当下能选的似乎只有它。”

更绝的是他们没把透明外壳当成“花瓶”。比如赛博棱镜充电宝, 带数码屏不说还能一边给笔记本、平板、手机供电,功率堆到100W,散热用了工字形支架,既撑起了结构又导了热。你说这玩意儿实用吗?对经常出差带电脑的人实用得不行。你说它好看吗?摆在办公桌上,绝对比普通的充电宝吸睛十倍。这哪是充电宝啊,分明是“生产力工具+桌面摆件”二合一。

从氮化镓到PD3.1:技术派的“硬核底气”

光有颜值可撑不起千元的定价, 闪极的底气,全在技术里。2020年氮化镓快火的时候,他们直接扔出了90W、100W的高效氮化镓充电器,出货量冲破10万台。要知道那时候市面上大多数快充还停留在65W,敢做100W的没几家。这步棋走得够快,也够狠,直接在快充领域撕开了一个口子。

后来PD3.1协议出来 别人还在琢磨怎么适配,闪极又把140W氮化镓充电器整出来了成了当时“充电速度天花板”。你说这技术牛不牛?但闪极不满足于“快”,他们还想让充电“更聪明”。比如Starship Seher移动电源, 搞了个“充电时间预测”,屏幕上直接显示“充满还需1小时23分”,用户再也不用猜“到底充多久能满”。这种细节上的优化,比单纯堆参数更能打动人。

截至现在闪极手里攒了20多项专利,发明专利占了近40%。这数字看着可能不吓人,但放在充电这个小领域,已经算“技术大牛”了。要知道,很多3C品牌做个充电宝,直接买现成的芯片方案,顶多在外壳上改改设计。闪极偏不 他们坚持自主研发,连散热支架都要自己设计结构——130W超级移动电源那个工字形支架,既能撑起外壳防止变形,又能把热量导出去,一举两得。这种“死磕技术”的劲儿,让他们的产品有了“不可替代性”。

众筹试水到全渠道开花:小众玩家的“破圈”之路

闪极能火,还得益于他们的“出海策略”。2020年成立那会儿, 别人都在亚马逊上猛攻,他们偏要走“冷门”路线——先上Kickstarter众筹。2021年2月,100W超级移动电源一上线,直接筹了超百万美元。这波操作很聪明:众筹不仅能测市场反应,还能提前攒一波“种子用户”。那些愿意为新品买单的极客,后来都成了品牌的“自来水”。

线上,闪极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除了独立站,亚马逊美国站上线两年,就成了200美元价位段电源的销量冠军。社媒上更狠, YouTube上找千万级博主测评,Reddit上发开箱帖,TikTok上搞“充电挑战”,流量直接拉满。数据显示, 他们三个月的官网访问量超120万,自然搜索占比36%,热门搜索词里“shargeek”“sharge disk”占了前列——这说明用户不是随便搜搜点进来的,是主动找品牌。

线下也没落下。2023年9月, 他们带着新品去德国IFA展,被媒体围着采访;2024年1月,又冲到CES展会,硬核产品直接成了焦点。线上线下这么一联动,品牌声量想小都难。有意思的是 他们没像安克那样铺一堆品类,而是死磕“充电+储能”,从充电器到移动电源,再到便携储能,产品线看着不多,但每个都扎得深。

千元充电宝的“反常识”生意:谁在为高价买单?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充电宝而已,卖那么贵谁买?”这话问得对,但也没对。市面上几十块的充电宝确实能满足基础需求,但闪极瞄准的,从来不是“基础需求”用户。他们要的是“既要又要还要”的那群人:既要快充,要颜值,还要能“秀”。

举个例子, 2022年11月闪极推了款“随行”迷你充电宝,主打大容量小体积,后来啊成了抖音、类目单月销量第一。你说这玩意儿有多颠覆技术?未必。但它精准踩中了年轻人“既要轻便, 又要能充笔记本”的需求——以前出门要么带个砖头一样的充电宝,要么带个充电器,现在一个“随行”全搞定,关键是还好看,发朋友圈点赞率比普通充电宝高三倍。

更绝的是他们玩“场景化”。重力胶囊时间管理器,除了充电,还能当番茄钟、健身计时器,厨房做饭、运动健身都能用。这哪是充电宝?分明是个“生活小助手”。把充电器变成“多场景工具”,用户自然愿意为“附加值”买单。有经销商私下说:“以前卖充电宝拼价格,现在卖闪极拼‘体验’。用户买回去不是‘充电’,是‘买了个能解决问题的玩意儿’。”

红海里的“另类生存”:垂直深耕 vs 多品类扩张

3C出海这几年,卷得不行。安克创新靠多品类“浅海战术”成了巨头,但新品牌想复制这条路,太难了。闪极偏走“垂直深潜”的路子,就做充电和储能,不碰其他品类。这策略在别人看来可能“太窄”,但他们用数据证明了:窄,也能窄出竞争力。

2020年氮化镓爆发时 别人都在追风口,他们直接卡位高端;2021年移动电源同质化严重,他们用透明设计+智能屏杀出重围;2022年便携储能火起来他们又推出“超级移动电源”,把户外电源的便携性和充电宝的实用性捏一块儿。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痛点上,自然能吸引用户。

有意思的是闪极的团队背景也很有意思——来自格力、大疆、一加这些大厂。他们知道普通用户需要什么更知道“极客用户”想要什么。比如Retro 67充电器,全球首款带实时LED电量显示的,看起来像复古收音机,实际支持PD快充。这种“反差萌”设计,让产品有了“记忆点”,用户记住的不是“充电器”,是“那个像收音机的充电器”。

所以说 闪极能两年登顶同价位TOP1,靠的不是运气,是把“差异化”做到了极致:用赛博朋克风抓住眼球,用硬核技术留住用户,用场景化营销破圈,再垂直深耕做出壁垒。在3C这片红海里 与其跟着别人卷价格,不如自己另辟蹊径——毕竟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从来都不是“便宜”,而是“非买不可”的理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