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0万年薪,Temu开挖亚马逊高管

Temu的挖角风暴:200万年薪撬动亚马逊核心层

办公室毗邻腾讯总部, 眼前这位人民币基金创始人提起“挖人”一事依然耿耿于怀——前不久,北京一家头部美元VC出手阔绰,以年薪200万挖走了他们的投资总监陈南。这家人民币基金成立时间并不算长, 但一直深耕硬科技赛道,在多个细分领域有很独到的积累,看似不起眼的团队却默默投出了一个市值数百亿的IPO。而这家美元基金的挖角理由简单直接:陈南在硬科技领域的项目判断力,是团队急需的“关键拼图”。这场景, 像极了2025年一季度跨境电商领域的另一场人才争夺战——Temu以200万年薪为诱饵,从亚马逊、沃尔玛的核心团队里撬走了至少12名操盘手。

从亚马逊到Temu:那些“叛逃”的操盘手

领英上的职业变动记录,往往藏着行业竞争的密码。2025年3月, 一位曾在亚马逊负责弹性块存储EBS业务的技术高管更新了动态,加入Temu后他的头衔变成“北美物流优化总监”。类似的变动不止一例:据外媒报道, Temu通过定向挖角,成功将亚马逊招商经理、沃尔玛供应链专家、TikTok电商运营骨干等关键岗位人才收入囊中。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平均8.3年的行业经验,以及操盘过单季度超百亿美元电商项目的履历。

200万年薪,Temu“开挖”亚马逊高管
200万年薪,Temu“开挖”亚马逊高管

亚马逊内部人士透露, 这批“叛逃者”中,至少有5人来自P7级以上岗位——这在亚马逊体系里属于中层管理,直接负责业务线落地。Temu为这些人开出的薪酬方案,比市场价溢价40%-60%。这意味着,一个原本年薪20万美元的亚马逊经理,到了Temu可能拿到接近30万美元的年薪。更诱人的是部分核心岗位还附带期权承诺,这在传统跨境电商企业里并不多见。

这场挖角战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亚马逊在2024年11月推出的低价商城Haul。Hail主打20美元以下的无牌商品,试图用“中国直邮+低价”的策略对抗Temu。但成立仅4个月, Haul的招商团队就有3名核心成员跳槽至Temu,原因很简单:“Temu给的实在太多了而且给的权限更大。”一位从Hail离职的员工私下抱怨, 亚马逊内部对新项目的资源倾斜远不如预期,薪资体系也僵化,年轻人更愿意去“野蛮生长”的新平台闯荡。

本土化转型:Temu的“人才+商家”闭环

Temu的野心,从来不只是做个“亚马逊低价版”。2023年11月, 它悄悄启动了“卖家扩容计划”:取消美国卖家入驻邀请码限制,注册流程压缩到10分钟,审核周期缩短到1个工作日。这个举动,像一把尖刀直插亚马逊的利润核心——独立商家生态。亚马逊全球开店2024年报告显示, 其第三方卖家贡献了平台58%的GMV,而这部分卖家的佣金、物流费、广告费,是亚马逊最稳定的现金牛。

半托管模式:本土卖家的“诱惑”

有曾入驻Temu的商家透露,平台的运营重心已经明显转向半托管业务。 首页靠前位置基本被标注“Local”的半托管商品占据,这些商品依托海外仓供应,配送时效能缩短到3-5天而中国直邮的商品需要10-15天。更关键的是 Temu对半托管商家的扶持政策很激进:前3个月免佣金,流量加权,甚至承担部分海外仓的租金。

“亚马逊对卖家的扣点大概在15%-20%,还要自己搞定FBA仓储和物流,成本太高了。”一位从亚马逊迁移到Temu的3C类卖家算了一笔账, 同样的产品,在Temu的售价能比亚马逊低20%,但利润率反而高5个百分点。他透露, 自己2024年12月入驻Temu,到2025年3月,月销售额已经突破50万美元,其中70%来自半托管商品。

本土仓:不只是避关税那么简单

2025年2月,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免税豁免,这对高度依赖T86清关政策的Temu是当头一棒。数据显示, 2024年Temu约60%的订单来自中国直邮的小额包裹,取消免税后这部分商品的成本至少增加10%。但Temu早就留了一手——2024年二季度开始, 它就在美国新泽西、洛杉矶等地悄悄租用仓库,布局本土仓。

Temu2024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 北美用户年均消费额从89美元增至142美元,其中本土仓商品贡献占比达64%。更关键的是本土仓商品的客单价比直邮商品高60%,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愿意为“次日达”支付溢价。美国本土仓商家数量突破12万家, 其中4000家是年销售额超百万美元的品牌,这些品牌商的加入,直接提升了Temu的平台调性——不再只是“9.9包邮”的低价印象。

本土仓建设也带来了利润率的提升。Temu的GMAC从2024年三季度的12%提升到四季度的21%, 主要原因是本土仓商品的自营属性更强,议价空间更大。但本土仓的成本也不低:新泽西一个中型仓库的月租金就高达3.8亿元,单季度的滞销库存销毁费用超过5亿元。Temu的做法是“以销定采”, 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让SKU动销率提升到62%,虽然不算特别高,但比传统跨境电商平台的50%左右已经好很多。

关税与竞争:Temu的“生死时速”

高盛做过一个测算:美国关税每增加1%,Temu的利润就会下降0.9%。而2025年2月的关税新政, 直接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意味着Temu的基本盘面临严重冲击。花旗分析师Alicia Yap直言:“Temu是受关税影响最大的跨境平台,没有之一。”主要原因是它的核心模式就是“中国供应链+美国低价市场”,关税政策直接切断了这个模式的“低成本”优势。

清关噩梦:T86取消后的连锁反应

T86清关模式, 是跨境电商的“绿色通道”: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包裹,可以简化申报,快速通关。但2025年5月新政实施后 所有商品必须走正式报关流程,需要提供详细的报关单、商业发票、原产地证明等文件,审查周期从原来的1-3天延长到5-7天。

深圳一家跨境物流公司的负责人透露, 2025年4月,他们代理的Temu订单清关时效延误率达到35%,部分商品甚至被海关抽检扣留,需要额外缴纳关税和滞纳金。“以前一个集装箱的清关费用大概5000美元,现在要15000美元,而且时间不可控。”他说很多小卖家主要原因是等不起清关,直接放弃了Temu平台。

亚马逊的“反击”:Haul的低价绞杀

2024年11月, 亚马逊推出低价平台Haul,主打“20美元以下+中国直邮”,直接对标Temu的核心SKU。亚马逊的打法很简单:用它的体量优势,向中国卖家压低价格,再用Prime会员的信任度抢客群。数据显示, Haul上线后Temu在18-24岁美国用户中的下载量增速从月均20%下滑到8%,SHEIN同期也受到冲击,下载量增速从15%降到10%。

Temu的应对策略是“双管齐下”:加大对本土卖家的扶持,用“Local商品”的快速配送体验对抗Haul的低价。但问题是 亚马逊的低价策略有资本支撑——它可以承受Hail前3年的亏损,而Temu作为拼多多旗下的新业务,虽然母公司有资金实力,但也需要尽快实现盈利。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给出过一个测算:如果Temu能在2025年前把本土仓商品占比提升到80%, 一边把用户流失率控制在8%以内,有望在2026年Q2实现北美业务单季度盈亏平衡。但现实是2025年一季度,Temu的北美本土仓商品占比只有64%,用户流失率还在10%左右徘徊。这意味着,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才战的真相:是豪赌还是破局?

Temu以200万年薪挖亚马逊高管,到底值不值?从短期看,这明摆着是一笔“亏本买卖”。一个亚马逊招商经理, 就算能引入10个本土头部品牌,每个品牌年佣金收入20万美元,也就200万美元,刚好覆盖年薪成本。但Temu的逻辑不止于此——它要的是亚马逊的“运营方法论”, 是那些在巨头体系里跑通了的流程、规则和资源网络。

比如亚马逊的招商团队擅长如何说服品牌商入驻,如何制定佣金政策,如何处理售后纠纷。这些经验,如果直接复制到Temu,能少走很多弯路。一位从亚马逊跳槽到Temu的招商总监透露, 他入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亚马逊的“品牌入驻SOP”改过成适合Temu的版本,把原本需要2周的审核周期压缩到3天这个改进让2025年一季度的美国本土品牌入驻量增长了150%。

但人才战的另一面是“文化冲突”。亚马逊以“客户至上”著称, 流程严谨,决策链条长;而Temu继承了拼多多的“快文化”,讲究灵活应变,甚至允许“试错”。有员工表示,在亚马逊需要写10页PPT才能申请的活动预算,在Temu可能一个邮件就能批下来。这种文化差异,让一些从亚马逊过来的高管水土不服,入职半年就离职的案例并不少见。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才战是“烧钱游戏”。2025年一季度,Temu仅在美国市场的招聘成本就超过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给高管的期权承诺。而拼多多2024年全年的净利润只有300多亿元,Temu的投入占比已经相当高。如果本土化转型不能尽快见效,这种“高投入”可能会拖垮整个公司的现金流。

跨境电商的“本土化困局”

Temu的遭遇,其实是跨境电商行业的共同难题。无论是SHEIN还是Temu,早期都依赖“中国供应链+海外市场”的模式,用低价快速获客。但当海外市场的政策环境变化、竞争加剧,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SHEIN的应对策略是“去中国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物流分配中心, 在巴西拓展本地化制造产能,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Temu则选择“本土化运营”:通过招揽本地人才、 吸引本土商家、建设本土仓,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美国本土电商平台”。这两种路径,本质上都是对“跨境”二字的颠覆——从“卖全球”变成“全球卖”。

但本土化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亚马逊用了20年才建立起全球化的运营体系,Temu想在3年内复制,难度可想而知。本土仓的建设、本土商家的招募、本地人才的培养,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金钱。而且, 即便本土化成功了Temu还要面对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土皇帝”的围剿,它们的优势是供应链、物流和用户信任,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超越的。

或许,跨境电商的未来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Temu的人才战、本土化转型,更像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有人会说这是豪赌,有人觉得这是破局的必经之路。但无论如何, 这场200万年薪的挖角风暴,已经让整个行业看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供应链成本,而是对本地市场的理解、运营和渗透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