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眠耳机众筹230万美金,Soundcore的睡眠神器是下一个爆品吗
深夜的辗转反侧, 催生了230万美金的热度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光映 助眠耳机这个细分品类突然火了安克旗下的Soundcore带着新款Sleep A30在Kickstarter上筹到了230万美金,比上一代A20多了70多万,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睡眠这件事,现在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解决方案。
从A20到A30, Soundcore把“睡觉”做成了系统工程
说起Sleep A30,得先提它的前辈A20。两年前A20众筹时主打的就是“睡觉时戴的耳机”,靠着舒适佩戴和基础降噪,拿下了158万美金。这次A30升级,有点像给手机从4G换到5G,不是简单的参数提升,而是整个逻辑变了。官方说它是“全球首款智能主动降噪睡眠耳机”,这话听着营销味儿浓,但拆开看功能,确实戳中了几个硬痛点。

豌豆大小的耳塞,侧睡时耳朵终于不用“受刑”
传统耳机戴睡觉是什么体验?要么硌得慌,要么睡到一半掉出来。Soundcore找了上千人测耳型, 把A30做得比豌豆还小,硅胶材质软到可以捏变形,塞进耳道里就像没戴一样。特别设计的充气式耳翼,侧睡时也不会把耳朵压得疼。有人实测说以前戴普通耳机睡觉,早上起来耳朵疼得像被夹了现在A30戴一整晚,摘下来跟没戴过似的。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比喊“全球首款”实在多了。
35dB降噪+AI鼾声识别,噪音终于“隐形”了
睡觉时最烦什么?楼上拖椅子、马路上的车声、还有另一半的呼噜声。A30的主动降噪能做到35dB, 重点屏蔽40-200Hz的低频噪音——说白了就是专门对付那些嗡嗡作响的背景音。更绝的是它加了个“AI鼾声掩蔽系统”, 充电盒自带麦克风,能实时识别呼噜的频率和音量,然后生成刚好能盖过呼噜的白噪音。官方说准确率93%, 有用户反馈说以前被呼噜吵醒要推醒对方,现在戴着A30,呼噜声变成了“下雨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不过也有人说AI识别有时候会“误判”,把空调声当成呼噜,这点倒是可以再优化。
脑波同步音频?听起来玄乎, 但有人真睡着了
A30还有个“脑波音频同步系统”,原理是通过双耳节拍引导脑波从β波转到α波再到δ波。听着像玄学,但科学上是有依据的。有睡眠专家解释过特定频率的声波确实能影响脑电波。Soundcore在YouTube上放了实测视频, 有个常年失眠的博主试戴后脑电波图显示深睡时间增加了20分钟。当然 这种效果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像听了一晚催眠曲”,也有人觉得“没啥感觉”,但至少说明,它在尝试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睡眠问题,而不是靠褪黑素那种“硬核助眠”。
230万美金背后是睡眠市场的“黄金时代”?
Sleep A30能火,不只是产品本身牛,更是踩中了市场的风口。Statista的数据显示, 2024年全球睡眠产业已经值5850亿美金,到2032年可能冲到9500亿。为啥?主要原因是全球超过40%的成年人有睡眠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去年发布的报告也说了国内失眠人群超过3亿。以前大家失眠要么吃褪黑素,要么数羊,现在愿意为“体验付费”——不是买药,而是买更舒服的睡眠环境。助眠耳机、重力被、白噪音音箱,这些以前被当成“非必需品”的东西,现在成了刚需。
从“可选消费”到“刚需投资”, 用户心态变了
睡眠产品的崛起,本质是消费升级的延伸。十年前大家觉得“耳机就是听歌的”,现在耳机能降噪、能监测心率、还能助眠。安克的财报里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Soundcore去年上半年营收15亿, 占安克总营收的22%,其中睡眠耳机增速最快。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户愿意为“细分场景”买单。就像有人愿意为游戏耳机低延迟多花钱,失眠者也愿意为“不被吵醒”多花200美金买A30。这种从“通用功能”到“垂直场景”的转变,可能是未来智能硬件的一个重要趋势。
蓝海还是红海?助眠耳机正在“内卷”
但市场热了竞争也跟着来了。除了Soundcore,索尼、BOSE这些传统大厂也在推睡眠耳机,国内的小米、华为也有布局。去年亚马逊上搜索“sleep earbuds”, 出来的后来啊从50美金到300美金不等,价格战打得厉害。更关键的是 用户对这类产品的期待越来越高——不仅要降噪,还要能监测睡眠数据、能连App看报告、甚至要能智能调节音量。这对品牌的技术和供应链都是考验。Soundcore的优势在于背靠安克的供应链和全球化渠道, 但小品牌也不是没机会,比如专注“孕妇侧睡”或者“露营降噪”这种更细分的需求,反而能杀出一条血路。
内容营销的“反套路”:YouTube比TikTok更懂失眠的人
做跨境的人都知道, 产品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搭。Sleep A30这次的营销玩法,有点“反主流”。没有在TikTok上找一堆网红拍短视频, 而是主攻YouTube和Reddit——这两个平台的特点是用户更理性,喜欢看长视频评测和深度讨论。
YouTube的“长视频种草”, 让用户“想明白再买”
在YouTube上,Soundcore找了三类KOL:音频发烧友、睡眠专家、还有“资深失眠患者”。音频博主会拆解A30的降噪参数, 对比同价位耳机的音质;睡眠专家会解释脑波同步的科学原理,讲不同人群适合哪种助眠方式;而失眠用户的实测视频最有说服力——有人记录了戴A30一周的睡眠数据,深睡时间从2小时增加到3.5小时这种“真实故事”比广告语管用多了。有个视频里 博主戴着A30睡觉,旁边放了个分贝仪,显示呼噜声从65降到30,字幕写着“第一次整觉睡到天亮”,弹幕里全是“求链接”。
Reddit的“硬核讨论”, 把口碑做“透”了
Reddit的r/sleep和r/audiophile社区,聚集了一群“较真”的用户。有人发帖问“A30的AI鼾声识别会误判吗?”底下有用户回复:“我试了一周, 把空调声当成呼噜过两次但客服说下个版本会优化”,这种真实反馈比官方宣传更可信。还有人分享“改装经验”,比如把耳翼换成更软的材质,更适合敏感耳型。Soundcore的团队会潜水在社区里收集建议, 甚至直接回应用户问题,这种“双向沟通”让用户觉得被重视,口碑自然就传开了。比一比的话,那些靠刷量、买水军做出来的“虚假热度”,在Reddit这种社区根本站不住脚。
下一个爆品?或许, 但要看能不能“熬过”用户的三分钟热度
Sleep A30众筹230万美金,算不算爆品?短期看是。但睡眠产品有个特点:用户买了可能用一段时间就闲置了。就像很多人买了健身卡再说说只去了三次买了助眠耳机可能戴一周就嫌麻烦。Soundcore的策略是用App增加粘性——每天生成睡眠报告, 给改善建议,甚至能设置“睡眠挑战”,让用户养成习惯。数据上看, A20的用户留存率有65%,高于行业平均的40%,这说明它的“解决方案”属性比“一次性产品”强。但长期能不能保持热度, 还得看能不能持续迭代,比如增加“智能闹钟”、或者和智能床垫联动,把“耳机”变成“睡眠系统”的一部分。
从“卖产品”到“卖睡眠服务”, 这才是护城河
现在的智能硬件竞争,已经从硬件本身转向了“服务生态”。助眠耳机不只是硬件,更是睡眠管理的入口。Soundcore的App里 除了看数据,还能买睡眠课程、订阅个性化音景,甚至未来可能对接保险公司——睡眠数据好,保险费打折。这种“硬件+内容+服务”的模式,能大大提高用户粘性。比如小米手环,靠低价硬件切入,但靠服务生态留住用户。Soundcore如果能走通这条路,230万美金可能只是个开始。
警惕“伪需求”:睡眠问题,真的靠耳机解决吗?
当然也有人对助眠耳机持怀疑态度。有医生指出,长期依赖耳机助眠,可能会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不戴就睡不着。还有人觉得,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压力、作息问题,耳机只是“治标不治本”。这种质疑不是没道理。去年有个睡眠论坛的调查显示,30%的用户戴助眠耳机三个月后就闲置了理由是“习惯了还是睡不着”。这说明,睡眠产品的市场教育不能只靠“黑科技”,还要引导用户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Soundcore在App里加“睡眠科普”板块, 算是意识到了这点——解决睡眠问题,硬件只是辅助,心理和行为调整才是根本。
写在再说说:睡眠经济的下半场, 拼的是“懂人”
Sleep A30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抓住了现代人“睡不好”的普遍痛点, 用技术创新把“耳机”这个老品类做出了新花样,再用精准的内容营销触达了目标用户。但睡眠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未来谁能笑到再说说不仅要看技术能不能迭代,更要看能不能真正“懂人”——懂失眠者的焦虑,懂浅睡者的敏感,懂都市人对“高质量睡眠”的渴望。毕竟能让人安心睡着的,从来不只是硬件参数,而是那种“被理解”的感觉。或许,这才是助眠耳机最该有的“温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