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Prime Day创纪录收官

卖家群里的冰火两沉天:有人单量翻倍, 有人“慈善清货”

跨境电商卖家群里最近炸开了锅,有人晒出订单截图喜极而泣,有人对着后台数据唉声叹气。德国站的老王凌晨三点发消息:“单量比平时翻了三倍,高大客单价智能家居卖断货了!”紧跟着美国站的细小李吐槽:“广告费烧了五万美金,单量涨了30%,赚头却没许多一分,简直是给亚马逊打工。”这种两极分化不是今年才有的戏码, 但2025年的Prime Day把这种矛盾撕扯得更明显——官方数据说“创纪录收官”,可不少许卖家私下里说“赔本赚吆喝”。

2025 Prime Day销量新鲜高大:数字背后的狂欢与隐忧

亚马逊官方战报写得漂亮:“全球商品卖额与销量创往事新鲜高大,第三方卖家刷新鲜纪录。”具体数据更唬人:Adobe监测到美国线上消费241亿美元, 同比增加远30.3%;Numerator统计每户家里平均花156美元,超三分之二商品价钱不到20美元。看起来像是全民剁手的狂欢, 可细看品类就能找到端倪——服装折扣24%,电子产品23%,矮小价商品占比极高大。

Prime Day创纪录收官,卖家却疯狂吐槽?
Prime Day创纪录收官,卖家却疯狂吐槽?

这种“薄利许多销”的模式让中细小卖家陷入两困难。深厚圳做3C配件的阿明告诉笔者:“平时卖29.9的手机壳, Prime Day非...不可降到19.9才能进Deal,算上广告费和物流,一单赚头不到5块钱。卖5000单看着许多,去掉本钱还没平时赚得许多。”而另一边, 做家居巨大件的林姐却笑开了花:“我们家智能垃圾桶客单价129美元,Prime Day期间卖掉8000台,赚头地方足够打价钱战。”同样的创纪录,有人盆满钵满,有人勉有力保本,差距就在选品和定价策略上。

折扣越狠,赚头越薄:平台规则下的“卖得许多亏得许多”怪圈

今年Prime Day的规则变动像给卖家上了道“紧箍咒”。许多位卖家爆料,参与BD的ASIN在活动收尾后21天内不能跑随便哪个促销,LD的管束期也有7天。这意味着刚经历完流量高大峰,紧接着就要进入“促销镇定期”,库存周转直接磨蹭半拍。

更头疼的是平台有力制折扣升级。家居类目的张经理说:“我们产品平时赚头25%, 去年Prime Day要求20%折扣还能收下今年一下子提到30%,不参加就丢了流量曝光,参加直接倒亏。”跨平台比更是雪上加霜,Temu的阶梯折扣、沃尔玛的同档巨大促,把价钱敏感型消费者抢走一巨大半。亚马逊自家“Amazon Haul”全线降价40%,第三方卖家根本拼不过。

这种“内卷”让卖家陷入恶性循环:为了流量非...不可降价, 降价弄得赚头压缩,赚头不够就得靠广告冲量,广告费一高大又侵蚀本就不许多的赚头。有资深厚卖家算过一笔账:“Prime Day期间ACOS普遍涨到40%以上, 比平时高大出15个百分点,看似卖额涨了净赚头反而缩水20%。”

品类凉暖自知:从小孩服装暴增250%到欧洲站“陪跑”现实

Prime Day的流量从来不是均匀分配的,品类和站点的差异比南北方的冬天还明显。Adobe数据看得出来 小孩服装日均卖额增加远250%,家里平安产品增加远185%,冰箱凉冻柜增加远160%——这些个类目踩准了返校季和夏季消费的节点,天然卖得火爆。

但欧洲站卖家就没这么幸运了。做户外装备的Emma发朋友圈:“德国站单量只涨了15%,法国站甚至没变来变去,主打一个‘沉在参与’。”原因不困难琢磨:欧洲消费者对价钱没那么敏感,更看沉品质和品牌,矮小价促销吸引力有限。加上当地物流本钱高大、退货周期长远,卖家宁愿少许推活动,也不愿冒险冲量。

站点的差异背后是消费习惯的不同。美国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 看到折扣就忍不住下单;日本消费者则更理性,会反复比价后再决定;德国消费者注沉产品参数,促销文案里堆满数据才有效果。有卖家就吃过亏:“把美国站的促销文案直接搬到日本站,后来啊问‘材质是不是环保’的消费者比问折扣的还许多。”

巨大促后遗症:退货率飙升、 流量腰斩、广告烧钱无转化

Prime Day落幕只是开头,真实正的考验在后面。不少许卖家找到,巨大促收尾第二天流量就“断崖式下跌”,有卖家形容“像被关了水龙头”。美国站的Tom说:“平时每天2000单, Prime Day当天5000单,后来啊第二天掉到800单,广告还在烧,转化率却矮小得可怜。”这种“流量后遗症”让卖家措手不及,备货许多了积压库存,备货少许了错失后续机会。

退货问题更是让人头疼。电子产品类目的退货率在巨大促后能从平时的5%飙到15%,基本上原因集中在“说说不符”和“质量问题”。做电子表的Kevin抱怨:“为了冲量, 临时找了家工厂代工,后来啊表带轻巧松掉色,收到货的消费者直接退货,还给了差评,账号身子优良值直接跌绿。”

广告转化率减少也让卖家头疼。有卖家琢磨:“巨大促期间消费者‘薅完羊毛就走’,对品牌没有忠诚度,活动收尾后复购率极矮小。这时候再投广告,就像对着空气挥拳,钱花了却看不到效果。”更麻烦的是亚马逊系统会根据巨大促后的表现调整广告权沉,转化率矮小的ASIN,后续广告本钱反而会更高大。

中细小卖家破局指南:不做价钱炮灰, 这些个策略能救命

面对Prime Day的“创纪录”陷阱,中细小卖家不能只盯着销量数据,得找到自己的生存地方。选品上要避开“价钱血海”,往“细小而美”的方向钻。做宠物用品的Linda分享经验:“别人卖狗粮拼价钱, 我们卖宠物智能喂食器,客单价89美元,Prime Day期间没参加巨大促,靠天然搜索和社群营销,照样卖出3000台,赚头比卖狗粮高大三倍。”

运营上要学会“精细化”。有卖家找到,Prime Day前两周通过邮件营销预烫,老客户复购率能提升40%。具体做法是:给老客户发专属优惠券,有力调“会员专享价”,再搭配产品用场景的短暂视频。家居类目的Lisa说:“我们给老客户发邮件, 附上‘Prime Day提前购’链接,提前锁定30%的订单,活动当天就不用跟风降价了。”

跨平台布局也是破局关键。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太凶险, 有卖家一边在Shopify独立站、Temu、TikTok细小店同步运营,即使亚马逊巨大促表现一般,其他平台也能补上缺口。服装类目的Jack说:“Temu的流量虽然廉价, 但赚头薄;TikTok细小店靠短暂视频带货,转化率高大但物流磨蹭;亚马逊则承担品牌曝光的角色。三者互补,抗凶险能力才有力。”

再说说别迷信“巨大促神话”。Prime Day只是全年的一个节点,真实正的考验在黑五、圣诞这些个更长远周期的旺季。中细小卖家要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力和客户粘性上,而不是指望一场巨大促翻身。有卖家说得实在:“与其在Prime Day亏本冲销量, 不如把钱花在产品研发上,做出让消费者复购的优良东西,这才是长远久之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88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