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1.1亿美金的小短裤生意
从斯坦福宿舍到1.1亿美金:一条短裤的野路子怎么走出来的
四个穿短裤的“书呆子”和二手店的缘分
2011年的夏天 四个刚从斯坦福毕业的年轻人,手里攥着金融、快时尚、互联网和风投的履历,却干了一件“不务正业”的事——他们迷上了二手店里那些肥大、花哨的复古短裤。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帮人从家里翻出来的旧裤子和大学兄弟会的派对经历,会变成后来年销1.1亿美金的生意。他们不是设计师, 也不是服装行业老手,纯粹是主要原因是觉得“周末穿正经裤子太难受了”,干脆自己动手做了一批短裤,拿到海滩派对上卖,后来啊库存一天清空。这让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不止他们几个人,有这么多人想在放松时刻摆脱“精英感”的束缚。
别跟我扯“面料科技”, 年轻人要的是“态度变现”
传统服装行业总爱吹嘘“高弹力面料”“冰丝科技”,但Chubbies偏不玩这套。他们把裤腰做宽、裤腿做短,颜色亮到晃眼,图案大胆到像“从80年代迪厅里扒出来的”。有人说这是“没技术含量的花哨”, 但数据打了脸:2012年销售额才240万美金,到2020年就涨到4410万,复合年增长率43.8%,2021年直接翻倍到1.1亿。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男性消费者早就不买“功能”了他们买的是“人设”。穿Chubbies的人不是真的想显得“胖乎乎”,而是想传递“老娘高兴就穿,关你屁事”的态度。这种反精英的叛逆, 比任何面料参数都戳中人心——精英们需要西装革履,但他们不需要,他们只需要一条能让周五晚上炸街的短裤。

大学兄弟会的邮件,怎么就成了品牌引爆点?
2011年9月, Chubbies刚上线官网,还没钱砸广告,创始人干了一件“土味”却绝的事:他们挨个给全美大学兄弟会主席和社交团体负责人发邮件,附上自家短裤的搞笑试穿视频。这操作现在看像“群发垃圾邮件”,但效果炸了。大学生群体是最爱“抱团”的,一个兄弟会穿上了整个圈子跟着模仿。到2012年, 校园里的Chubbies穿着率高到离谱,干脆直接招校园大使——现在这个团队已经150人,全是常春藤名校的活跃分子,每天帮品牌在校园里“种草”,顺便把销售额带飞。你说这算精准营销还是“歪打正着”?反正他们没花一分钱请代言人,却让年轻人主动把品牌穿在了身上。
社交媒体不是广告牌, 是“玩梗”大赛现场
Chubbies的社交媒体账号像个“段子手”,从不正儿八经发产品图,而是晒用户穿着短裤爬雪山、参加婚礼、甚至去开董事会的荒诞照片。他们发起#chubbies话题,让用户自己当模特,每周挑最搞笑的转发。这招绝了——粉丝觉得“这品牌懂我”,自发分享内容,社媒粉丝直接干到396万。更狠的是他们搞“穿短裤去正装场合”挑战,一夜就爆了200万点击。你以为他们在卖短裤?不他们在卖“你看我多敢玩”的社交货币。反观现在多少品牌还在朋友圈发“新品上市,限时优惠”,难怪年轻人划都不划一下。
当搜索量跟着夏天涨:季节性营销的生死时速
Google Trends的数据暴露了Chubbies的“命门”:每年3月到8月, 搜索量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一到秋冬就断崖式下跌。这可把团队愁坏了——总不能半年赚够钱,半年放假吧?他们的对策是:提前3个月开始“预热”。冬天就在Instagram上发“穿Chubbies过圣诞”的搞笑视频, 春天搞“预售优惠”,夏天直接冲关键词广告。2021年他们投了149个关键词,从“情侣配对泳装”到“男性夏威夷衬衫”,把流量牢牢攥在手里。后来啊?4月独立站访问量环比涨30.4%, 92%的流量来自美国本土,用户直接搜索“Chubbies”的比例占了31.26%——这说明啥?品牌已经长在消费者脑子里了一到夏天他们自己就会找上门。
150个校园大使:把品牌种进大学土壤里
校园大使这招,Chubbies玩得比谁都狠。他们不要那种只会发传单的“工具人”,要的是能组织派对、带节奏的“社交牛人”。选拔标准严到离谱:必须是常春藤名校,学生会干部优先,还得有3万以上Instagram粉丝。你以为门槛高没人来?错,每天申请邮件少则几十封,多则几百封。这些大使不拿工资,但能免费拿短裤,还能拿销售额提成。更关键的是他们把品牌变成了“校园社交货币”——谁穿Chubbies,谁就是“会玩”的人。2018年, 一个康奈尔大学大使组织的“Chubbies海滩派对”,光现场就卖出300多条短裤,连带周边产品销售额破万。这种“自下而上”的渗透,比花100万投广告管用多了。
独立站流量涨30%:用户记住了“Chubbies”三个字
现在做跨境电商,谁不羡慕独立站的自然流量?Chubbies的独立站自然搜索占了35.2%,直接访问占了31.26%,加起来超过六成。这说明什么?用户不是搜“男士短裤”随便点进来的,他们就是冲着“Chubbies”这三个字来的。怎么做到的?除了前面说的社交媒体和校园推广, 他们还干了一件“反直觉”的事:官网不搞“满减促销”,也不弹窗“领优惠券”,就是老老实实讲品牌故事——创始人怎么从二手店挖到灵感,用户穿着短裤干了多少奇葩事,甚至连“为什么裤腰要做得这么宽”这种问题都一本正经解答。后来啊用户被这股“较真劲儿”吸引了逛着逛着就下单了。2021年夏天独立站客单价比行业平均高27%,复购率超过40%——这数据,多少品牌做梦都想。
反精英还是真精英?生活方式营销的边界在哪里
有人说Chubbies的成功靠的是“反精英”人设, 但仔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他们的核心用户18-35岁,受过高等教育,热爱运动,怎么看都是“精英群体”啊。关键在于,他们打破了“精英必须严肃”的刻板印象。穿Chubbies的精英们,周末可以穿着花短裤去烧烤,西装革履开会时偷偷露出短裤边——这哪是反精英?这是“精英也要会玩”的升级版。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开始模仿这种“不正经”风格,Chubbies的差异化还剩多少?2020年市场上冒出一堆“山寨Chubbies”,颜色一样、款式相似,价格还便宜30%。靠“态度”吃饭的品牌,最怕的就是“态度被模仿”。他们后来推泳裤、 Polo衫、夹克,就是想从“短裤品牌”变成“生活方式品牌”,但这条路走得稳不稳,谁也不敢打包票。
从短裤到泳裤:品类扩张是救命稻草还是陷阱?
2015年之后Chubbies发现光卖短裤撑不起全年生意——冬天谁买短裤啊?于是开始搞品类扩张:泳裤、阿罗哈衬衫、运动短裤、连帽衫……2021年,非短裤产品占比已经超过35%。这操作看着像“分散风险”,但暗藏风险。2018年他们推过一款“高性能Polo衫”, 主打“运动休闲”,后来啊卖得稀烂,库存积压了半年,不得不打折清仓。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用户心里早就给Chubbies贴了“短裤”标签,突然卖Polo衫,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学乖了:新品类必须和“周末休闲”强相关。比如泳裤,就强调“海滩派对神器”;连帽衫,主打“看完球赛直接冲酒吧”。现在看来这招有效了2021年泳裤销售额同比增长120%,但扩张的坑,他们也没少踩。
1.1亿美金之后:这条短裤的生意还能火多久?
2021年销售额破1.1亿美金之后Chubbies没停下脚步。他们开始做线下快闪店, 和啤酒品牌联名,甚至推出“Chubbies会员俱乐部”——交年费能优先买新品、参加派对。但这些操作真的能持续增长吗?男性服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Lululemon靠瑜伽裤年销百亿,Alo Yoga一年狂卖10亿美金,都在抢年轻人的休闲消费。Chubbies的优势是“年轻、有趣、会玩”,但“有趣”这东西,保质期太短了。他们现在最该做的, 可能不是拼命扩张,而是守住“让周末更快乐”的核心——毕竟能让人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借口放松的,从来不止一条短裤,而是一种“何必那么严肃”的勇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