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夫妻卖香年入千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移民孩子的身份焦虑,怎么成了年入千万的密码?
比尔和米兰达这对夫妇,从小就在两种文化的夹缝里长大。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孩子, 他们太熟悉那种身份认同的拧巴了——在学校被当成“外国人”,回到家又要面对父母的传统观念,这种撕裂感像根刺,扎了很多年。谁能想到,这份拧巴再说说成了他们创业的火种?2024年,他们靠卖中国香,做到了年入69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4953万。
从被排斥到“翻译”中国文化,他们踩对了什么?
很多人出国创业,总想着挤进热门赛道,比如服装、3C这些红海。比尔和米兰达偏不。他们发现,老外对“香”的认知,还停留在香薰蜡烛和香水——外放的、张扬的。但中国香不一样,它是内敛的,藏着几千年的文化,是燃香、观香、闻香的一整套仪式感。这种认知空白,让他们嗅到了机会。

2023年,他们在国内待了三个月,一头扎进制香作坊。不是随便看看,是真的从选料开始学:海南的沉香、云南的檀木,还有那些老药典里记载的草本配方。他们要求所有原料必须天然手工研磨,去掉杂质,不掺一点人工香精。有同行笑他们“死板”, 但后来证明,这份“死板”成了他们的护城河——老外买的不是香,是“纯净”“自然”这两个词背后的信任感。
香炉做成艺术品, 每一款都在讲中国故事
Kinobjecs的香炉,根本不是普通卖家的工业品。那个“回流香”系列,烟柱像桂林的山雾往下流,底座是磨砂玻璃,摸上去温润得像玉。设计灵感来自创始人去桂林旅游时看到的锥形山群。还有“月亮升起”香座,青铜月亮配着太湖石,石头是从几百块里挑出来的,纹理像山水画。他们没直接说“这是中国风”,但每一款都在无声地讲中国故事。
更绝的是配套。买香送香粉滴管、送香铲、送教程,甚至教你怎么用香粉在香炉上“画”莲花。有用户在Instagram晒图:“这哪里是买香,是买了整套东方美学体验。”这种“产品+场景+文化”的组合, 让客单价直接拉到50美金以上,比普通香薰贵三倍,但复购率反而更高——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独立站月访问量2万+,美国用户占了五成,平均停留时间4分半钟。
社媒不卖货, 只讲“香怎么改变了我的生活”
大多数跨境电商的社媒,都在刷屏“限时折扣”“买一送一”。Kinobjecs反其道而行。他们的Instagram账号, 几乎不发产品图,而是发创始人手写笔记:“今天调了‘寒山仙踪’,里面有茉莉和艾草,想起小时候奶奶在佛前点香的气味。”或者拍短视频:香炉里的烟慢慢升起,配文“有时候,静下来闻闻香,比喝十杯咖啡还提神。”
这种“不卖货”的打法,反而让用户主动好奇。有粉丝在评论区问:“这个香能助眠吗?”他们不直接回答, 而是写了一篇博客《中国古人怎么用香助眠》,从唐代文人“熏香读书”讲到寺庙“净心香”,中间穿插科学解释:某些草本成分确实能降低心率。2024年年底, 米兰达还开过直播,用英语讲“鹅梨帐中香”的典故——这是南唐李后主给小周后制的香,梨汁混合沉香,清甜又幽远。直播时在线人数破千,直接带火了那个系列,当晚订单量比平时多了3倍。
冷门赛道不是“坑”, 是文化溢价的红利
很多人觉得,卖小众产品就是找死。但Kinobjecs用数据证明:选对赛道,冷门也能成爆款。他们的香品,从线香到塔香再到香膏,覆盖几十种传统香型,但每个系列都有独特定位。比如“古秘藏香”, 用的是藏医配方,泥土和草本的混合香,专门卖给喜欢冥想的用户;“和谐香”加了梨汁,针对品茶、阅读的场景,打“情绪疗愈”牌。
这种差异化,让他们的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行业里一般香薰品牌的转化率在1.5%左右,Kinobjecs能做到2.2%。更关键的是用户粘性极强——主要原因是买的不仅是香,是文化认同。有美国用户在博客留言:“以前觉得中国香很神秘,现在懂了那是一种‘慢下来’的智慧。”
从身份焦虑到文化桥梁, 这对夫妻的终极野心
比尔和米兰达常说他们卖的不是香,是“连接”。连接东西方文化,连接过去和现在也连接每个孤独的灵魂。Kinobjecs的博客里 有篇文章叫《香,是移民的乡愁》,写的是他们小时候,闻到妈妈做的檀香饼,才觉得“家”的味道回来了。这种真实的情感,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有力量。
2025年,他们计划推出“定制香”服务,让用户用家乡的香料做专属香品。比如有华裔用户想用外婆传下来的桂花配方,他们就帮忙调配。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在帮海外华人“找根”。
谁说冷门产品赚不到钱?Kinobjecs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产品有了文化灵魂, 当品牌讲出人的故事,再小的赛道,也能长出参天大树。这对移民夫妻, 把身份焦虑做成了年入千万的密码,也给所有跨境创业者提了个醒: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文化差异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