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电商价格战是否导致头部平台亏损进一步扩大
泰国电商市场硝烟弥漫 价格补贴战下谁在流血
过去五年里泰国电商圈像被点燃的火药桶, Lazada和Shopee这两大巨头砸起钱来毫不手软,免费配送、满减折扣、限时秒杀轮番上阵,用户手机里天天弹着促销短信,卖家后台的利润率却越来越低。这场烧钱大战打了这么久,两家平台的亏损窟窿到底有多深?那些跟着平台玩价格战的中小卖家,现在是不是已经在咬牙硬撑?
从数字看亏损:头部平台的"出血"有多猛
泰国Tarad.com创始人Pawoot Pongvitayapanu在播客节目里甩出的数据让人倒吸一口凉气:Shopee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时间累计亏了108亿泰铢, 换算成人民币就是23个亿;Lazada更狠,2017年到2020年连续四年亏损109亿泰铢,差不多也是23个亿。这两个数字摆在一起,像两块巨石压在泰国电商行业上。

有人可能会说互联网行业前期烧钱换市场很正常,但问题在于泰国市场到底够不够大?Pawoot算过一笔账, Lazada在2020年营收才100亿泰铢,就算按10%的毛利率估算,GMV要冲到1000亿泰铢才能打平。可泰国电商市场真的能撑起这么大的盘子吗?要知道2020年整个泰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2.7万亿泰铢, 线上渗透率不到5%,平台们现在就像在沙漠里挖井,投入的水比产出的油多得多。
价格补贴真的是亏损元凶吗?或许没那么简单
一提到电商亏损, 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价格战打得太狠",但细想下来可能没那么单纯。平台们砸出去的钱,哪一部分是纯粹的价格补贴,哪一部分是必要的基础建设?Shopee泰国市场主管Agatha Soh提到过 他们在曼谷以外的地方建了十几个分仓,从汶干府到沙敦府,偏远地区24小时达的成本比曼谷同城高三倍,这笔账算在谁头上?
还有品牌商城的建设, Shopee Mall和LazMall这些地方,平台不仅要免租金给大牌,还要贴钱做推广。去年某国际美妆品牌入驻LazMall, 平台给的推广资源价值500万泰铢,后来啊品牌方自己只花了200万,这300万的差价再说说还不是从平台的利润里扣?所以说把所有亏损都归咎于价格补贴,有点像把感冒发烧怪罪到空调太冷,忽略了背后的复杂因素。
榴莲价格战:一个真实的微观样本
泰国榴莲商人的遭遇,可能比任何数据都能说明问题。2022年雨季的时候, 劣质金枕榴莲突然在电商平台大降价,从每公斤200泰铢直接砍到120泰铢,那些种了十年榴莲的老农根本玩不过——他们的人工成本、运输成本摆在那,怎么降?后来啊就是做精品榴莲的贸易商订单量腰斩,只能跟着降价卖次果,再说说利润薄得像纸,连给工人发工资都困难。
电商平台当时美其名曰"让利于消费者",但背后是大量中小卖家被挤出市场。有个叫阿颂的榴莲卖家跟我说 他以前在夜市摊位月收入30万泰铢,入驻电商平台后第一个月销量涨了三倍,但算下来利润还不如以前多,主要原因是平台抽成18%,还要参加各种满减活动,再说说每单只赚5泰铢,连运费都不够。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给平台打工。
巨头们真的会减少补贴吗?听听他们怎么说
Pawoot预测未来2-3年Shopee和Lazada会减少补贴, 转向亚马逊Prime那种会员制模式,这个说法靠谱吗?至少从去年开始, Lazada已经在悄悄调整策略,他们把"免运费门槛"从199泰铢提到299泰铢,Shopee的"0元购"活动也从每周三次变成每周一次。表面上看是减少了补贴,其实吧可能是把补贴从"广撒网"变成了"精准投喂"。
更关键的是平台们现在手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Shopee说泰国用户超3000万, 这可不是小数目,这些用户的购买习惯、浏览时长、甚至停留的页面位置,都被平台记录得清清楚楚。去年双11期间, Shopee针对曼谷用户推"1小时达",针对清迈用户推"次日达",不同地区不同补贴力度,这哪里是减少补贴,明明是更精细化的烧钱。
中小卖家的生存法则:在巨头夹缝中找机会
既然价格战打不赢,那中小卖家就只能等死吗?当然不是。Pawoot早就提醒过本土营销人员要重视客户数据,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有个卖泰国手工艺品的卖家叫小琳, 她发现平台上的客户复购率只有3%,于是她专门建了个WhatsApp群,把老客户拉进去,每周发手工制作过程,现在复购率提到了15%,利润反而比之前做平台活动时高。
还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阿伟, 他发现电商平台上的纸尿裤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就干脆放弃了纸尿裤,转做婴儿辅食研磨碗。这种小众品类平台补贴少, 竞争也小,他通过短视频展示研磨碗的使用场景,月销量稳定在500单左右,毛利率能到40%。这说明,与其在红海里跟巨头拼刺刀,不如自己找片小池塘当大王。
未来会好吗?或许要看平台们能不能"收手"
泰国电商市场现在就像个被惯坏的孩子, 用户习惯了"0元购",习惯了"次日达",平台想突然收手没那么容易。但问题是 烧钱的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当投资人不再为亏损买单,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耗尽,Lazada和Shopee还能继续这么砸钱吗?
从长远看,价格战不可能永远持续,平台们迟早要从"抢用户"转向"留用户"。就像Pawoot说的,未来的关键可能不是谁补贴更多,而是谁能真正理解泰国消费者。Shopee现在在搞"泰式幽默营销", Lazada在推"本地品牌扶持计划",这些才是能留住用户的根本。至于那些跟着价格战内卷的卖家,可能要早点想清楚,自己是想赚快钱,还是想做个能长久经营的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