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加坡TikTok Shop为何在本地市场遭遇冷遇

新加坡电商的“完美地基”, 为何撑不起TikTok Shop的野心

谁也没想到,在东南亚电商版图里新加坡这个“优等生”会给TikTok Shop吃了个闭门羹。支付系统比邻国快三天到, 物流早上发下午收,基础设施好到让其他市场眼红,偏偏TikTok Shop在这里扎不下根。MilieuInsight今年5月的调查像盆冷水——1000个新加坡受访者里 一大半甚至没听说过这个“社交电商新贵”,知道的33%里真正掏钱下单的只有5%。

东南亚电商的“优等生”, 偏偏对社交电商水土不服

新加坡的电商环境,放在东南亚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信用卡普及率90%以上, 网上银行转账跟微信发消息一样快,快递员骑着电动车满街跑,上午下单下午到手的体验比国内不少城市还顺。按理说这样的土壤应该长出最茂盛的电商芽,但社交电商这颗种子偏偏发育不良。

社交电商基础薄弱,Tik Tok Shop在新加坡遇冷
社交电商基础薄弱,Tik Tok Shop在新加坡遇冷

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社交电商规模早就超过实体零售了 越南的TikTok直播间里能一边在线50万人抢折扣,印尼的网红靠卖椰子油月入百万,新加坡这边却冷清得让人纳闷。MilieuInsight的数据显示, 过去6个月里只有16%的新加坡人通过任何社交媒体平台购物——Facebook Marketplace、Instagram Shop加起来都没几个人用,更别说TikTok Shop了。

88%的用户用“老平台”,TikTok Shop的价格优势成了“无效牌”

新加坡消费者逛电商就跟喝咖啡一样有固定习惯。Lazada和Shopee这两个老牌平台,88%的受访者都表示用过比用Netflix的人还多。用户打开Lazada, 习惯性地搜“手机壳”,对比完50个卖家的价格和评论,再看看“30天退货保障”的标识,这才敢下单。反观TikTok Shop, 47%的人说它价格低,25%夸种类多,20%觉得卖家多,但这些优势在“确定性”面前不值一提。

在新加坡做电商的张磊试过把TikTok Shop的定价拉到比Lazada低20%, 后来啊直播间里来了200人,下单的只有3个。“新加坡人不是不贪便宜,是怕‘便宜没好货’。”他说有个客户在他直播间买了9.9元的耳机, 收到后第二天就来退货,理由是“怕是山寨货”,其实正品成本都12元了。价格战在新加坡玩不转,消费者要的是“明码标价+靠谱售后”,不是“9块9包邮”的喧嚣。

直播间的“20人困境”:新加坡卖家的流量空转症

在新加坡做TikTok直播的卖家, 几乎都遇到过“鬼打墙”的时刻——开播半小时在线人数从30掉到20,然后卡在20不动了直到下播都没再涨一个。卖家李婷的直播间更惨, 有次她花5000元请了个本地网红带货,最高在线人数才27,其中15个是她自己找的“托儿”。

新加坡人刷TikTok的时间碎片得像薯片。早上7点地铁上看1个搞笑视频, 中午12点吃饭刷2个美食vlog,晚上10躺床上刷5个宠物视频——没人有闲心盯着一个直播间看半小时。TikTok Shop的直播节奏跟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 主播喊“宝宝们这个今天再说说10单”,新加坡消费者可能正忙着在谷歌查“这个品牌有没有官网”。流量是进来了但留不住更别提转化了。

从“种草”到“拔草”:新加坡消费者对TikTok的认知断层带

新加坡消费者把TikTok当“灵感收集器”,不是“购物车”。MilieuInsight的调查里 50%的人说在TikTok Shop购物是为了“发现新产品/品牌”,58%被内容创作者种草,52%被直播吸引——这些数据看着漂亮,但“种草”到“拔草”之间隔着一条信任鸿沟。

本地大学生林薇的经历很典型。去年她在TikTok刷到一个新加坡美妆博主推荐粉底液,说“跟海蓝之谜一样好用”,心动下单了。收到货后上脸拔干, 查成分发现跟博主说的完全不一样,退货时才发现TikTok Shop的客服要等3天才回复。“以后再也不信TikTok上的推荐了 ”她说“Lazada至少有100条真实评论,能看出到底好不好用。”认知断层让TikTok Shop的“种草”成了“无效输出”,消费者看完就忘,不会真掏钱。

Z世代的“11%例外”:社交电商在新加坡的未来密码

不过冰山之下也有暗流。Z世代对TikTok Shop的接受度高得惊人——61%的18-24岁年轻人知道这个平台, 20%浏览过商品,11%完成过购买。00后王浩说:“我们班一半人用TikTok Shop买韩国美妆, 价格比免税店便宜30%,就算翻车了也就百来块,跟朋友拼单试试呗。”年轻群体的“低风险容忍度”和“社交信任感”,成了TikTok Shop在新加坡唯一的突破口。

今年6月, TikTok Shop跟新加坡本地大学生KOL合作搞了场“返校季”直播,主播不喊“买它”,而是教大家“怎么用9.9元的眼线笔画猫眼”,后来啊卖了2000支单色眼影,转化率比平时高了3倍。这说明Z世代要的不是“硬推销”, 是“有趣+有用”的内容,只要把购物体验变成“社交互动”,他们愿意买单。

从“流量收割”到“生态深耕”:TikTok Shop的本地化救赎之路

TikTok Shop想在新加坡活下去,得先扔掉“海外抖音”的滤镜。新加坡消费者要的不是“短视频+购物”的简单拼凑,是“可信任的社交购物生态”。本地化运营不是翻译成英文那么简单,得懂新加坡人的“小心思”。

比如跟本地小众品牌合作, 别总卖义乌小商品,新加坡人认“本土设计”;物流跟新加坡邮政绑定,做到“下单次日达”,跟Lazada拼时效;售后搞个“本地客服专线”,用带新加坡口音的英语沟通,别让听不懂的普通话耽误事。更重要的是得建立信任机制——让卖家提供“正品保证”,像亚马逊那样“假一赔三”,消费者才敢放心买。

新加坡的电商市场像个精密的瑞士手表,每个齿轮都得严丝合缝。TikTok Shop有流量, 有用户基础,但缺了“信任”和“本地化”这两个关键齿轮,再好的引擎也带不动。与其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疯狂扩张, 不如先在新加坡把“社交电商”这盘棋下活——毕竟在“优等生”的考场及格了才有资格去其他考场闯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