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流量平台时,是不是应该先确定自己的基本盘
流量平台选择的迷思:为什么90%的人一开始就踩坑?
你有没有刷到过“月入百万的TikTok创业课”那个?讲师晒着700万播放量的视频,说“只要复制我的矩阵玩法,就能躺着赚美金”。后来啊你真金白银投进去,账号做起来了播放量也上去了却发现粉丝全是看热闹的,连一个询盘都没有。这种情况在跨境圈太常见了——大家总盯着哪个平台流量大, 哪个平台新红利,却忘了问自己:我的产品、我的客户,到底在不在这些平台上?
去年有个做家居用品的朋友, 死磕TikTok Shorts,每天剪10条短视频,坚持了三个月,账号做到5万粉丝,转化率却不到0.1%。后来他调研发现, 目标客户美国中年女性根本不看Shorts,她们更习惯在Pinterest上找装修灵感。于是他转战Pinterest,用图文展示产品使用场景,一个月后询盘量直接翻了8倍。这就是典型的“平台选对了客户没找对;客户找到了产品没摆对”。

很多人做跨境有个误区:觉得国内抖音能火, 海外TikTok也能复制;国内直播带货赚钱,海外TikTok直播也能赚。但他们忽略了不同市场的用户习惯、消费能力、平台生态完全不同。比如东南亚用户爱在TikTok冲动消费,但欧洲用户更习惯在Google搜索后直接进独立站下单。你拿着东南亚的玩法去攻欧洲市场,怎么可能不翻车?
基本盘不是玄学:三把尺子量出你的生死线
到底什么是“基本盘”?简单说就是你的产品卖给谁、客户在哪里、能不能持续赚钱。这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得用三把尺子量清楚:客单价够不够高、毛利空间够不够大、复购率够不够稳。这三把尺子,缺一个都不行。
先说客单价。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客单价5美元,觉得薄利多销能在TikTok上跑通。后来啊算了一笔账:TikTok广告点击成本1美元, 转化率2%,获客成本就是50美元,卖一个手机壳才赚2美元,亏48美元。后来他调整产品线, 做高端定制手机壳,客单价涨到50美元,毛利60%,获客成本虽然还是50美元,但一个订单能赚20美元,立马就活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常说:低客单价的产品别碰私域,去Temu、平台卖还差不多,至少能走量。
再讲毛利。出海做跨境,毛利低于30%的生意别碰。有个卖LED灯的老板, 在国内毛利率20%,觉得海外能翻倍,后来啊到欧洲发现,物流成本、关税、平台佣金一扣,毛利率只剩15%。他咬牙降价冲销量,后来啊越卖越亏,再说说仓库积压几十万库存。跨境的隐性成本比国内高得多,没有足够的毛利空间,根本扛不住风险。你想想,运费、广告费、退货损耗,哪一样不要钱?毛利低一点,这些成本就能把你压垮。
再说说是复购率。这直接决定你的生意能不能持续。之前有个卖成人娃娃的案例,月销60单,客单价200美元,看着挺漂亮,但回头客一个没有。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这类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用坏了再买的周期太长,而且用户买完基本不会再关注你的账号。后来他转型做情趣内衣, 复购率直接干到35%,主要原因是女性用户会不断更新款式,而且这类产品损耗快,需要重复购买。这就是为什么高复购率的产品才是私域的“现金牛”——比如保健品、 宠物用品、母婴耗材,用户买了一次还会买第二次、第三次。
同行在裸泳还是在赚钱?这个秘密没人告诉你
怎么判断一个赛道能不能赚钱?别信那些“月销百万”的截图,要看你的同行到底赚不赚钱。去年有个做游戏外设的卖家, 看到TikTok上有人卖游戏手柄,卖得风生水起,就跟着入局,后来啊干了半年亏了20万。后来他通过行业资源联系到一个同行, 对方直言不讳:“我们那个手柄,单价19美元,广告成本8美元,物流3美元,平台佣金2美元,算下来每单亏4美元,全靠冲销量拿平台补贴。”原来所谓的“爆款”,是在亏本赚吆喝。
怎么获取真实信息?有老板派自己的亲弟弟去友商公司卧底三个月, 每天记录订单量、客单价、广告花费,再说说算出友商的实际利润率。还有的加入行业社群,和同行称兄道弟,推杯换盏间套出真实数据。这些方法听起来有点“野”,但跨境创业就是这样,光看表面数据没用,必须拿到一手情报。如果你的同行都在亏钱,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成为例外?你是比人家聪明,还是比人家有钱,还是比人家能熬?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看同行在平台上的更新频率。去年我调研过2023年Q3的游戏类TikTok账号, 发现更新超过半年的账号不足120个,而且大部分是2022年就开号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游戏外设这个赛道不赚钱,有人试过但放弃了。反观母婴用品类账号,更新超过一年的有上千个,每天都有新内容,这说明赛道能持续赚钱,大家才会长期坚持。
天花板决定生死:为什么台湾市场不如美国市场?
选市场别盯着“小而美”,要看天花板高不高。有个做服装的卖家,一开始选台湾市场,觉得人口2300万,竞争小。后来啊干了半年发现,市场太小,头部品牌占了80%份额,剩下的20%还要和几十个卖家内卷。客单价压到20美元,毛利15%,每天累死累活赚几千块。后来他转战美国市场, 虽然竞争大,但市场规模是台湾的20倍,客单价能提到80美元,毛利40%,三个月的利润超过在台湾干一年。
为什么美国市场天花板高?主要原因是它的消费能力强、供应链成熟、用户愿意为品质买单。比如同样的智能家居产品, 在美国能卖200美元,在欧洲只能卖120美元,在东南亚可能连50美元都卖不动。你选市场的时候,一定要算清楚:这个市场的用户能接受多高的价格?你的供应链能不能支撑这个价格?有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去投广告、做服务?
中东市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去年有个做挖掘机配件的卖家, 锚定沙特和阿联酋的工程机械市场,客单价500美元,毛利50%,复购率3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中东的基建项目多,挖掘机使用频率高,配件消耗快,而且当地维修技术不成熟,用户更愿意买原装配件。这个赛道在国内可能竞争激烈,但在中东还是蓝海,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个需求。
流量平台是后来啊, 不是起点:当你的客户在Facebook,TikTok就是摆设
很多人做跨境,第一步就是问“我应该选TikTok还是Facebook?”这个问题错了。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找到你的客户,再看他们在哪个平台。比如你的客户是B端采购商, 那他们大概率在LinkedIn;如果你的客户是家庭主妇,那她们可能在Instagram和Pinterest;如果你的客户是Z世代,那TikTok和YouTube Shorts可能是主战场。
有个做母婴玩具的卖家, 一开始死磕TikTok,后来啊粉丝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根本不是目标客户。后来他调研发现,25-35岁的妈妈们更爱在Instagram上晒娃、看育儿博主。于是他转战Instagram, 和育儿博主合作开箱,用“宝宝第一次玩这个玩具的反应”这类内容吸引妈妈关注,三个月后独立站询盘量翻了5倍。这就是“客户在哪,流量就往哪投”的道理。
有人可能会说:“找客户太慢了我想快速起量。”其实不然。去年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发现Google上“露营帐篷推荐”这个关键词月搜索量50万,但竞争不大。于是他放弃TikTok, 把预算全投Google广告,关键词优化到前3名,一个月后独立站流量暴涨80%,转化率2.5%,客单价150美元,毛利45%。这就是精准流量的威力——与其在TikTok上用700万播放换10个询盘,不如在Google上用7万精准流量换来20个订单。
避坑指南:这些“伪基本盘”正在让你亏钱
别信“新平台红利论”。2024年冒出不少新平台,比如某个东南亚新兴社交APP,号称“日活千万,流量便宜”。后来啊有卖家跟风入局,投了5万块广告,粉丝涨了2万,但一个订单都没有。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这个平台的用户没有消费习惯,都是来看热闹的。真正的流量红利早就被大卖家吃完了剩下的都是坑。你想捡漏,后来啊自己成了“坑里的货”。
警惕“流量万能论”。有人觉得“只要流量来了变现不是分分钟的事?”错。去年有个做健康食品的卖家, 在TikTok上爆了条视频,播放量1000万,涨粉20万,后来啊转化率0.0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粉丝都是被“吃这个能瘦10斤”的标题吸引来的,进来发现产品卖89美元一瓶,根本买不起。这就是“不精准的流量,跟屎一样没价值”。流量必须和产品匹配、和客户画像匹配,才能变现。
再说说别忽视“平台政策风险”。去年有个做成人用品的卖家, 在Facebook上投广告,突然收到平台通知“账号因违反成人内容政策被封”,20万粉丝一夜清零,广告费打了水漂。这就是为什么我选平台时 一定要查清楚它的内容审查机制,比如YouTube对成人用品的限制比Instagram宽松,TikTok对医疗广告的审核比Facebook严格。选平台就像选伴侣,合不合适,要看长期,不能只看眼前。
跨境创业,流量平台只是工具,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你的基本盘。你的产品能不能赚钱、你的客户在哪、你的赛道天花板高不高,这些才是地基。地基不稳,楼越高塌得越快。你现在选的平台,真的能接住你的基本盘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