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厦门运动品牌为何能逆袭,长期占据类目Top1

厦门运动品牌的逆袭:不止是“平替”那么简单

跨境电商的浪潮里总有一些地方能凭“集群效应”杀出重围。福建厦门,这个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如今在运动服饰出海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打开亚马逊美国站的运动类目榜单, 你会惊讶地发现,不少长期霸榜Top1的品牌,背后都藏着厦门企业的身影。这些品牌不像耐克、 阿迪达斯那样拥有百年积淀,也不像Lululemon那样自带高端光环,却硬是在竞争白热化的赛道里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把“厦门制造”的运动服送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衣柜里。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哦,不就是大牌平替嘛,便宜就行。”但真要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全国那么多地方做服装,偏偏厦门的运动品牌能稳坐钓鱼台?细扒这些品牌的打法,你会发现,所谓的“逆袭”,从来都不是靠低价这么简单粗暴。

长期霸榜类目Top1,厦门运动品牌逆袭亿级大卖!
长期霸榜类目Top1,厦门运动品牌逆袭亿级大卖!

从滑雪裤到全品类:小众赛道的精准切入

厦门运动品牌的第一个聪明劲儿, 体现在“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上。你想啊, 耐克、阿迪在篮球、跑步这些大众运动领域深耕几十年,供应链、品牌认知、运动员资源都形成了壁垒,新品牌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厦门品牌偏不 他们盯上了那些被巨头忽略的“小众角落”——滑雪、骑行、瑜伽、高尔夫,甚至还有飞盘、攀岩这些新兴小众运动。

就拿厦门的明星品牌Baleaf最早就是从滑雪裤和骑行裤切入市场的。2015年左右,北美市场的滑雪爱好者越来越多,但专业滑雪裤要么贵得离谱,要么设计普通、功能鸡肋。Baleaf团队跑到加拿大、 美国的滑雪场蹲点,观察滑雪者到底需要什么:既要保暖防水,又不能太臃肿影响动作;裤脚要能收紧防雪,口袋还得方便放雪卡、护目镜。他们把这些细节揉进设计里用相对亲民的价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滑雪爱好者的痛点。据亚马逊后台数据显示, 2018年冬季,Baleaf的滑雪裤类目排名直接冲到了美国站前三,比很多老牌户外品牌卖得还好。

尝到甜头后他们没停下脚步。骑行市场当时也在增长,但骑行裤的痛点更明显——长时间骑行容易磨大腿根,普通面料不透气,闷得慌。Baleaf的研发团队干脆找来骑行爱好者当“产品体验官”, 有人反馈“坐垫太硬硌屁股”,他们就加厚记忆海绵坐垫;有人说“骑行时裤子总往上卷”,就在裤脚内侧做防滑硅胶条;还有人说“出汗多裤子黏在身上”,就选用了类似Lululemon Luon面料的速干透气材质。2020年,一款带衬垫的骑行短裤上线亚马逊,月销量直接破万,稳坐骑行裤类目Top1至今。从滑雪到骑行,厦门品牌用“小众切入,精准打击”的策略,在大品牌的缝隙里活出了自己的天地。

供应链的“隐形翅膀”:数字化系统如何托起品质

有人可能会说 不就是做运动服嘛,找工厂代工就行了厦门那么多服装厂,随便合作一个不就行了?但事实是能长期霸榜的品牌,供应链上的“内功”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厦门运动品牌普遍走的是“OBM”路线, 不是简单贴牌,而是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品控都深度参与,这就需要强大的供应链支撑。

Baleaf的母公司厦门俊亿供应链有限公司,2018年就投了重金搭建数字化供应链系统。这个系统厉害在哪?它能把消费者端的需求直接对接到生产端。比如独立站后台收到用户反馈:“希望瑜伽裤的颜色再多几种”, 系统会自动汇总这类需求,同步给设计部,再根据面料库存、产能安排生产周期,整个过程比传统模式缩短了近一半时间。有次亚马逊美国站突然流行“高腰瑜伽裤”, Baleaf通过系统监测到搜索量三天内上涨200%,立刻调整生产线,15天后新款就上架了抢占了先机。这种“小单快反”的能力,很多依赖传统大货的品牌根本比不了。

品控更是死磕到底。厦门品牌普遍有个共识:跨境电商,一次差评就可能毁掉一个链接。Baleaf的品控流程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面料进厂要先测色牢度、 透气性、抗起球度;生产过程中每200件衣服就要抽检10件,检查缝线是否平整、尺码是否准确;成品入库前还要穿在模特身上模拟运动,看是否有面料摩擦起球、缝线开裂的问题。2021年, 亚马逊曾随机抽查过Baleaf的一批瑜伽裤,后来啊合格率高达99.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85%。这种对品质的偏执,让“厦门运动服=靠谱”的印象在海外消费者心里扎了根。

用户痛点“狙击战”: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心思”

运动服这东西, 光好看不行,得“中用”。厦门品牌能打动海外消费者,靠的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狙击”,很多细节设计连大牌都没想到。

比如Baleaf的网球裙, 2019年推出时就做了个小改进:普通网球裙的内置短裤里衬容易卷边,运动时老是往上跑,球员得分后还得偷偷拉一下特别影响状态。Baleaf的设计师把内衬的边缘做了弧形剪裁,还在内侧加了防滑条,这样跑步时内衬能稳稳贴在身上。这个小改动让产品在亚马逊上的好评率从85%飙升到97%, 很多用户评价:“这个小设计太懂打球的人了再也不用分心调整裙子。”还有他们的健身外套, 袖口做了拇指孔设计,冬天户外跑步时可以把拇指伸进去,手心和手背都能保暖,这个小细节被很多健身博主在YouTube上推荐,带动了销量三个月增长70%。

更绝的是对“特殊需求”的挖掘。2022年,Baleaf团队发现亚马逊上有不少用户问:“有没有大码骑行裤?”原来欧美市场肥胖人群占比高,普通骑行尺码最大到XL,很多人穿不上。他们立刻研发了3XL-5XL的大码骑行裤,加宽了腰部的松紧带,加厚了坐垫,价格只比普通码贵10%。这款大码骑行裤上线后 成了“网红产品”,美国德州的一位用户甚至专门发了视频:“找了两年终于找到合身的骑行裤,厦门品牌太懂我们胖子了。”这种“别人没想到,我先做到”的敏锐,让厦门品牌总能抓住隐藏的需求增长点。

营销不止“流量”:把舞台交给用户的UGC革命

说到跨境电商营销,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投广告、刷排名”。但厦门运动品牌偏偏反其道而行,把营销的重心从“品牌说”转向“用户说”,搞起了UGC的“人民战争”。

Baleaf的社交媒体运营有个特点:少发“官方精美图”,多收“用户买家秀”。他们在Instagram、 TikTok上发的内容,80%都是用户穿着Baleaf运动服健身、骑行、滑雪的视频或照片。比如2023年8月, 他们搞了个#Havea9thday活动,鼓励用户穿Baleaf服装做任何运动,上传视频就能赢奖品。

活动一个月, 收到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用户的2000多个视频,内容五花八门:有妈妈推着婴儿车跑步的,有上班族下班后在公园做瑜伽的,甚至还有老人打太极拳的。这些真实用户的内容, 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很多老外看完评论:“原来普通人也能穿这个运动,看起来真不错。”活动期间,Baleaf的独立站流量增长了300%,新用户转化率提升了18%。

更聪明的是他们把UGC变成了“产品研发的情报站”。比如有用户发视频穿Baleaf跑步时抱怨:“手机放在运动臂套里老是晃。”团队看到后立刻联系了这位用户,免费送了改良版臂套,还邀请她参与新品测试。这位用户后来成了品牌的“铁粉”,在YouTube上做了长达10分钟的测评视频,播放量破10万。这种“用户反馈-快速改进-用户传播”的闭环,让营销和产品研发形成了正向循环。亚马逊的数据显示, Baleaf的产品评论数量是同类品牌的3倍,其中带图或视频的评论占比高达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这种“口碑裂变”的成本,比投广告低多了效果却好上好几倍。

价格卡位的艺术:10-50美元区间的“性价比密码”

很多人说厦门运动品牌靠低价,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他们确实便宜,但不是“便宜没好货”的便宜,而是“性价比精准卡位”的聪明。

翻看Baleaf在亚马逊的产品定价,你会发现一个规律:98%的产品都集中在10-50美元这个区间。为什么定这个价?主要原因是团队做过市场调研:欧美市场的运动服饰, 低于10美元的消费者会觉得“质量太差”,高于50美元的会直接去看耐克、阿迪。10-50美元刚好是“平价但不廉价”的“甜点区间”。比如瑜伽裤, Lululemon卖98美元,Baleaf卖35美元;跑步短裤,耐克卖50美元,Baleaf卖25美元。价格只有大牌的1/3到1/2,但功能、面料却不差,这种“性价比反差”特别能打动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光定价准还不够,促销策略也得“精打细算”。厦门品牌很少搞“全场5折”这种伤元气的活动,而是玩“场景化促销”。比如Prime Day期间, 主推“健身套装”,比单买便宜20%;黑五时针对骑行爱好者推出“骑行三件套”,打包价优惠30%。这种“套餐式促销”既提高了客单价,又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2022年黑五,Baleaf的销售额同比暴涨110%,其中70%的订单来自促销套餐。更重要的是 他们从不轻易降价,新品上架后3个月内基本不打折,维护了品牌的价格体系,让消费者觉得“买早不买晚,早买早划算”。

多渠道“破圈”:从亚马逊到Temu的下沉与升级

依赖单一平台是跨境电商的大忌, 厦门运动品牌深谙此道,早早开启了“多渠道布局”。

亚马逊是基本盘,但独立站才是品牌私域的核心。Baleaf的独立站做得像个“运动爱好者社区”,除了卖产品,还有“运动技巧专栏”、“用户故事分享”。他们通过Facebook、 TikTok把流量引到独立站,用“会员积分制”锁住用户:买1美元积1分,积分能抵现或换周边。有位美国用户从2019年开始在Baleaf买衣服, 现在已经攒了800多积分,去年用积分兑换了一套价值60美元的健身服,还在社交媒体上晒了单:“在Baleaf买了5年衣服,积分换的这套太值了!”这种私域运营,让Baleaf的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新兴渠道的拥抱。2023年, Temu在北美爆火,很多品牌犹豫要不要入驻,Baleaf却果断上了33款产品,主打“极致性价比”的引流款。后来啊Temu店铺上线三个月,销量就破了5.5k,评分高达4.8。有个有意思的数据:Temu的用户和亚马逊的用户重合度只有20%, 也就是说Baleaf通过Temu触达了大量以前没买过他们品牌的下沉市场消费者。这些用户被低价吸引后 很多会跑到亚马逊搜索Baleaf的正价款,形成了“Temu引流-亚马逊转化”的链路。这种“高低搭配”的多渠道策略,让厦门品牌的增长路径更稳、更广。

对抗“平替依赖症”:品牌个性的长期主义

说了这么多,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厦门运动品牌能长期霸榜,到底靠什么?如果只靠“大牌平替”,迟早会被消费者贴上“山寨”标签,永远活在阴影里。真正的答案,是它们用“长期主义”打出了品牌个性。

你看Baleaf, 现在很少提“平替Lululemon”了反而强调“为99%的人创造积极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官网上讲品牌故事:创始人是个运动爱好者,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既便宜又好穿”的运动服,干脆自己做了品牌。这种“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的定位,比简单的“平替”有温度多了。今年9月, Baleaf还和厦门本地的羽绒服品牌Orolay搞联名,推出了“Weekend Chic”系列,把运动服和休闲服结合,主打“周末时尚”——日常穿去上班,下班直接去健身,周末和朋友逛街,一件衣服搞定。这种场景化的创新,让品牌跳出了“运动服”的单一框架,向“生活方式品牌”进化。

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始做“品牌资产”。比如和海外运动KOL深度合作, 不是简单的广告植入,而是让KOL参与产品设计;赞助小型马拉松赛事,不追求大牌效应,而是精准触达核心用户;甚至开始做环保系列,用回收塑料瓶做面料,主打“可持续运动”。这些动作短期看不到回报, 但长期下来品牌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就不再是“便宜的运动服”,而是“懂运动、有温度、有态度”的伙伴。

跨境电商的下半场, 比拼的已经不是价格和供应链,而是品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对长期价值的坚持。厦门运动品牌的逆袭故事, 或许能给所有出海企业一个启示:与其在红海里内卷,不如找到自己的“小众角落”,用产品和服务说话,用真诚和用户交朋友。毕竟能长期占据类目Top1的,从来都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懂”的那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