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Shop日本站刚上线
6月底的“新战场”,TikTok Shop日本站能淘到金吗?
看到TikTok Shop在日本上线的消息, 不少卖家心里直痒痒,手都快按捺不住想冲进去。毕竟日本电商市场那么大,TikTok在那边又那么火,月活用户3300多万,这不就是现成的流量池吗?但冷静下来想,真有那么容易吗?6月30日刚上线,首月GMV才20.7万,听着不少,但分摊到几百万卖家头上,平均每人能分多少?美妆个护类卖了7.28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确实亮眼。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美妆?难道是日本女性突然开始疯狂囤化妆品了?其实不然这背后是早就存在的“颜值经济”和短视频种草的完美结合。
20.7万GMV开局,美妆个护为何一马当先?
20.7万,这个数字让不少卖家眼睛一亮,觉得日本站就是块肥肉。但细想一下这20万里有多少是新用户的尝鲜,有多少是卖家的自嗨,得打个问号。Tabcut的数据显示,美妆个护类卖了7.28万,几乎是其他类目的两倍。这可不是偶然。日本女性对美妆的执着,全世界都知道。她们不仅看重产品功效, 还在意包装是不是好看、使用感是不是高级、视频里种草的场景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有个卖眼影盘的卖家, 视频里没说“持久不脱妆”,而是拍了“早上画的眼妆,加班到晚上还是那么干净”,配上日本办公室的场景,直接卖断货。这就是抓住了日本消费者的“场景共鸣”,硬生生把普通眼影盘卖成了爆款。

但美妆类目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不一定。日本美妆市场早就被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垄断,新卖家想挤进去,要么价格低到离谱,要么卖点足够独特。有个做面膜的卖家, 主打“3秒贴服脸型”,专门针对日本女性脸小的特点,虽然单价比普通面膜贵5块钱,但主要原因是解决了“不服帖”这个痛点,销量反而比便宜货好。这说明,美妆不是不能做,但得找到“差异化切口”,不然就是给巨头送钱。
3300万月活背后日本消费者的“挑剔”你读懂了吗?
提到日本市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有钱好赚”。但真进了这个市场,才发现日本消费者的“挑剔”能让你怀疑人生。他们买东西,连包装盒的材质都能纠结半天。之前有个做零食的卖家,包装用了普通塑料膜,后来啊被日本买家吐槽“不环保”,直接差评。后来换成可降解材料,销量立马涨了15%。你说这细节重不重要?还有说明书, 日本消费者要求必须详细,最好每个步骤都有图示,连“开封后请尽快食用”这种话都得用日语写清楚,不能随便用中文拼音代替。
更头疼的是合规问题。日本对进口商品的检测特别严,特别是食品、化妆品类目。有个做保健品的卖家,主要原因是没提前做成分认证,货到了日本直接被扣,损失了十几万。这种坑,新手卖家根本踩不起。你以为把国内的产品搬过去就行?大错特错。日本消费者买东西,不仅要看产品本身,还要看你的“资质”够不够硬。营业执照、产品检测报告、进口许可证,一样都不能少。少一样,都可能被平台限流,甚至封店。
别只盯着热门类目, 长尾品类的“隐形红利”正在释放
很多人一提到日本电商,就想到美妆、数码这些热门类目,觉得只有这些才能卖爆。但Kalodata的数据显示, Top10类目里玩具和爱好、家居用品、鞋靴这些“长尾品类”成交增速特别快。有款卖厨房收纳盒的卖家, 视频里拍了“10秒整理完冰箱”,主要原因是戳中了日本主妇“爱干净、爱收纳”的痛点,一周卖了2000多单,单价才299日元,算下来也就十几块钱人民币。你说这算不算“隐形红利”?
长尾品类为什么有机会?主要原因是热门类目早就被大卖家垄断, 新卖家进去就是“打不过就加入”,但长尾品类竞争小,只要找到细分需求,很容易做起来。比如有个卖宠物用品的卖家, 发现日本养猫的人多,但猫砂盆普遍太大,就专门设计了“迷你静音猫砂盆”,视频里拍了“放在卫生间都不占地方”,后来啊成了“铲屎官”们的抢手货。这说明,日本市场不是“只买热门”,而是“买精准”。你不用做全品类,只要把一个小品类做深做透,照样能赚钱。
产品开发踩坑实录:没搞懂这些, 再多流量也白搭
不少卖家以为,只要选对类目,投点流量,就能卖爆。但现实是很多卖家投了钱,来了流量,后来啊转化率低得可怜,根本赚不到钱。问题出在哪?就出在产品开发上。深圳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看到日本手机壳市场火,直接把国内热卖的“透明防摔壳”搬过去,后来啊销量惨淡。后来才知道,日本消费者喜欢“个性化”,手机壳不仅要防摔,还得有设计感,最好能和他们的服装搭配。后来这个卖家重新设计了一批“和风手机壳”,上面印着樱花、浮世绘图案,销量立马翻了好几倍。
还有个更惨的, 做服装的卖家,凭感觉进了1000件“宽松卫衣”,后来啊日本消费者个子矮,穿起来像“麻袋”,全部积压在仓库,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亏了20多万。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开发产品。日本和中国消费者的体型、审美、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揣测他们。在开发产品之前,一定要先做市场调研:日本消费者喜欢什么颜色?什么材质?什么风格?他们愿意为什么功能买单?这些信息,光靠看数据是看不出来的,得去日本本土逛逛,看看线下店在卖什么问问当地人的意见。
从“想进场”到“能赚钱”, 卖家缺的从来不是勇气
说实话,TikTok Shop日本站确实是个机会,但不是对所有卖家都是机会。你有供应链,不一定有本土化运营能力;你有运营经验,不一定懂日本消费者的心理。那些急着进场的人,多半是被“首月GMV20.7万”这个数字冲昏了头脑。但冷静下来想,这20万里有多少是头部卖家的贡献,有多少是新卖家的试错成本?如果你没准备好,贸然进场,很可能成为“炮灰”。
真正能赚钱的卖家,从来不是“胆子大”,而是“心思细”。他们会花时间去研究日本市场的规则,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去打磨自己的产品。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为了搞清楚日本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收纳盒,特意在东京租了个公寓,住了半个月,每天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再说说设计的“抽屉分隔盒”完美契合了日本小户型家庭的需求,上线一个月就卖了5万单。这种“笨办法”,往往比那些“投机取巧”的卖家更长久。
所以别再盲目跟风了。TikTok Shop日本站不是“提款机”,想在这里淘到金,你得先问问自己:懂不懂日本市场?有没有本土化运营能力?产品能不能打动日本消费者?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那还是先别急着进场,先把基本功练好再说。毕竟跨境电商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得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