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将“不忍直视”的污产品在TikTok上营销得风生水起

那些“辣眼睛”的产品, 为什么在TikTok上反而成了流量宠儿

谁也没想到,一款专门针对男性私处护理的产品,能在TikTok上靠着“污污的内容”杀出一条血路。当国内卖家还在绞尽脑汁研究如何把美妆、 服饰卖爆时大洋彼岸的 BALLS 品牌已经用近乎“离谱”的街头访谈,把蛋蛋护理做成了现象级话题。2023年第二季度, 他们的TikTok账号粉丝量从5万暴增到30万,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破800万,官网转化率直接拉高了27%。这操作,简直让传统卖家下巴惊掉。

很多人对“污产品”的营销有个刻板印象:要么打擦边球被封号,要么低俗到没人买单。但 BALLS 的案例偏偏撕开了这个偏见——不是所有污内容都会翻车,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污”变成“趣”。他们用的策略简单到令人发指:找几个长得磕碜的演员, 在街头随机采访路人,问“你刮蛋蛋时受过伤吗”“用竞品剃刀是什么体验”。后来啊呢?那些尴尬又真实的回答,愣是把私处护理变成了全网热议的搞笑话题。

不忍直视!一个很污的产品如何用TikTok跑的飞起
不忍直视!一个很污的产品如何用TikTok跑的飞起

为什么“污产品”在TikTok反而更吃香

TikTok的算法有个特性:对“争议性内容”的推荐权重更高。只要用户互动率高,哪怕内容再“不忍直视”,算法也会疯狂推送。男性私处护理这种话题, 天然自带争议属性——男人不好意思公开聊,女人又好奇,这种“禁忌感”反而成了流量放大器。数据显示, 2023年TikTok上“#manscaping”话题播放量超23亿次其中 BALLS 账号贡献了30%的UGC内容。

更重要的是这类产品的目标用户——年轻男性,恰恰是TikTok的活跃群体。他们不爱看正经的广告,但对“自黑”“吐槽”“搞笑”毫无抵抗力。BALLS 就抓住了这点, 把产品卖点藏在尴尬的真实故事里:比如演员小王说自己用竞品剃刀刮出血,情急之下用薯片袋夹子止血,评论区直接炸锅“哈哈哈哈我也遇到过”“赶紧买BALLS救救孩子”。这种“用户证言式搞笑”,比硬广说服力强100倍。

BALLS的“猥琐自然流”:把街头访谈做成流量密码

BALLS 的内容策略,本质上是把“低成本UGC”做到了极致。他们没请专业演员, 而是找了一群自带喜感的素人:有说话结巴的程序员,有秃顶的健身教练,还有涂着大红唇的“反串大佬”。这些人往街头一站, 本身就自带话题,再配上几个“冒犯性”问题,比如“你刮蛋蛋时会紧张吗”“女朋友有没有嫌弃过你的毛”,路人要么捂脸笑,要么疯狂吐槽,真实感直接拉满。

最绝的是他们的“问题库”。看似只有5个核心问题,却能衍生出无限内容:“你用过最离谱的剃毛工具是什么”“刮伤后怎么跟女朋友解释”“竞品的广告是不是太夸张了”。每个问题都能戳中用户的槽点, 比如有人回答“用剪刀差点变太监”,有人吐槽“某品牌剃刀刮完像被砂纸磨过”。这些答案被剪成15秒短平快的视频,配上魔性BGM,完播率高到离谱。

2023年5月, 他们发布了一条“街头采访女生如何看待男生刮蛋蛋”的视频,女生们的反应从“恶心”到“支持”五花八门,这条视频直接冲上TikTok热榜,单日带来12万官网访问量,转化率高达8.3%。要知道,行业平均转化率才3%左右,BALLS 凭着一群“话痨路人”,硬是把流量变成了销量。

头部品牌Manscaped的“正规军打法”:砸钱还是砸锅

提到男性私处护理,绕不开的就是头部品牌 Manscaped。这家估值14亿美元的公司, 打法堪称“壕无人性”:赞助4名UFC拳手、2支国家橄榄球队、2支曲棍球队,广告投到地铁、公交全覆盖。2022年他们销售额3亿美元,但 BALLS 用零广告费,硬是在2023年抢下了15%的市场份额。这对比,简直就是“游击队”吊打“正规军”。

Manscaped的内容虽然专业,但太“正经”了。他们的视频要么是明星代言“剃毛更自信”,要么是产品特写“5层刀头不伤肤”。用户看多了觉得无聊,互动率低得可怜。反观 BALLS,从不提产品参数,专攻“社死现场”。这种反差让用户觉得 BALLS 更“真实”,更“接地气”,品牌形象反而更鲜活。

但 Manscaped 也不是没反思。2023年第三季度,他们悄悄上线了“用户故事”板块,鼓励网友分享自己的剃毛糗事。可惜风格太官方,网友根本不买账。BALLS 的成功恰恰证明:在TikTok,用户要的不是“完美”,而是“鲜活”。那些尴尬、社死、甚至有点低俗的真实瞬间,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流量密码。

污产品营销的“雷区”:从封号到翻车只差一步

虽然 BALLS 做得风生水起,但“污产品”营销稍有不慎就会翻车。2023年3月, 某私处护理品牌主要原因是视频中出现“裸露镜头”,账号被TikTok永久封禁;还有的品牌为了博眼球,编造“用产品后尺寸变大”的虚假宣传,被消费者集体起诉,赔偿金高达200万美元。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污≠低俗,趣味≡违规。

BALLS 能避开雷区,核心在于“尺度把控”。他们的视频从不会出现真实裸露, 最多用马赛克打关键部位;吐槽竞品也只说“剃刀太钝”“刮完疼”,不造谣不诽谤;就连采访问题,也控制在“冒犯但不越界”的范围内,比如问“你刮蛋蛋时会用镜子吗”,虽然尴尬但不违规。这种“打擦边球但不出界”的分寸感,才是污产品营销的精髓。

再说一个,他们还建立了一套“内容审核机制”。每条视频发布前,都会让法务团队过一遍,确保没有违规词汇或敏感画面。2023年9月, 一条“男生用BALLS剃刀刮毛后猫咪疯狂舔毛”的视频差点被误判为“动物不适”,团队立刻剪辑掉猫咪特写镜头,才避免了限流。这种对规则的敬畏,让 BALLS 在“疯狂流量”和“平安合规”间找到了平衡点。

规模化内容生产:用“问题模板”批量制造爆款

很多人好奇,BALLS 怎么能持续产出这么多不重样的搞笑内容?其实他们靠的是“问题模板+素人库”。核心问题只有10个,但每个问题都能衍生出100种回答。比如问题“你刮蛋蛋时遇到过最尴尬的事”, 素人库里有人回答“被猫看到,从此猫看我的眼神都不对了”,有人回答“剃刀掉马桶里捞上来直接扔了”,还有人回答“刮完痒到睡不着,女朋友笑了一晚上”。

素人库更是一大宝藏。BALLS 在全美招募了200多名“兼职吐槽王”, 这些人不红但有特点:有结巴的程序员、有口音的墨西哥裔大妈、有变装皇后。团队每周给他们发3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拍15秒视频,每条视频支付50美元。这种模式成本极低,却能产出大量真实素材。2023年第四季度,他们靠着这个素人库,每周稳定发布20条视频,月均播放量破亿。

更绝的是他们的“内容迭代”机制。每条视频发布后团队会重点分析评论区的高赞回复,把这些回复变成新的问题。比如一条视频里有人说“用热水泡软再刮, 不扎”,团队立刻跟进问题“你有什么刮蛋蛋的小技巧”,用用户创意反哺内容,形成“爆款-互动-新内容”的闭环。这种“以用户为编剧”的策略,让 BALLS 的内容永远新鲜,永远有梗。

数据说话:从流量到销量的转化密码

BALLS 的营销到底有没有用?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6月, 他们的TikTok账号自然流量占比高达92%,广告投放几乎为零;官网跳出率从65%降到38%,主要原因是用户被搞笑视频吸引,会主动浏览产品详情页;复购率提升到42%,远超行业平均的25%。这些数据证明,污内容不仅能带来流量,更能沉淀忠实用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搜索词增长”。2023年初, “BALLS剃刀”在Google的月搜索量还不到5万,到年底飙升至42万,其中70%的搜索来自TikTok用户。这说明,那些被搞笑视频种草的用户,会主动去搜品牌购买,而不是看完就忘。这种“认知-兴趣-搜索-购买”的完整链路,正是跨境卖家梦寐以求的转化路径。

还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BALLS 的产品定价并不便宜, 一套剃刀卖39.99美元,比Manscaped便宜10美元左右。但用户愿意为“搞笑内容”买单,评论区经常看到“主要原因是视频太逗了支持一下”“剃刀好用,视频更有意思”。这种“内容溢价”现象,让 BALLS 在竞争中硬生生撕开了一个价格缺口。

给小品牌的启示:没钱也能玩转TikTok

BALLS 的案例给所有小品牌上了一课:TikTok从不是大品牌的专属。没有明星代言,没有巨额预算,照样能靠“真实感”杀出重围。他们的成功秘诀, 本质上是抓住了TikTok用户的“反套路”心理——用户看腻了精心设计的广告,反而对那些粗糙、尴尬、真实的瞬间更有共鸣。

小品牌想复制这种玩法, 不需要照搬 BALLS 的街头访谈,但一定要抓住三个核心:一是找到产品的“社死话题”,比如减肥产品的“暴食瞬间”,除臭产品的“脱鞋尴尬”;二是降低内容成本,用素人代替演员,用真实场景代替棚拍;三是让用户参与进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把用户变成内容创作者。

当然也不是所有污产品都能这么玩。如果你的产品本身就带有争议性,或者目标用户群体偏保守,强行模仿可能会适得其反。关键是找到“污”与“趣”的平衡点,让用户在哈哈一笑中记住你的品牌,记住你的产品。

2024年TikTok的算法还能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瑕的广告,而是那些让你脸红心跳,却又忍不住转发的真实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