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700亿电商市场,真的能占据全国25.3%的零售份额吗

700亿数字背后:韩国电商的25.3%神话靠谱吗?

看到“700亿电商市场占据全国25.3%零售份额”这组数据, 第一反应是“厉害了”,但仔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25.3%这个数字听着挺唬人,仿佛电商已经成了零售业的绝对主角,但现实真的如此吗?韩国的电商市场真有这么“能打”?咱们扒开数据看看,这神话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水分。

零售总额的账:25.3%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说这个25.3%的来源——2017年12月韩国国内电商占零售业总量的比例。问题来了这里的“零售业总量”到底包含哪些?是只算实体店铺,还是把所有线上线下消费都打包?要知道韩国的便利店文化可不是盖的, 全家、CU、711这些便利店遍布街头巷尾,2023年韩国便利店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亿韩元,约合760亿美元,这还没算超市、百货公司这些传统零售巨头。

厉害了!这个$700亿的电商市场占全国25.3%的零售份额
厉害了!这个$700亿的电商市场占全国25.3%的零售份额

电商占比25.3%, 听起来很高,但如果把便利店、社区团购这些“轻零售”也算进去,实际占比恐怕要打对折。更关键的是 2017年到2024年过去了7年,这期间线下零售可没坐以待毙,很多商场搞起了“线上下单门店自提”,传统零售和电商的界限早就模糊了用7年前的数据来论证现在的市场格局,是不是有点刻舟求剑?

移动购物的狂欢:62.1%的占比藏着什么隐忧?

韩国电商喜欢吹移动购物占比高,2024年6月数据显示移动购物占网上交易的62.1%。乍一看,“移动化”成果显著,但细想会发现,这更像一场“伪狂欢”。韩国智能手机普及率确实高,99.2%的家庭都上网,但用户手机里装了多少个电商APP?据韩国互联网振兴院2023年调查, 每个韩国手机用户平均安装3.7个购物APP,但实际活跃的只有1.2个。

也就是说大部分APP下载后就被“闲置”了。更扎心的是转化率——某本土电商平台数据显示, 移动端访客到下单的转化率只有1.8%,比桌面端的2.3%还低。为啥?主要原因是手机屏幕小、操作麻烦,用户刷着刷着就忘了要买啥,再说说都成了“加购不付款”的“僵尸订单”。移动购物占比高, 不代表体验好,更不代表赚钱,说白了就是一群人挤在小屏幕上“凑热闹”,实际成交没多少。

巨头入场:谷歌亚马逊来抢蛋糕,本土玩家慌不慌?

听说谷歌、 亚马逊、Instagram这些全球ICT巨头要进军韩国电商市场,本土企业估计心里直打鼓。谷歌2017年9月就把Google Home智能音箱和Google Shopping服务带进了韩国, Instagram 2024年6月还在韩国上线了“标签购物”功能,用户点一下图片就能下单。这些巨头手里攥着技术、用户和资金,简直像拿着“屠龙刀”闯进菜市场。

这场“神仙打架”的后来啊是用户确实方便了但本土企业的利润被压得死死的。某韩国家电电商透露, 自从谷歌进入后他们的获客成本涨了35%,广告位价格翻了一倍,再说说钱都让巨头赚走了本土玩家只能在夹缝中“喝汤”。

但韩国本土玩家也不是吃素的——SK Telecom的智能音箱Nugu能直接对接11th Street电商平台, Naver的“视觉搜索”功能拍张图就能找到同款商品,Kakao则靠着聊天软件的社交属性搞起了“熟人推荐购物”。2023年eBay韩国直接招了100名AI工程师开发“Smile Pay”人脸支付,11th Street更是挖来了语音搜索专家李尚浩当CEO。

跨境电商的20亿美元:看起来美,吃起来烫?

提到韩国电商,总绕不开跨境电商。2017年韩国跨境电商销售额20亿美元,看着不少,但比起国内电商的692亿美元,简直是“九牛一毛”。更麻烦的是跨境电商这碗“汤”不好喝。中国卖家最爱往韩国卖膳食补充剂、 化妆品、服装,但韩国的关税和检疫政策严格得很,2023年就有12%的中国跨境电商包裹主要原因是“成分不符”被扣在海关,滞留费、罚款加起来能让小卖家亏到破产。

就算商品顺利入境, 还得面对本地化的“坑”——韩国人喜欢用“实时聊天”客服,但很多跨境电商连韩语客服都配不齐,回复慢不说还经常闹笑话。某中国服装品牌2022年进入韩国市场, 主要原因是把“均码”翻译成“万能尺寸”,后来啊收到一堆“衣服不合身”的差评,退货率高达40%。跨境电商听着光鲜,其实吧是用“低价换市场”,利润薄得像纸,稍有不慎就“赔了夫人又折兵”。

技术军备竞赛:AI语音购物是未来还是噱头?

现在韩国电商圈流行一句话:“不搞AI语音购物,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电商”。SK、 Naver、谷歌都在砸钱搞智能音箱,什么“Nugu帮我买这个”“Hey Google下单”,听着很酷,但实际用起来呢?2024年韩国智能音箱用户调查显示,只有15%的人用语音功能买过东西,大部分还是用来查天气、放音乐。为啥?

主要原因是语音识别太“笨”了——在嘈杂的地铁里 你说“买支红色口红”,它可能听成“买支黑色口哨”;你说“要最小码”,它可能给你推最大码。更尴尬的是语音购物的转化率只有0.8%,比手动点击低了一大截。说白了 AI语音购物现在就是个“噱头”,企业花大价钱研发,用户图新鲜用两次再说说还是老老实实手动下单。这场“技术军备竞赛”烧掉的钱,再说说可能都打了水漂。

25.3%之后:市场见顶了还是刚起步?

就算承认25.3%的占比靠谱,接下来要问的是:这个市场还能涨多少?韩国电商增速早就从2017年的24%降到了2023年的5%,明显“后劲不足”。为啥?主要原因是能上网的人基本都上网了能网购的人也基本都网购了。2023年韩国50岁以上人群的网购占比只有18%, 这部分人要么不会用智能手机,要么信不过线上支付,想从他们身上挖太难了。

下沉市场?韩国地方城市人口本来就少,便利店又发达,电商根本渗透不进去。新增长点25.3%可能是天花板,再想往上爬,难如登天。

数字之外 才是电商市场的真战场

700亿也好,25.3%也罢,这些数字看着亮眼,但掩盖不了韩国电商市场的“虚火”。移动购物占比高不代表赚钱,巨头入场不代表本土企业没机会,AI技术先进不代表用户体验好。真正决定生死的,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能不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价格够不够便宜?配送够不够快?客服够不够贴心?韩国电商市场早就过了“讲故事”的阶段,接下来比拼的是“真功夫”。那些还在沉迷于25.3%神话的企业,该醒醒了——毕竟零售市场的真相,永远藏在数字背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