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TikTok保健品视频长期占据热门榜首位
打开TikTok美区热门榜, 最近几个月的“常客”总带着点健康味
不是美妆不是服饰,而是那些瓶瓶罐罐的保健品。2024年前8个月,美区保健品市场一路狂飙,TikTok热门榜上它的名字就没掉过。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带货视频嘛,拍得好看就行”,但事实真这么简单吗?那些长期霸榜的账号,背后藏着太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15daycleanse这个肠道清洁剂, 4月15日到21日一周卖了150万美元,3月月销售额更是冲到290万——它不是靠一次偶然爆火,而是把“怎么让用户持续关注”这件事琢磨透了。
别再拍“产品成分表”了 用户想看的是“我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太多账号犯了一个错:拿着产品念成分,讲“这个酶有多厉害,那个维生素含量多高”。后来啊呢?数据惨淡。15daycleanse的爆火,恰恰反其道而行。它没在视频里堆砌专业术语, 而是用一个“15天挑战”的故事线——第一天是什么感觉,第五天身体的变化,第15天结束后的状态。有个粉丝才1000多的博主, 2月27日发了自己用15天的记录,视频里没提一句“排毒”,只说“以前下午三点必犯困,现在到点还能精神工作”。这个视频到了4月,底下还有人在问“第16天要不要继续”。这就是内容的力量:用户要的不是产品说明书,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的代入感。

回应评论比精心设计的脚本更管用
那些长期霸榜的账号,评论区从来不是摆设。有账号专门整理私信里问得最多的问题:“吃完会不会拉肚子?”“可以和其他补剂一起吃吗?”然后把这些真实问题做成视频开头——“私信问的人最多的是这个,今天亲测给你们看”。这种“用户提问-我解答”的模式,比生硬的“大家好今天介绍XX产品”自然多了。口播的时候也别用“本品富含”这种广告话术, 换成“我自己喝了三个月,最明显的是...”这种第一人称分享,信任感直接拉满。
折扣不是万能药, 但“限时+专属”能戳中用户的“怕错过”心理
很多视频再说说硬邦邦来一句“现在下单有优惠”,效果一般。聪明的账号会把折扣变成故事的一部分:“15天挑战结束了 很多粉丝问下一阶段要不要继续,今天申请到专属福利,前200名下单送7天体验装”。这样既延续了“15天”的内容线,又用“专属”“限时”制造稀缺感。MilaMiamor的减肥胶囊能卖3.25万单, 秘诀就在这——他们的折扣永远和“使用周期”绑定,“买一个月送一周”“买两个疗程送肠道测试工具”,让用户觉得“买的不只是产品,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选品, 别盯着“爆款”,要看“能不能持续产出内容”
中国保健品企业数量全球第一,光2022年就新增了6172家,产量78万多吨,增长8.3%。广东和山东的企业加起来快3200家,供应链确实猛。但问题来了:拿到好产品就能长期霸榜吗?未必。15daycleanse为什么能火?它的“15天周期”天然适合内容连续性——用户可以用15天拍一个vlog,账号也可以围绕“第1天到第15天”做系列内容。反观有些保健品,一瓶能吃半年,视频里怎么拍?总不能拍“今天吃一粒,明天再吃一粒”吧。选品时盯着“有没有可挖掘的使用场景”,比“是不是当下最火”更重要。比如鱼油, 可以拍“上班族久坐肩颈痛,每天两粒的感受”;益生菌能拍“出差饮食不规律,肠道怎么慢慢适应的”。
亚马逊没火起来的品类, TikTok正在偷偷爆
很多人盯着TikTok上的爆款跟风,后来啊卷到不行。其实有个蓝海藏在眼前:电解质、 益生菌、鱼油、软糖类复合营养品——这些在亚马逊卖得好的品类,在TikTok上还没完全爆发。有个做电解质软糖的账号, 没走“健身达人”路线,而是拍“女生生理期水肿,吃这个第二天就消了”,结合女性关心的痛点,播放量直接破百万。差异化不是硬找新奇特,是把“功能性”翻译成“用户听得懂的生活语言”。鱼油可以不说“富含Omega-3”, 说“吃完感觉脑子清醒了写方案不卡壳了”;益生菌不说“调节肠道菌群”,说“火锅烧烤随便吃,肚子不胀气了”。
红人营销别只追百万粉大V,小达人也能撬动“精准流量池”
总觉得“只有头部达人才能带火产品”?大错特错。15daycleanse早期火起来靠的不是百万粉博主,而是1000到1万粉的“分享型账号”。这类粉丝量小,但互动率高——粉丝觉得“她和我们一样,不是专业带货的”,信任感反而更强。有个5000粉的职场博主, 拍“办公室抽屉里常备的保健品”,把15daycleanse和其他零食放一起说“吃完外卖不犯困”,视频点赞10万+,直接带起一波小范围爆单。运营团队分工别太死板:专业科普类账号讲成分机制,职员人设类账号拍日常使用,两者结合,既专业又接地气。
矩阵号不是简单复制, 是“不同人设,同一产品”的协同
头部店铺都在玩矩阵,但很多人玩歪了——几十个账号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换了头像。真正的矩阵是“差异化人设+统一产品”。比如一个品牌可以一边运营:健身教练号、宝妈号、养生博主号。每个账号触达不同人群,但再说说都指向同一款产品。TK大咖社M厂长提到过 他们有个保健品矩阵,科普类账号发成分解析,职员人设号发“公司下午茶发的补剂体验”,评论区互相引流,形成流量闭环。这种玩法比单账号发力稳定得多,不容易被限流。
数据复盘比盲目追热点更重要, 这些细节藏在后台里
2024年4月,TikTok美区保健品热销榜前六名全是清一色的肠道清洁、维生素补剂。这些账号的共同点?他们都在盯着后台数据微调内容。完播率低?那就把前3秒改成痛点提问——“你是不是也吃完火锅肚子胀?”;互动率低?加一句“你有没有类似的困扰,评论区告诉我”;转化率低?把“点击购物车”改成“私信‘健康’领专属优惠券”。有个账号发现,视频里加入“使用前后对比图”的片段,转化率能提升25%。数据不会说谎,但很多人懒得看——每天花半小时复盘后台,比拍10个盲目跟风的视频有用。
“长期霸榜”的核心, 是让用户“跟着内容走”
那些昙花一现的爆款,缺的不是流量,是“用户粘性”。15daycleanse能火这么久,主要原因是它把用户变成了“内容参与者”。有账号发起“15天挑战打卡”,用户每天在评论区更新状态,账号定期整理用户的反馈做成视频。这种互动让用户觉得“我不是在买东西,是在加入一个社群”。保健品属于强背书型产品,用户决策周期长,需要持续的内容教育。与其追求单条视频爆1000万播放, 不如做10条100万播放的视频,每条都戳中用户的不同顾虑——今天讲“会不会依赖”,明天讲“长期吃有什么好处”,后天讲“和其他补剂能不能一起吃”。把用户从“好奇”到“信任”再到“复购”的路径拆解开,每一步用内容承接,长期霸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