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国欧盟关税减半至15%,欧盟数千亿购买美国商品

15%关税落地, 美欧贸易协议搅动跨境江湖

当地时间7月27日特朗普和冯德莱恩在苏格兰高尔夫球场碰了个头,甩出一个重磅消息: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欧罗巴联盟输美商品关税锁定15%,美国商品进欧罗巴联盟直接0关税。这数字听着比特朗普4月甩出的10%关税高, 比威胁的30%-50%低,冯德莱恩咬着牙说“15%不容低估,但这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条件”。欧罗巴联盟这边, 不光要吞下关税苦果,还得掏6000亿美元投资美国,再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这笔账,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直接骂开了:“这不是互利共赢,是单方面让步,和美国勒索日本如出一辙。”

欧罗巴联盟的“割肉”清单:不只是关税那么简单

协议里藏着更狠的细节。欧罗巴联盟不光要接受15%关税,还得放弃报复措施,继续按现有条款给美国商品开绿灯。最扎心的是能源采购,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相当于欧罗巴联盟未来几年要给美国能源商送个大红包。想想看, 欧洲本地的油气企业本来就在和俄罗斯、中东掰手腕,现在又要分出大块市场给美国,这压力比关税本身还大。钢铁、铝、芯片、烈酒这四大块,关税还没定,但特朗普放话说“两周内出后来啊”,摆明了是留着当谈判筹码。希腊前财长瓦鲁法基斯更是直接开炮:“有人说欧罗巴联盟是美国的走狗?我澄清下这不是谣言。”

关税砍半至15%!美国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欧盟豪掷数千亿买美国货
关税砍半至15%!美国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欧盟豪掷数千亿买美国货

美国算盘打得精:关税只是“开胃菜”

特朗普这波操作,打得是一套组合拳。15%关税看着高,但比他之前威胁的50%低了不少,欧罗巴联盟咬咬牙接受了。可真正的“肉”在后面:6000亿投资进美国口袋, 7500亿能源采购给美国企业送订单,汽车、农业、芯片领域还能再捞一波。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说“芯片关税两周内定”, 这话里有话——欧罗巴联盟在芯片领域本来就依赖进口,美国卡着脖子谈条件,欧罗巴联盟能拒绝吗?美国商品进欧罗巴联盟0关税,家电、家居、快消这些中国跨境电商的主力赛道,瞬间没了价格优势。比如你在亚马逊欧洲站卖个电饭煲,美国同行靠着0关税,能把价格压低20%,你拿什么拼?

跨境卖家:订单被“截胡”只是开始

对中国卖家 美欧这波操作,就像晴天里突然砸下一块冰。最直接的是订单分流。欧罗巴联盟采购商现在更愿意从美国进货——同样是小家电, 美国货进欧罗巴联盟0关税,中国货要交15%关税,价格差摆在那里。深圳某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老周给我算了一笔账:他8月接了个法国客户的1000台空气炸锅订单, 客户突然说要砍单,主要原因是美国供应商报价比他低18%。18%是什么概念?去掉成本和运费,他这单直接亏本。老周说:“订单被截胡的滋味不好受,更难受的是客户还说‘不是质量问题,是美国货更便宜’。”

价格失血点:中国卖家的“生死线”

15%关税就像给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挖了道“价格沟”。杭州某电子科技公司负责人李姐告诉我, 他们主打的智能手环在欧洲站一直卖得不错,7月底订单量还能稳定在每月3000单,进入8月直接腰斩——主要原因是美国对手靠着0关税,把手环价格从59欧元压到了49欧元。李姐算过就算他们把成本压到极限,49欧元卖一台还是亏本。“我们只能跟着降价,可降一次就少赚一点,再降就摸到成本线了。”更麻烦的是欧洲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美国货=性价比”的认知,这种认知一旦形成,扭转起来太难。

供应链外迁:本土企业的“隐形绞索”

比订单分流更可怕的,是产业链外迁的风险。美欧协议里藏着个“诱饵”:为了规避关税、靠近市场,企业可能会选择在对方设厂。东莞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老板王总透露, 他们有个德国客户最近暗示,如果能把生产线移到美国,订单量能增加30%。“美国那边土地便宜,人工成本比我们低,加上0关税,算下来比从中国进口还划算。”王总说 他们正在评估在设厂的可能性,但一旦动工,国内供应链可能会断链——上游的塑料件、五金件供应商怎么办?工人怎么安置?这些问题,每个都像石头压在心上。

卖家的“避险术”: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求变

当然也不是所有卖家都在坐以待毙。有经验的人已经开始琢磨“避坑”策略。上海某服装电商公司的张总, 7月底看到新闻后连夜调整了产品线——把原本主推的中高端女装,转向更低价位的快时尚,一边在波兰租了个小仓库,走“本地发货”路线。“虽然运费贵点,但能避开关税,交货时间也快,客户愿意多付点钱。”张总说 8月他们欧洲站的订单量虽然没涨,但转化率提升了12%,主要原因是本地发货的“快速标签”吸引了不少急单。

细分市场突围:别跟美国硬碰硬

避开美国擅长的领域, 在细分市场找机会,成了不少卖家的共识。广州某做户外露营装备的林总, 他们的产品主打“轻量化+高性价比”,在美国市场卖不过本土品牌,但在欧洲的小众圈层里很受欢迎。“我们不去跟美国拼价格,拼专业度。”林总说 他们在德国和法国的户外论坛里找KOC合作,做产品测评,现在每月能稳定接到200单左右的“回头客”,客单价比美国同行高30%。这种“小而美”的策略,虽然起量慢,但抗风险能力强。

新兴市场布局: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

老卖家都知道,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个市场。深圳某3C配件厂商陈总,7月底就开始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主攻印尼、越南市场。“欧美市场水深,我们先把东南亚这块蛋糕做大。”陈总说他们和印尼的本土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针对热带气候的手机散热壳,8月订单量环比增长了25%。虽然利润比欧洲市场低,但胜在稳定,而且没有关税风险。陈总说:“鸡蛋得放几个篮子,万一哪个篮子掉了还有别的能接住。”

未来趋势:关税只是“开胃菜”, 真正的较量在后面

美欧这15%关税,可能只是全球贸易格局变动的“开胃菜”。特朗普说正在和其他三四个国家谈协议, 日本已经尝到了“15%关税”的苦头——汽车、家电都被美国卡着脖子。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被卷入这场“关税游戏”?对中国卖家 订单减少、产能过剩可能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动荡的贸易环境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

欧洲议会那帮人还在骂欧罗巴联盟“软弱”,但冯德莱恩心里清楚,15%关税已经是底线。美国靠着协议打开了欧罗巴联盟市场,中国企业却得面对订单被截胡、供应链外迁的双重压力。这盘大棋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调整策略的幸存者。对跨境卖家 与其抱怨环境不好,不如赶紧练好内功——找细分市场、优化供应链、布局新兴区域,毕竟风暴来的时候,能活下去的,从来都不是抱怨的人,而是提前造好船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