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与沃尔玛联手,挑战亚马逊
亚马逊的阴影:20亿访问量背后的电商霸权
Statista的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行业面前——仅今年2月, 亚马逊的访问量就突破20.1亿次稳坐美国电商头把交椅,沃尔玛紧随其后却始终在追赶中喘着粗气。这个数字背后 是亚马逊用二十年编织的帝国:从图书起家的线上书店,到如今无所不包的“万物商店”,它早已不是简单的零售平台,更像一个吞噬流量的黑洞。算法推荐精准到用户下一秒想买什么 Prime会员的次日达让“等待”变成奢侈品,第三方卖家生态更是让亚马逊既能当裁判又能当运动员,这种“既当选手又当规则制定者”的玩法,让竞争对手苦不堪言。
从零售帝国到流量巨兽:亚马逊的统治逻辑
亚马逊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便利”做成了瘾。记得2015年, 亚马逊推出一键下单功能时行业还在嘲笑“这是懒人福音”,如今这个功能却贡献了平台35%的销量。更致命的是它的物流网络——2023年, 亚马逊在全球运营超过1100个配送中心,能用无人机把快递送到你家后院,这种“速度碾压”让沃尔玛引以为傲的线下门店优势荡然无存。再加上它悄悄孵化的自有品牌, 比如Amazon Basics的充电线、Amazon Essentials的T恤,用低价策略挤得第三方卖家没活路,这种“左手右手互搏”的打法,让亚马逊的护城河深不见底。

沃尔玛的逆袭:线下巨头的数字化焦虑
说起沃尔玛, 人们先说说想到的是乡镇超市里的“天天低价”,或是黑五凌晨排长队的购物狂。但这个拥有上万家线下门店的零售巨头,在电商时代却像个穿西装的老爷爷,学不会年轻人的“互联网玩法”。2016年, 亚马逊收购全食超市,沃尔玛才惊觉“线下优势救不了数字化命”,开始疯狂补课:推自己的电商平台Walmart.com,上线“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服务,甚至花160亿美元收购电商公司Jet.com。可直到2020年,沃尔玛的线上销售额占比才刚突破5%,和亚马逊的40%相比,简直像大象和蚂蚁的较量。
74%的季度增长:沃尔玛的电商突围战
转机出现在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让线下零售停摆, 却意外捧红了沃尔玛的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飙升74%,这个数字让管理层连夜开会:原来“把超市搬到线上”不是没戏唱。但问题来了:沃尔玛有供应链、有门店、有用户,可缺的是“懂电商的脑子”。它有第三方卖家,但这些小商家不会做详情页优化,不懂关键词布局,更别提玩转社交媒体营销。就像给一辆拖拉机装了飞机引擎,有劲却使不上。这时候, Shopify的名字被提上了议程——这个号称“独立站孵化器”的平台,帮过无数小商家把生意做到全球,或许就是沃尔玛 missing 的拼图。
Shopify的野心:独立站卖家的“隐形盟友”
Shopify的故事有点像电商界的“草根逆袭”。2006年, 一个叫托比·莱特克的年轻人发现,很多小商家想做线上店,却被亚马逊、eBay的高门槛和佣金压得喘不过气。于是他创立了Shopify,推出“一键建站”工具,让卖家用手机就能开店,只收订阅费不抽佣金。没想到这个“小生意”越做越大, 2020年,Shopify甚至超过加拿大丰业银行,成为加拿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但托比不满足——他看着亚马逊越做越大, 无数独立站卖家被挤压得生存艰难,心里憋着一股劲:凭什么电商的蛋糕只能亚马逊吃?
物流网络:Shopify挑战亚马逊的“杀手锏”
2020年, Shopify宣布在美国铺设物流中心网络,这个决定让行业炸开了锅。要知道, 亚马逊的物流是它的命门,成本占销售额的13%,而Shopify直接喊出“帮商家把物流成本降到8%”。具体怎么操作?商家把货发到Shopify的仓库, 剩下的打包、配送、客服全由Shopify搞定,甚至还能和亚马逊Prime叫板的“次日达”。有个卖宠物零食的商家试了试, 过去自己找物流发一单要12美元,现在用Shopify只要6.5美元,物流成本直接砍半,这哪是“杀手锏”,简直是“核武器”。
联手的化学反应:1200家卖家的“沃尔玛通道”
2020年6月15日 沃尔玛和Shopify官宣合作,像两块磁铁吸到了一起。简单说 就是Shopify的商家不用再自己注册沃尔玛店铺,通过Shopify后台就能一键把商品同步到沃尔玛网站,沃尔玛负责流量和交易,Shopify负责技术和服务。到年底,1200家中小卖家通过这条“沃尔玛通道”上了线,卖的东西从手工项链到智能音箱,五花八门。多伦多大学的营销教授David Soberman评价这事“太合理了”——你们有共同的敌人,不联手还等什么?亚马逊看着这两家“前死对头”突然抱团,估计气得想把服务器砸了。
库存管理优势:沃尔玛与Shopify的互补密码
这次合作最妙的地方,是库存管理的互补。沃尔玛有全美最大的供应链网络, 从阿肯色州的仓库到加州的分拨中心,货物的“移动路线”比地铁图还复杂;而Shopify的库存系统厉害在“实时同步”——商家在独立站卖了一件货,沃尔玛的库存马上更新,不会出现超卖尴尬。有个卖户外装备的商家说 过去他在亚马逊和沃尔玛分别备货,经常出现亚马逊卖断货、沃尔玛库存积压的情况,现在用Shopify统一管理,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钱都转起来了这哪是合作,简直是“天作之合”。
亚马逊的反扑:被挑战的“舒适圈”
亚马逊的反应快得像被踩了尾巴的猫。2020年6月18日 也就是沃尔玛和Shopify官宣三天后亚马逊突然宣布“第三方卖家佣金减免”,针对家居、户外用品等品类,佣金直接降5%。更狠的是它悄悄修改了算法——之前独立站卖家的链接在亚马逊搜索后来啊里基本“隐形”, 现在突然能排到前面明摆着是在分化Shopify和卖家的关系。但亚马逊的“舒适圈”被打破已是事实:过去它说“在我这开店才有流量”, 现在Shopify和沃尔玛说“来我们这流量给到你手软”,这口气,亚马逊能忍?
第三方卖家的生存困境:亚马逊的“双刃剑”
在亚马逊上卖过货的人都知道,这里像个“血腥的角斗场”。2023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数量突破200万,但能稳定盈利的不到12%。有个卖手机壳的商家说他为了冲排名,一天改50次关键词,后来啊佣金、广告费一扣,利润薄得像纸。更惨的是“封号潮”——2022年,亚马逊以“刷单”为由封了5万中国卖家账户,货款血本无归。现在Shopify和沃尔玛抛来橄榄枝, 这些卖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沃尔玛虽然严格,但至少不会随便封号;Shopify虽然要自己引流,但不用看亚马逊脸色。这种“逃离亚马逊”的情绪,正在卖家群体里悄悄蔓延。
卖家的十字路口:站队还是多元?
对卖家现在最难的不是“要不要离开亚马逊”,而是“怎么在多个平台间平衡”。2023年第三季度, 一个卖厨房小电器的商家一边在亚马逊、沃尔玛、Shopify独立站卖货,后来啊发现:亚马逊销量占60%,但利润只有20%;沃尔玛销量占25%,利润却高达35%;独立站销量15%,利润45%。这组数据让他果断把重心从亚马逊转移到沃尔玛和独立站。但也不是所有卖家都能这么干——有卖大件家具的商家说 沃尔玛的物流不包安装,独立站又没流量,再说说还是得靠亚马逊。站队还是多元?这成了每个卖家深夜失眠的难题。
入驻门槛:沃尔玛的“严格”与亚马逊的“内卷”
很多人说“沃尔玛入驻比亚马逊难”,这话不假。亚马逊开店只要填个表格, 沃尔玛却要查你有没有实体公司、税务登记证、产品认证,连包装箱上有没有条形码都要看。有个卖母婴用品的商家为了入驻沃尔玛,专门请了讼师整理材料,折腾了两个月才通过。但亚马逊的“内卷”更可怕——你刚把Listing优化好, 竞争对手就刷了100条差评;你刚把广告预算加到1000美元,系统就自动帮你“智能提价”,再说说钱花了流量没涨。严格还是内卷?这就像选择题,没有正确答案,只有适不适合。
未来的棋局:谁能真正撼动亚马逊?
Shopify和沃尔玛的联手,像在亚马逊的帝国里凿开了一条缝。但缝能变成门吗?咨询公司J.C. Williams的合伙人Lisa Hutcheson说得很实在:“亚马逊总是比其他公司领先一步。”你看,当别人在做物流时亚马逊已经在搞AI客服;当别人在做社交电商时亚马逊已经在布局元宇宙。2024年, 亚马逊又推出了“Buy with Prime”功能,让独立站卖家也能用Prime物流,这分明是在“收编”Shopify的地盘。
但沃尔玛和Shopify也不是吃素的——沃尔玛有1.4亿活跃用户, Shopify有200万商家,这两者一旦深度绑定,说不定真能让亚马逊“睡不着觉”。未来的电商江湖,怕是要从“一超多强”变成“三足鼎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