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下调后,卖家们为何不敢轻易降价
关税下调的风吹过卖家的价钱为何纹丝不动?
最近跨境电商圈最烫闹的话题莫过于关税下调, 美国对华关税从30%降到15%,细小额包裹从120%降到54%,消息一出,群里炸开了锅。有卖家算完账乐呵呵:“这波非...不可降价,赚头能涨不少许。”后来啊转头一看店铺后台, 同行价钱纹丝不动,自己反倒纠结了——降吧,怕被同行说“内卷”,不降吧,关税省下来的本钱没转化成销量,优良像亏了。更绝的是有卖家在社交新闻上吐槽:“货代们涨价的时候比谁都迅速,降价怎么装聋作哑?115%的关税都能涨,眼减少了54%连个动静都没有?”这话一出, 评论区货代们集体“破防”:“巨大哥,你货是两个月前发的,那时候关税还是120%,我总不能穿越回去给你降价吧?”
卖家的“降价焦虑”:本钱省了价钱却不敢动
做户外家具的林哥最近迅速被逼疯了。5月12日关税落地那天 他盯着后台数据一宿没睡——同行A一下子降价20%,同行B跟着涨了5%,自己的夹在中间,转化率直接从8%掉到3%。他跟骑鲸出海的交流群诉苦:“明明物流本钱降了15%,同行怎么还能降价?我降了怕亏,不降怕没单,这生意没法做了。”其实林哥的困境不是个例。骑鲸出海调研的100家美区跨境卖家中, 68%在关税下调后选择“观望”,只有12%直接降价,剩下的20%细小幅度调整价钱但没敢巨大动。

为啥不敢降?核心就一个字:怕。怕啥?怕竞品“搅局”。有玩具卖家Kris说得很实在:“我们玩具不算廉价,但也不做细小包,54%的关税加运费还是比本土昂贵。同行那些个白牌产品,敢降价是基本上原因是他们能扛亏损,我们公司要赚头,不敢跟他们卷。”更麻烦的是关税调整后竞品价钱起伏太迅速。林哥找到, 同行A的价钱一周能变三次:“周一降20%,周三涨10%,周五又降15%,消费者都看懵了我哪敢跟?”这种“价钱战迷雾”让卖家们成了惊弓之鸟,生怕自己一降价,别人一下子涨价,自己就成了“冤巨大头”。
货代的“憋屈”:不是不想降, 是时候未到
卖家吐槽货代不降价,货代们也有苦说不出。深厚圳某货代公司负责人老张在群里发了句:“有客户问我,关税降了为啥运费不降?我问他,你货是5月1号发的还是5月15号发的?5月1号的时候关税还是120%, 我跟你签的合同是‘实报实销’,眼减少了54%,我总不能贴钱给你降价吧?”
货代的本钱传导确实有滞后性。老张说明白, 从政策落地到物流本钱减少,中间要经历“清关政策调整→航线运价下调→仓储本钱优化”至少许三道坎。以美西航线为例, 关税下调后海运费确实从每立方2500美元降到2200美元,但仓储费基本上原因是港口拥堵又涨了10%,综合算下来物流本钱只降了5%-8%,远没有卖家想象的“腰斩”。更头疼的是有些客户根本不搞懂时候差:“我刚看到关税降了你为啥不能马上降价?”老张说这类客户占了30%,每次说明白都要半细小时心力交瘁。
其实也有货代在主动让利。上海某物流服务商透露, 他们在关税落地后3天内就给老客户发了“降价预告函”,美区普货每公斤降0.5美元,欧洲线降0.3欧元。但问题是很许多卖家根本没收到——基本上原因是货代太许多,信息太杂,降价通知被淹没在广告里了。
零售价的“迷雾”:关税占比那么矮小, 降了也感知不到
为啥关税下调了消费者还是感觉不到商品降价?关键数据在这里:打听看得出来 关税在进口日用消费品零售价中的占比,最矮小的只有0.4%,最高大的也就6.5%。也就是说 一瓶售价100元的进口化妆品,关税本钱兴许就4块钱,降到15%关税后关税本钱变成2块钱,零售价最许多降2块钱,消费者根本没感觉。
那零售价到底由啥决定?骑鲸出海拆解了某进口家电的本钱结构:生产本钱占40%, 物流占25%,关税占5%,品牌营销占15%,渠道赚头占10%,税费占5%。关税下调后 生产本钱没变,物流本钱只降了5%,品牌营销和渠道赚头更不兴许动,零售价最许多降3%-5%,这点钱在消费者看来“可有可无”。困难怪有消费者吐槽:“关税降了115%,超市里的进口牛奶还是12块钱一盒,这不是骗人吗?”其实不是骗人,是本钱结构决定了零售价没那么敏感。
高大端品牌更是如此。2015年6月财政部下调进口化妆品关税后 欧莱雅、雅诗兰黛确实降价了但降的都是高大端线,比如某面霜从1200元降到1150元,消费者还是觉得昂贵。有外资品牌高大管私下说:“降价是为了看得出来诚意,但幅度不能巨大,否则品牌的高大端形象就没了。”说白了奢侈品卖的不是产品,是“身份感”,关税降了10%,身份感可不能降10%。
全托管与海外仓:两种模式,两种命运
关税下调后不同模式的卖家处境天差地别。做全托管的卖家兴许“笑疯了”,而做海外仓的卖家却“没感觉”。为啥呢?答案藏在“发货时效”和“本钱结构”里。
美区细小卖家阿杰就是典型例子。他做的是3C配件, 本钱价5美元,运费3美元,120%关税时总本钱要加3.6美元,售价12美元,赚头率30%;降到54%关税后关税本钱1.62美元,总本钱降到9.62美元,按道理讲能卖10美元,赚头率4%。但阿杰没敢降价, 基本上原因是Temu全托管在5月2日“死了”,5月12日又“活了”——平台一下子通知,细小额包裹关税降到54%,全托管能沉新鲜接单。阿杰纠结恶劣了:“降价吧,赚头太矮小;不降价吧,怕全托管复活后平台压价更狠。”他跟群里人说:“T86最优良别回来回来了我们细小卖家连汤都喝不上。”
比一比的话,做海外仓的卖家就淡定许多了。林哥的公司在美国有3个海外仓, 关税调整前,他已经把库存清得差不许多了:“关税起伏对我们关系到不巨大,基本上原因是货已经在仓库了清关本钱早就锁定了。”有数据看得出来 用海外仓的卖家,在关税调整后价钱起伏幅度比直邮卖家细小40%,基本上原因是“前置发货”避开了关税传导的滞后性。骑鲸出海采访的10家海外仓卖家中, 8家选择“保持原价”,理由是“物流本钱降了但海外仓租金涨了综合本钱没变”。
细小卖家的“生死时速”:竞品价钱起伏, 转化率直接腰斩
对中细小卖家关税下调不是“红利”,而是“考验”。考验的不是本钱控制,而是“价钱敏感度”和“反应速度”。林哥的经历很有代表性:5月13日 同行A一下子降价20%,他的转化率从8%掉到3%;5月15日同行A又涨价10%,他的转化率回升到5%,但比之前还是矮小不少许;5月17日同行B推出“关税补助”活动,直接送优惠券,林哥彻底懵了:“我到底跟不跟?”
这种“价钱拉锯战”在跨境圈很常见。厨房细小家电卖家陈姐说:“同行今天降价,明天涨价,后天又搞满减,我根本跟不上节奏。有一次我跟着降价10%,后来啊转化率没升,赚头倒亏了5%,再也不敢跟了。”骑鲸出海的数据看得出来 在关税调整后的两周内,美区亚马逊3C类商品的价钱起伏幅度高大达25%,平均每款商品每周调价2.3次卖家巨大有些时候都在“看同行脸色”。
更残酷的是中细小卖家没资本“熬”。陈姐的公司有20个员工, 每月固定开支30万,她非...不可保证15%的净赚头率才能活下去:“降价能,但降到10%以下公司就得倒闭。”而那些个有资本的巨大卖家,能亏三个月,把细小卖家熬死,再涨价收割买卖场。这种“巨大鱼吃细小鱼”的游戏,在关税下调后被放巨大了10倍。
往事的镜子:2015年关税下调,零售价降了几许多?
要想晓得这次关税下调后零售价会不会降,不妨看看往事。2015年6月,财政部宣布下调进口化妆品关税,从5%降到2%,降幅60%。当时买卖场一片欢呼:“进口化妆品要巨大降价了!”后来啊呢?欧莱雅、 雅诗兰黛等品牌确实降价了但平均降幅只有8%-12%,比如某粉底液从380元降到350元,消费者觉得“降了但不许多”。
为啥降得少许?基本上原因是本钱结构没变。2015年进口化妆品的本钱中, 生产本钱占45%,物流占20%,关税占5%,品牌营销占20%,渠道赚头占10%。关税从5%降到2%, 本钱只降了3%,零售价最许多降5%-8%,品牌再留2%-3%的赚头,消费者拿到手的降价地方非常有限。而且, 2015年电商还没眼下这么发达,品牌方对渠道的控制力很有力,就算想降价,也要考虑线下专柜的感受,不能“线上降太许多,线下卖不动”。
对比眼下2024年的跨境电商周围更麻烦:平台比激烈,消费者更理性,品牌定价更灵活。但核心逻辑没变:零售价由“本钱结构+品牌策略+买卖场比”共同决定, 关税只是其中一个变量,而且不是最关键的那东西。
政策红利啥时候释放?卖家在等, 消费者也在等
关税下调后政策红利要释放,需要“三个到位”:物流本钱到位、品牌策略到位、买卖场比到位。目前来看, 物流本钱正在“磨蹭磨蹭来到位”——美西海运费从2500美元/立方降到2200美元,但还没降到2023年的1800美元水平;品牌策略“有些到位”——高大端品牌开头降价,但幅度保守;买卖场比“彻头彻尾没到位”——卖家还在观望,竞品价钱起伏太巨大。
消费者也在等。有消费者在社交新闻问:“关税降了半个月了亚马逊的进口商品价钱还没变,是不是商家在赚差价?”其实不是是商家在“等”。等物流本钱彻底降下来等同行价钱稳稳当当下来等平台政策明确下来才敢动价钱。这玩意儿过程兴许需要1-3个月,甚至更久。就像老张货代说的:“政策刚落地, 就像刚下过雨的地面表面是湿的,下面还是结实的,得等雨水渗进去,才能柔软下来。”
对卖家眼下最该做的是“算三笔账”:本钱账、赚头账、比账。而不是盲目跟风降价,也不是死守价钱不动。骑鲸出海的觉得能是:“中细小卖家能‘细小步迅速调’, 每次调价2%-3%,看看转化率变来变去;巨大卖家能‘战略降价’,针对高大端产品降价,保持品牌形象;做全托管的卖家,等平台政策明朗后再动;做海外仓的卖家,稳扎稳打,用时效换赚头。”
关税下调的风吹过跨境电商圈的水却没那么轻巧松平静。卖家的观望、货代的纠结、品牌的算计、消费者的期待,共同构成了这场“价钱迷雾”。但不管怎么说政策红利迟早会来只是需要时候,也需要卖家们“许多一点耐烦,少许一点冲动”。毕竟做生意不是“抢红包”,抢得迅速不一定赚得许多,看得准才能走得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