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等跨境平台卖家如何准备向中国税局申报收入

跨境电商圈炸开了锅:Shopee卖家手里的账单, 税局兴许早就盯上了

6月底的跨境电商圈,被一则国税务总局的公告搅得人心惶惶。2025年第15号文明确要求, 像Shopee、TikTok Shop这类跨境平台,非...不可把卖家的身份信息、交容易收入直接报送中国税局。消息传得飞迅速,不少许卖家连夜翻出去年的流水账,生怕哪笔收入漏报了惹上麻烦。那些个平时觉得“细小本生意不用太较真实”的老板, 此刻坐不住了——平台手里的数据,税局随时能调,这灰色地带怕是越来越困难走了。

平台分三类, 报送责任各不同

别以为全部跨境平台的报送责任都一样,其实里面门道不少许。根据公告,平台能不能在中国做生意,关键看有没有在中国“落地”。

Shopee等跨境平台须向中国税局报卖家收入:做好这些准备即可
Shopee等跨境平台须向中国税局报卖家收入:做好这些准备即可

要是平台本身就在国内注册了公司, 比如亚马逊中国、速卖通这些个,那报送责任跑不了——卖家身份、店铺名称、交容易金额,一样都不能少许。这类平台相当于开了个“境内分公司”, 税局监管起来方便得很,2025年7月1日就得先报送平台自己的基本信息,10月1日直接把卖家数据打包上交。

要是平台没在国内注册公司, 但在国内找了运营团队,比如帮卖家做店铺运营、投广告的本地服务商,那责任就落在这些个服务商头上。相当于“借壳生蛋”,虽然平台主体不在国内,但实际运营在国内,税局照样能顺着服务商找到卖家的数据。这类平台的报送时候卡得紧,7月30日前非...不可完成平台信息报送,10月底前交齐卖家资料。

最麻烦的是那些个“纯境外”平台,服务器在海外运营团队也在海外偏偏又招了中国卖家。这种情况下平台非...不可指定一个国内代理人来报送数据。说白了就是找个“背锅侠”——代理人要是没按时交资料,税局先找代理人算账。2025年10月1日到31日 这些个平台得通过代理人把中国卖家的身份和收入信息老老实实报上去,之后每季度都得更新鲜。

那些个年卖家踩过的税务坑:从“不用报”到“非...不可补”

跨境电商卖家最轻巧松栽跟头的,就是对“免税”的误解。很许多人觉得“我卖货到国外又不是在国内卖,哪用给中国税局交钱?”这种想法在2025年可就行不通了。

深厚圳有个做Shopee马来西亚站点的卖家, 张三,2024年全年流水800万,但基本上原因是觉得“出口免税”,压根没做过税务申报。后来啊2025年7月,税局通过Shopee平台调取了他的交容易数据,直接找上门。再说说补了企业所得税15万,外加滞纳金3万许多,合计18万就这么没了。税局的人说得明白:“免税不等于不申报,你得先告诉我们你赚了几许多钱,才能判断该不该交税。”

更隐蔽的坑在资金回流。很许多细小卖家为了省事,用个人账户收平台的钱,觉得“公司账户要交税,个人账户平安”。这种操作在税局眼里就是“隐匿卖收入”。杭州有个做TikTok美妆的卖家, 李四,2025年上半年通过个人账户收款200万,公司账户只报了50万。后来啊平台数据一报,税局直接比对出差异,不仅补了增值税30万,还基本上原因是“偷税”被罚了50万,得不偿失。

还有卖家钻“细小规模纳税人”的空子, 注册优良几个细小公司,个个公司年卖额控制在500万以下想着能享受免税优惠。但公告出来后 平台会把全部店铺流水都汇总上报,税局用巨大数据一比对,几个公司的卖额加起来远超免税额度,照样得补税。这种“拆分收入”的把戏,在平台数据报送面前根本藏不住。

申报实操:从整理资料到提交, 一步步来

别慌,申报这事虽然听起来麻烦,但只要按部就班,其实没那么困难。第一步,先把“身份信息”捋清楚。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 都得准备优良:公司名称、统一世间信用代码、注册地址、店铺名称、平台给的店铺独一个标识码、联系方式。这些个信息在Shopee卖家后台都能找到, 直接复制粘贴就行,关键是和营业执照、身份证上的信息一字不差,不然系统会直接驳回。

第二步,整理“收入信息”。这有些是沉点,也是最轻巧松出错的地方。平台要报的数据包括:卖总额、退款金额、净收入、订单总数量。这些个数据在平台的“财务报表”里都有导出功能, 觉得能每月10号前把上个月的数据导出来整理成Excel,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第三步,根据公司类型选择申报方式。如果是国内贸容易公司,核心是“出口退税”。找供应商要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出口后做报关,然后向税局申请退进项税。2025年上半年,深厚圳有家做3C产品的卖家,通过出口退税退回了80万的进项税,相当于直接许多些了赚头。但要注意,没报关的订单,税局不认,退税也别想。

要是注册的是香港公司, 很许多卖家会选择“零申报”,基本上原因是香港公司没在国内开户,平台收入直接进香港账户,国内这边没资金流动。但2025年新鲜规后 平台照样会把收入报给税局,零申报能,但前提是香港公司确实没收入,否则被查到就是“虚虚假申报”,罚款比补税还狠。

细小规模纳税人的账号公司, 最省事的做法是把平台收入并入香港公司报税,或者直接并入国内总公司。杭州有个卖家, 用5个细小规模公司做Shopee不同站点,2025年把全部收入都归到总公司,统一申报,不仅省了报税时候,还基本上原因是细小微企业优惠,实际税负只有3%,比预期矮小了5个百分点。

东南亚本土店 vs 跨境店:税负差在哪里?

同样是做Shopee,为啥有些卖家能“躺平”,有些却天天被税局“盯上”?关键看卖的是“跨境店”还是“本土店”。

跨境店就是用中国公司主体注册的店铺,卖货到东南亚,货物从国内直接发过去。这种模式受中国税局监管,收入非...不可申报,但优良处是能享受出口免税政策。2025年第二季度,Shopee跨境店的整体税负率巨大概在2%-3%,比内贸公司矮小了不少许。

本土店是用东南亚当地公司主体注册的, 比如在马来西亚注册公司,开Shopee马来西亚站。这种模式基本上受当地税务监管,对中国税局属于“境外收入”,按道理讲不用申报。但有个前提:得是真实正的“本土公司”,法人不能是中国人,银行账户、仓库都在当地。2025年5月, 有个中国卖家用马来西亚籍亲戚注册本土店,月收入20万马币,在当地交了1.8万马币的GST,但彻头彻尾不用给中国税局交钱,税负率只有9%,比跨境店还矮小。

不过本土店也不是“万能避税港”。如果法人是中国人,或者实际控制人是国内公司,税局照样有权征税。2025年7月, 广州有个卖家用自己身份证在泰国注册本土店,后来啊被税局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泰国赚的钱还得在中国补企业所得税,两边税都交了等于“双沉征税”,反而亏了。

合规不是本钱, 是长远期进步的护城河

很许多卖家抱怨“合规太麻烦,赚的钱还不够交税的”,这种想法短暂视得很。2025年跨境电商的比,早就不是“谁敢钻空子谁赚钱”的时代了而是“谁合规谁才能活下去”。

深厚圳一家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王五,2025年主动找财务公司做了税务规划,每月按时申报,还申请了出口退税。后来啊第二季度,基本上原因是税务记录良优良,成功拿到了银行的200万信用贷款,用来扩巨大库存。同期有个同样规模的卖家,基本上原因是漏报收入被税局处罚,贷款申请直接被拒,错过了旺季,销量减少了30%。

东南亚各国也在收紧监管, 2025年4月,印尼规定电商平台非...不可代扣代缴卖家增值税,泰国要求本土店非...不可注册GST。这些个政策和中国的新鲜规形成“夹击”,卖家的操作地方越来越细小。那些个还在用“个人收款”“零申报”的卖家,迟早会被买卖场淘汰。

其实税务合规没那么可怕,关键找对方法。比如用“双主体运营”, 跨境店赚免税的钱,本土店赚矮小税负的钱;再比如建立“财务台账”,把采购、卖、退款都记清楚,申报时直接复制粘贴;还有利用平台的“数据同步”功能,把交容易数据实时导入税务系统,省得手动整理。

接下来的路, 合规才是通关密钥

2025年的跨境电商,就像一场“合规巨大考”。平台数据报送、各国税务收紧、资金监管升级,每一步都在把卖家往“规范化”的路上推。那些个抱怨政策太严的卖家, 不妨想想:正是基本上原因是有人钻空子,才让整个行业被贴上“逃税”的标签;眼下监管收紧,反而是给老实人发明公平比的机会。

张三补税后 反而放下了心思负担,2025年下半年销量提升了20%,基本上原因是客户觉得“税务合规的公司更靠谱”;李四改用对公账户收款后资金流转更清晰,银行主动推荐了跨境结算服务,手续费省了一半。

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更“敢”,而是谁更“稳”。把税务合规当成生意的一有些,而不是负担,才能在越来越规范的买卖场里活得久,赚得许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4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