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平台主体审查收紧,卖家6站店铺团灭

Lazada突袭封店:6站店铺一夜团灭的背后

“早上起来还能正常发货, 下午就收到封店通知,6个站点全没了。”一位在Lazada运营5年的跨境卖家在群里发消息时手指都在抖。他名下的店铺分布在马来西亚、 新鲜加坡、菲律宾等6个站点,总年卖额超出800万元,没想到连个预警都没有,直接被平台“团灭”。更让他崩溃的是 封店理由里只写了“违反平台政策”,具体违规条目一概模糊,申诉入口像石沉巨大海,连个人造客服都联系不上。

这样的案例不是孤例。最近两周, 东南亚电商圈炸开了锅,一巨大堆卖家反映Lazada店铺一下子被冻结,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登录卖家后台查看原因。有行业统计看得出来 仅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涉及许多站点被封的卖家数量同比激增了200%,其中70%

卖家6站店铺“团灭”?该平台主体审查收紧,店群危
卖家6站店铺“团灭”?该平台主体审查收紧,店群危

“资质合规”变“生死劫”:平台到底在查啥?

Lazada在9月底发布的官方公告里提到, 将对商家的主体登记信息、联系信息等关键信息开展合规审核,要求卖家登录CSP完成身份验证,再说说期限从9月28日延至10月19日。表面看是常规操作,但卖家们很迅速就找到,这次审核的严程度远超以前。

“以前营业执照、 身份证照片上传就行,眼下要手持身份证+新鲜营业执照+店铺经营场景视频,连营业执照上的公章都要清晰可见。”一位在深厚圳做3C电子的卖家吐槽, 他按要求准备了全套材料,提交后系统提示“PS检测高大凶险”,让他哭笑不得——营业执照是真实实的,照片是自己用手机拍的,怎么就“PS”了?后来才搞明白,兴许是拍摄时光线不均匀,弄得系统算法误判。

更麻烦的是银行信息审核。有卖家反映,店铺绑定的第三方回款账户一下子被平台标记为“异常”,要求给与银行账户对应的主体说明。问题是 很许多跨境卖家的回款账户是用个人身份注册的,和店铺的企业主体并不一致,平台直接以“资金主体与经营主体不符”为由冻结了店铺。这类卖家占了被封卖家的35%, 而且申诉成功率极矮小,平台客服只会机械回复“请确保银行信息与主体资质一致”。

店群模式的“原罪”:当合规撞上“许多店铺生存法则”

在这次封店潮中,受冲击最严沉的无疑是做“店群”模式的卖家。所谓店群,就是一个团队运营优良几个店铺,产品、分散凶险,这在跨境电商圈早已是明着的暗地。但这次Lazada的审查,直接戳中了店群模式的“七寸”——主体资质。

“我们店群有30个店铺, 本来想用5个公司的资质轮着用,后来啊这次平台要求个个店铺对应独立主体,根本扛不住。”杭州某店群团队的负责人老林算了一笔账:注册一个公司本钱5000元, 加上代理记账、银行开户,一年至少许8000元,30个店铺就是24万元,这还没算上个个店铺要单独交的保证金。更头疼的是很许多公司地址是虚拟的,平台眼下要实地核查,虚拟地址直接被拒。

店群卖家面临的另一个“死穴”是“往事遗留问题”。不少许卖家早期为了飞迅速起店, 会从“店铺贩子”手里买现成的店铺,这些个店铺的原注册主体早就注销了或者原卖家不肯配合变更主体。“我们2019年买的马来西亚店铺,原卖家去年跑路了眼下平台要求给原主体的注销说明,上哪找去?”一位被封卖家在群里哀嚎,这样的店铺他手里有8个,总值钱超出50万元,眼下直接成了“僵尸资产”。

有意思的是当店群卖家在群里抱团取暖时也有“幸存者”跳出来唱反调:“早该查了!那些个用同一个营业执照开10个店铺的, 刷单、跟卖、卖虚假货,把买卖场搞得乌烟瘴气,我们合规卖家根本比不过。”这种“合规派”和“店群派”的争吵, 在跨境电商圈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Lazada的审查,让矛盾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一刀切”还是精准打击?卖家和睦台的博弈才刚开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封店潮,卖家们开头各种猜测:是平台要“清退细小卖家”?还是配合国内税务部门的“金税四期”行动?也有人说Lazada最近被阿里巴巴集团“收紧考核”,为了提升平台整体合规率,不得不下狠手。

从行业逻辑看,平台加有力主体审查确实有“迫不得已”的理由。今年国内出台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明确要求, 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要向税务机关给平台内经营者的涉税信息。如果卖家主体资质和资金流向不匹配,平台就兴许承担连带责任。Lazada作为东南亚最巨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之一,天然不敢掉以轻巧心。

但问题在于,平台在施行过程中是不是存在“一刀切”?有卖家给了这样的案例:他的朋友用同一个营业执照开了3个Lazada店铺, 主营不同类目,平时运营规范,后来啊这次只有1个店铺被封,理由是“类目错放”,但其他两个店铺安然无恙。这说明平台的审核机制兴许还存在漏洞,或者干脆就是“随机抽查”,让卖家摸不着头脑。

更让卖家寒心的是平台在审核过程中的“不透明”。被封店铺的申诉通道形同虚设, 很许多卖家提交申诉材料后得到的回复都是“正在审核中”,一等就是半个月,店铺早就错过了最佳卖旺季。有卖家尝试联系客户经理,得到的答复却是“系统判定,我们也没办法”。这种“机器说了算”的审核模式,让卖家感觉自己是“待宰的羔羊”。

紧急自救:被封店铺还能抢救回来吗?

虽然封店潮来势汹汹,但也不是彻头彻尾没救。根据成功申诉卖家的经验,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如果是资质材料问题, 比如PS检测输了、信息不全,赶紧沉新鲜准备材料,最优良用PDF格式上传,避免图片压缩弄得的信息丢失。有卖家分享了一个“细小技巧”:手持身份证拍照时让身份证上的日期和当天的日期一致,能搞优良通过率。

如果是银行信息异常, 就要赶紧联系第三方回款平台,出具账户主体说明,一边向平台提交银行流水、转账记录等材料,说明资金来源正规。一位做家居的卖家通过这种方式,在冻结3天后成功解开了店铺。“关键是说明‘钱是你的’,虽然过程很折腾,但总比店铺没了有力。”

对于那些个买店铺、原主体无法配合的卖家,情况就麻烦许多了。有卖家觉得能, 赶紧把店铺里的库存清掉,能回款一点是一点;一边通过店铺公告、老客户微信群等方式,引导客户转移到新鲜店。虽然会亏本一有些客户,但总比店铺彻底关停有力。“我们有个卖家把老客户拉到私域,一个月在新鲜店恢复了30%的销量,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防患于未然”。眼下很许多卖家已经开头“瘦身”,把不符合主体要求的店铺主动关停,集中材料运营合规店铺。有行业人士预测, 这次Lazada的审查兴许会加速跨境电商行业的“洗牌”,那些个靠“钻空子”赚钱的卖家会被淘汰,真实正合规运营的卖家反而会得到更许多机会。

长远效合规:跨境电商的“下半场”该怎么玩?

这次封店潮给全部跨境电商卖家敲响了警钟:靠“灰色地带”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合规才是独一个的出路。那么卖家该怎么调整策略?

先说说主体资质要“实打实”。与其用优良几个公司资质“打游击”, 不如集中精力注册1-2个真实实经营的公司,地址要实、税务要正常,经得起平台核查。有深厚圳的卖家组建了“合规联盟”, 几个细小卖家共用一个办公地址注册公司,既节省了本钱,又能互相监督,避免踩坑。

接下来店群模式要“轻巧量化”。如果实在要做许多店铺,尽量控制在5个以内,个个店铺对应独立的产品类目,避免“同质化比”。一边,用防关联工具隔离操作周围,比如不同的IP、不同的设备,少许些“连带凶险”。有卖家尝试用“一人一机一账号”的模式,虽然效率矮小了一点,但店铺存活率搞优良了80%。

再说说要学会和睦台“共情”。平台加有力审查不是为了“赶尽杀绝”,而是为了维护良优良的营商周围。卖家平时许多关注平台的政策动态, 及时更新鲜资质信息,遇到问题主动和客服沟通,而不是等到封店了才想起来“哭爹喊娘”。有位资深厚卖家的话很值得玩味:“和睦台做生意,就像谈恋喜欢,你得懂它的‘脾气’,它才会宠你。”

跨境电商的赛道越来越狭窄,但合规的赛道会越来越宽阔。那些个在这次封店潮中倒下的卖家, 或许会成为行业变革的“祭品”,但那些个活下来的卖家,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毕竟买卖场永远奖励那些个“老实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