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业务能否成为顺丰逆转颓势的关键救星
生鲜业务:顺丰的逆袭之路
零售和物流的结合被视为一种新的可能性。只是,如果连行业巨头如顺丰速运都未能在零售领域站稳脚跟,那么对于其他物流公司而言,这或许意味着一个被否定的转型方向。

物流配送是生鲜电子商务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有别于其他产品,生鲜产品易腐,运输过程中需要制冷保鲜,运输成本尤其是末端配送成本远高于其他产品的常温配送,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而又畅通的,能与网上营销相配市的关键节点,公司剥离电商零售业务。物流公司参与零售的规划被证明行不通。如果顺丰都无法在零售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对于其他物流公司就更是一个被证伪的“转型方向”。
年份 | 事件 | 影响 |
---|---|---|
2009 | 顺丰速运嘉兴分区快递员推销粽子 | 开启电商新思路 |
2012 | 顺丰上线“顺丰优选” | 进入生鲜电商领域 |
2017 | 顺丰剥离电商零售业务 | 回归主业 |
顺丰的初试啼声回顾2009年端午节,顺丰速运在嘉兴分区的快递员无意中开启了一个新思路。他们在送快递的同时,向客户推销“五芳斋”的粽子,竟然意外地售出了超过100万份粽子。这一成功的尝试为顺丰进军电商领域打下了基础。
将全部的注意力和能力聚焦在快递业务上,对于一家综合性物流公司而言,等于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电商巨头通常不愿意接受快递公司高昂的价格,因为这会影响他们平台商品的竞争力。
在观察物流行业时,许多人会误以为快递或电商快递是最重要的市场。事实上,物流市场的规模涵盖了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入库,到仓储、配送,乃至最后的快递,每个阶段都需要专业的物流公司来支持。
随之而来的是顺丰频频的动作。2012年5月,顺丰上线了“顺丰优选”,这个平台被定位为“全球美食优选网购商城”,主要销售生鲜食品。物流与零售之间的紧密联系,让许多企业看到了一条从低毛利业务向高毛利业务转型的道路,只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往往是残酷的。
供应链的未来
顺丰对供应链的构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生鲜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其冷运和医药业务在2020年的营收仅为64亿元,与快递业务的千亿收入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
例如,优质的冷库通常需要多个温区来存放不同类型的生鲜产品,即使如此,损耗也难以避免。有业内人士透露,能够将损耗控制在两到三个百分点已属不易。如今,冷链的不足依然是一个难解之题。
顺丰作为冷链物流企业的巨头,承担了目前大部分生鲜电商的核心业务,但仍然不能满足生鲜电商日益增长的市场发展需求。
失败的教训
顺丰优选成立后不久,管理层经历了频繁的更换,短短六年便更换了七任负责人。2015年,时任负责人崔晓琦在论坛上坦言:“生鲜电商实在难做,做生鲜,有亲爹也难。”这句话道出了许多生鲜电商的尴尬处境。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本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京东一直在抢占顺丰的生鲜冷链业务,顺丰开展的生鲜冷链业务本来属于一家独大,京东看到市场...
顺丰的副总裁李东起曾表示:“从优选出发建立在仓储和配送末端方面的经验,未来也可能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之一。”即使生鲜电商的蓝图未能实现,顺丰却比其他公司更早意识到了物流问题的复杂性。
最终,顺丰在2017年选择剥离电商零售业务,以期回归主业。这一决定不仅是顺丰自身的考量,也为其他物流公司敲响了警钟:零售的道路并不顺畅。
王卫曾表示,快递公司但顺丰优选的命运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甚至可以被写入商业教科书。
即便顺丰在业务介绍上标榜“全球美食、产地直采、全程冷链、顺丰配送”,表面上看似光鲜亮丽,但其背后却是难以克服的管理挑战。顾客对“产地直采”的期待与实际订单量之间的距离,让这个承诺变得几乎无法兑现。即便是如今在农产品领域崭露头角的拼多多,也仅能在部分品类中做到源头直采,生鲜市场的庞大与复杂可见一斑。
冷链的挑战与机遇
“顺丰优选”的失败,不仅是战略失误,更是基础设施的短板。冷链物流在生鲜电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中国的冷链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生鲜电商的高成本,尤其是在仓储和物流环节上,远远高于传统电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