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全球跨境电商市场升温,难道54%的消费者没有增加网购频率吗

54%的“增长意愿”背后跨境网购的真实温度到底有多少?

最近刷到一份报告,说54%的全球消费者要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增加跨境网购频率。乍一看, 跨境电商市场简直要起飞了但仔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如果真有这么多人打算多买,为什么有些卖家的后台订单量还在晃悠?难道这54%的人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掏钱时又怂了?或者说跨境网购的“升温”根本不是全面开花,而是局部过热?

从“想买”到“真买”:那道看不见的鸿沟

数据里的54%确实诱人,但消费者行为研究里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意愿不等于行动。就像年初很多人立flag要减肥, 后来啊健身房卡办完就再没去过跨境网购的“增长意愿”也可能是个“自我感动式”的数字。Airwallex的报告里提到, 77%的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支付方式不对放弃购物——这意味着,哪怕54%的人想多买,要是支付环节卡壳,这意愿直接打对折。更别说还有物流时效、商品质量、售后这些拦路虎。去年深圳某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跟我聊天时说 他们家产品在欧美卖得不错,但拉美市场转化率只有5%,当地消费者明明在社交平台点赞很高,真到付款环节就消失大半。你说这是消费者不想买?还是买的过程太费劲?

跨境网购的“隐形门槛”:不是不想买, 是怕买亏

全球跨境电商市场升温,54%消费者增加网购频率
全球跨境电商市场升温,54%消费者增加网购频率

说到跨境网购,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便宜”,但便宜背后藏着多少坑,只有真正买过的人才懂。传统海淘时代, 商品被调包、物流丢件、关税补缴这些事太常见了现在虽然跨境电商正规了但消费者的“PTSD”还在。艾媒咨询2023年的数据说 65.3%的中国用户觉得用跨境电商平台的频率变多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人买得最多的还是标品——比如奶粉、保健品、手机壳,这些玩意儿真假容易分辨,退换货成本也低。至于那些高单价、非标品,比如奢侈品、定制家具,跨境网购的转化率就低多了。上海某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总监私下跟我说 他们平台客单价超过500美元的订单,退货率高达30%,消费者不是没钱,是怕花冤枉钱。你说这54%的“增加频率”,是不是也集中在这些“低风险”品类里?

市场升温的真相:不是所有人都在买, 是有人在买更多

仔细拆解数据就会发现,跨境电商的“升温”根本不是均匀的。拉美市场2023年电商增速20%,东南亚15%,北美和欧洲反而只有8%左右。拉美6.5亿人口里 电商渗透率才5%,增长空间大得吓人,当地消费者有钱就花,及时享乐主义盛行,跨境网购对他们来说就是“不用出国就能买到全球货”的新鲜事。但反观欧美市场,消费者早就习惯了跨境购物,新增需求其实不多,增长更多来自老客户复购。深圳某做3C配件的卖家给我看了他们的数据, 2023年欧洲市场订单量只涨了12%,但客单价从25美元涨到了35美元——这说明什么?不是买的人多了是每个人买的量变多了。所以“54%消费者增加频率”这个数据, 可能只是拉美、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在拉动,欧美市场早就进入存量竞争了。

社交媒体的“双刃剑”:种草容易拔草难

报告里说59%的消费者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跨境网购, Facebook、TikTok、Instagram是主力。这事儿吧,听着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TikTok Shop在东南亚卖得火, 但退货率也高得吓人,某做女装的卖家告诉我,他们家TikTok直播间的转化率能做到8%,但7天内退货率高达40%,消费者被短视频种草一时爽,收到货发现“图片仅供参考”,立马就退货。更麻烦的是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宣传太常见了有些卖家用P图过度,消费者实际拿到货和预期差太远,下次再也不敢买了。你说这59%的“社媒购物意愿”,能转化多少?恐怕连三成都悬。

企业突围:从“卖货”到“留人”的生死局

既然消费者不是不想买, 而是怕买不好,那跨境电商企业就不能再盯着“拉新”了得想办法把人留住。深圳某做智能手表的卖家去年搞了个“本地化售后”, 现在比的是谁更懂消费者,谁的服务更到位。

案例拆解:拉美市场的“闪电战”与东南亚的“持久战”

拉美市场增速快,但做起来全是“坑”。墨西哥消费者对物流时效极度敏感,沃尔玛搞了个30分钟极速配送,直接把当地中小卖家的生意抢走了一大半。深圳某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去年杀进拉美, 没跟沃尔玛硬碰硬,而是专攻下沉市场,和当地社区团购合作,把商品价格压到比沃尔玛低15%,后来啊半年就做到了月销100万美金。东南亚市场呢?走的是“持久战”。年轻消费者多, 但支付习惯不统一,印尼、菲律宾还是货到付款为主,某跨境电商平台专门和当地便利店合作,消费者在便利店下单、付款、取货一条龙,2023年东南亚市场GMV增长了65%。这说明,不同市场得用不同打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公式”。

未来半年:跨境电商的“危”与“机”

54%的消费者意愿确实是个好兆头, 但能不能抓住得看企业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支付环节, 得支持本地化支付,拉美用Pix,东南亚用GrabPay,欧美用Apple Pay,别再用单一的信用卡支付了;物流环节,海外仓必须建起来时效压缩到7天以内,否则消费者等不及;商品质量,供应链得透明化,让消费者知道东西从哪来、怎么生产的,减少信息不对称。深圳某做母婴用品的老板说 他们去年在产品包装上加了“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一下能看到生产流程、质检报告,退货率直接降了一半。所以说跨境电商的“升温”不是靠喊口号,是靠真金白银解决问题。54%的消费者愿意多买,就看谁先把他们的顾虑打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