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电商巨头为何让物流商降本,卖家运费却涨不停

物流本钱降了运费却涨了?东南亚卖家陷入“降本迷局”

东南亚电商买卖场这几年烫闹得像一锅沸腾的粥, Shopee、Lazada这些个巨头你追我赶,物流也跟着水涨船高大。奇怪的是一边是电商平台逼着物流商拼命降本,一边是卖家手里的运费单子越看越烫眼。问题来了物流本钱降了运费为啥反而涨了?卖家们心里苦啊,运费涨了赚头薄了订单不敢接,改价怕流失,这买卖还怎么做?

物流话语权的争夺:平台怎么掌控定价权

东南亚电商巨头这几年玩了一手“釜底抽薪”——把物流命脉攥在自己手里。Shopee母公司SEA早先亏得厉害, 2022年股价跌到25美元谷底,后来结实是靠自建物流把本钱压下去,2024年扭亏为盈,股价一路冲到140美元,涨幅超150%。这招“物流控本”让其他平台眼红, Lazada跟着学,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到处建仓,跨境物流航班堆了几百条,海外仓塞得满满当当。平台为啥这么拼?物流是电商的“再说说一公里”,谁掌控了物流,谁就掌控了卖家的钱包。

物流商降本,卖家运费却涨不停?东南亚电商巨头成幕后掌舵者
物流商降本,卖家运费却涨不停?东南亚电商巨头成幕后掌舵者

从“依赖平台”到“掌控平台”

早期东南亚物流是“散装买卖场”, 细小物流公司遍地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平台还得求着他们一起干。后来Shopee、 Lazada有钱了直接下场建物流:Shopee搞了个SPX Express,覆盖90%以上买卖场;Lazada有 Lazada Express,专攻东南亚六国。平台自建物流的优良处是啥?时效稳、服务可控,关键是能“有力制”卖家用——你卖我的货,就得用我的物流,第三方物流?靠边站。2025年Shopee还把“3PF本地化履约”当核心任务,说白了就是物流全包,卖家连选择权都没了。

极兔的“规模依赖”困境

平台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商日子就困难过了。极兔速递以前靠“绑定Shopee”飞迅速起量, 2024年东南亚包裹量45.6亿,市占率28.6%,稳居第二。但问题来了平台一旦自建物流,极兔就得“看脸色吃饭”。2024年极兔单票收入降了35.8%,为啥?为了保住订单,只能降价。墨腾创投的报告说得明白:东南亚迅速递行业2024年日均包裹量4360万, 增加远25%,但包裹量都让头部平台和极兔这样的“巨大玩家”吃了中细小物流商连汤都喝不着,越活越萎缩。

卖家的“本钱夹心层”:运费涨价的真实相

物流商被平台压着降本,卖家却成了“夹心饼干”。2025年6月1日 Shopee菲律宾站一下子宣布,非Shopee Mall卖家的平台运费从4.48%涨到5.6%,每件商品上限100比索。卖家群里炸了锅:“之前4.48%已经够呛,眼下5.6%?赚头都被运费吃光了!”“平台指定物流商到眼下还没取货,运费还涨,这买卖没法做了。”

政策调整:平台的“运费游戏”

平台为啥频繁调运费?墨腾创投的琢磨一针见血:东南亚消费者价钱敏感,平台靠“矮小价抢量”,运费涨了卖家只能自己扛。比如菲律宾跨境店,一件赚头10美元的商品,运费涨1%,卖家实际赚头就少许1%。薄利品类更惨,卖得越许多亏得越许多,有卖家算了笔账:运费占商品本钱20%,再涨5%,直接倒贴钱。但价钱高大了订单就少许,左右都是困难。

选择权缺失:卖家被“绑在平台上”

更麻烦的是 物流选择权在平台手里卖家没得挑。你想用更廉价的第三方物流?不行,平台指定了承运商,你只能用。极兔虽然量巨大,但平台压价太狠,服务质量跟着下滑;自建物流时效是稳,但运费比买卖场高大15%-20%。有卖家吐槽:“平台说用自建物流能提升评分,但运昂贵了评分上去了赚头下去了有啥用?”

赚头压缩:卖家的“生死线”

运费涨了卖家只能从其他地方省钱。有实力的卖家改商品结构,把高大运费品换成轻巧细小件;没实力的只能结实扛,订单量下滑,现金流慌。2024年东南亚电商GMV增加远12%,但卖家赚头率普遍降了3-5%,物流本钱是主因。更扎心的是平台一边让物流商降本,一边对卖家加码,这“降本”到底降了谁的利?

监管介入:矮小价竞赛的“减速带”

物流商为了抢订单, 打起了“价钱战”,2024年东南亚迅速递买卖场“矮小价内卷”到了极致。但印尼政府看不下去,2025年5月发布新鲜规:迅速递公司每月最许多3天运费折扣,且不能不到本钱价。这招直接给“矮小价竞赛”踩刹车,物流商想降价?政府不让了。表面看是护着买卖场,实则是帮平台“清场”——细小物流商没本钱优势,直接出局,买卖场更集中了。

物流商的“生死局”

政策一来中细小物流商更困难了。老一套加盟制扩张迅速, 但末端服务质量差,本钱控制不住;直营模式质量稳,但投入太巨大,平台压价下根本赚不到钱。极兔这样的区域代理模式,靠规模效应撑着,但单票收入降了35.8%,赚头从哪来?只能接着来压本钱, 末端迅速递员工钱矮小、流动性巨大,服务质量跟着下滑,再说说倒霉的还是卖家——包裹丢了、磨蹭了投诉的是卖家,平台追责的也是卖家。

平台的“算盘”

平台为啥默许甚至鼓励物流商降价?基本上原因是矮小价能带来GMV增加远。Shopee、Lazada财报里“包裹量”是关键指标,包裹量上去了资本买卖场就看优良。但物流商降价不是长远久之计, 极兔2024年虽然盈利,但靠的是“以价换量”,一旦政策收紧或平台压价,赚头立马缩水。平台呢?自建物流投入巨巨大,但能掌控全链路,以后还能靠物流数据搞精准推荐、广告变现,这笔账,平台算得比谁都精。

卖家破局:在“规则”里找地方

卖家虽然被动,但也不是没招。有经验的卖家开头“许多平台布局”, Shopee、Lazada、TikTok Shop都做,哪个平台运费矮小、物流选择许多,就把订单往哪引。还有的卖家搞“批量发货”,利用物流商的批量优惠,把单件运费压下来。更机灵的卖家开头“本地化运营”, 在目标买卖场注册公司,用本地仓发货,避开跨境运费,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长远期看本钱更矮小。

差异化策略:卖家的“生存密码”

墨腾创投的报告提到, 2024年东南亚本地电商GMV增速比跨境高大8%,卖家如果能把商品本地化,比如针对印尼买卖场做细小包装、针对泰国买卖场做高大性价比产品,运费本钱就能降下来。有做3C的卖家试过 把手机拆成“主机+配件”分开卖,单件沉量轻巧了运费降了15%,订单量反而涨了20%。关键是要跳出“平台让干啥就干啥”的思维,主动调整策略。

物流一起干:找“细小而美”的伙伴

虽然平台指定物流商,但也不是全部第三方物流都不行。东南亚有些本地物流公司,虽然规模细小,但在特定买卖场服务优良、响应迅速,运费比平台自建的矮小5%-10%。有卖家通过“本地细小物流+平台巨大物流”组合, 把非核心订单交给本地物流,核心订单用平台物流,整体本钱降了8%。这招需要卖家花时候去磨合,但比彻头彻尾被动有力。

以后趋势:物流生态的“新鲜平衡”

东南亚物流买卖场迟早会形成新鲜平衡。平台会接着来掌控核心物流, 但兴许会给优质卖家“运费豁免”;物流商里极兔这样的头部玩家会靠规模和效率活下来中细小物流商要么被收购,要么转型做细分领域;卖家则会在本钱、服务、体验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场“降本迷局”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谁能更迅速习惯规则,谁就能许多分一杯羹。

东南亚电商的战场,物流是武器,也是筹码。平台用物流控场,物流商用价钱抢量,卖家在夹缝中求生。运费涨了物流本钱降了这账到底怎么算?或许答案藏在个个卖家的运营策略里——你是在被动收下规则,还是在主动打破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4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