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LABUBU?这又是一个哪个IP在海外爆火了呢
从TikTok到曼谷街头:Crybaby凭什么成为全球潮玩新宠?
打开TikTok,#crybaby标签下的视频已经突破160万条嗯。镜头里有人拆开盲盒时尖叫,有人把玩偶摆在书桌前拍照,还有人对着镜头哭诉“又没抽到隐藏款”。这个小家伙顶着标志性的大泪珠,脸上挂着委屈又倔强的表情,正在全球年轻人的社交圈里掀起一场“哭潮”。
没人比泡泡玛特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2024年财报显示, 旗下IP Crybaby以11.6亿元的销售额冲进“10亿俱乐部”,同比增长1537.2%。这个数字背后 是曼谷快闪店开业当天500万元的销售额,是二手平台上从79元炒到700元的隐藏款,是BLACKPINK成员Lisa在Instagram上晒出挂饰后瞬间引爆的搜索量。Crybaby的崛起, 像极了当年的Labubu——同样是“丑萌”风格,同样靠情绪共鸣破圈,同样让跨境卖家疯狂囤货。但问题来了:它真能成为下一个Labubu吗?

“丑萌”背后:当哭泣成为情绪出口
“为什么大家都爱买一个哭到昏厥的玩偶?”用户@阿May的提问下有2000多条回复。有人说“看到它哭, 就觉得自己的委屈被懂了”,有人觉得“哭出来才是真的勇敢”,还有人单纯觉得“泪珠太Q了想rua”。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差感,恰好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情绪痛点。
Crybaby的诞生带着故事性。泰国艺术家Molly Yllom以逝去的金毛犬为原型,设计了这个挂着泪珠的小家伙。她想传递的很简单:每个人、每个生物都有权放声大哭。这个内核让“哭泣”从负面情绪变成了勇敢的符号。2023年10月, 泡泡玛特推出“可以哭,但绝不认输”的系列 slogan,直接把玩偶和都市白领的“奋斗焦虑”绑在一起。数据显示, 购买Crybaby的用户中,25-35岁群体占比达68%,他们中的73%表示“会把它放在办公桌,压力大时看看就觉得被理解”。
但“丑萌”真的能支撑一个IP走远吗?有行业分析师持怀疑态度:“当年Pucky也曾靠‘丑’出圈,但后劲不足。” 对抗的声音同样存在——潮玩玩家@老王在测评视频里直言:“Crybaby的设计太依赖眼泪符号,换其他元素就没了辨识度。” 这种争论恰恰证明:Crybaby的成功,从来不只是“长得奇怪”那么简单。
数据说话:1537%增长背后的市场逻辑
1537.2%——这个数字让整个潮玩行业侧目。开源证券的报告中,Crybaby被定义为“泡泡玛特史上增长最快的IP”。对比来看, Labubu在2018-2020年的年均增速约为200%,而Crybaby仅用一年就突破了三位数增长。这背后是精准的市场卡位和运营策略。
2024年泰国三店开业, Molly Yllom亲自到场签售,商场一楼直接打造成Crybaby主题王国:巨大的泪珠装置、哭泣表情的打卡墙、甚至推出了限定款“泰式奶茶味”香薰。这场活动让首日销售额达到500万元,是一店开业时的2.5倍。泰国本地媒体报道,有游客专门飞到曼谷扫货,回国后在闲鱼上加价30%转卖。这种“本土化+稀缺性”的组合拳,直接让Crybaby在东南亚的市占率突破15%。
国内市场同样火爆。据泡泡玛特内部数据, Crybaby的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出22%,用户平均购买2.3个,远超盲盒行业1.8个的平均水平。“飞天小女警”系列首发即断货,隐藏款在二手平台被炒到2666元,仍有3000多人标记“想要”。这种“一盒难求”的景象,和当年Labubu的抢购潮如出一辙。
和Labubu错位竞争:情感价值VS稀缺性
讨论Crybaby,绕不开Labubu这对“难兄难弟”。同为泡泡玛特的顶流IP,两者的走红路径却截然不同。Labubu靠的是“怪兽萌系”的视觉冲击和全球限量发售的稀缺性,而Crybaby则主打“情绪疗愈”的情感价值。这种错位,让它们在市场上形成了互补而非竞争的关系。
Labubu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欧森林, 是调皮捣蛋的森林精灵,它的周边包括手办、服饰、甚至联名咖啡。而Crybaby的生态链更聚焦“情绪陪伴”:除了盲盒,还推出了解压捏捏乐、情绪日记本、定制语音盲盒。2024年双11期间, Crybaby语音盲盒销量突破10万件,客单价高达129元,但用户评价里“录了宝宝哭声,哄孩子特别管用”这样的留言比比皆是。
“Labubu是‘我想要’,Crybaby是‘我需要’。” 一位潮玩经销商这样概括两者的区别。他的门店里 Labubu的客群以男性玩家为主,追求收藏价值;Crybaby的买家70%是女性,更看重情绪价值。这种差异让泡泡玛特的IP矩阵更加立体——当Labubu在全球攻城略地时Crybaby正在悄悄占领用户的“情感钱包”。
海外爆火密码:明星效应与本土化运营
蔡依林在演唱会后台抱着Crybaby玩偶自拍的画面让这个小家伙在台湾地区的搜索量一夜暴涨200%。更早之前, BLACKPINK成员Lisa在个人Instagram上晒出的Crybaby挂饰,获得了1200万个点赞。明星效应从来不是新鲜事,但Crybaby把“玩偶梗”玩出了新高度。
在东南亚市场,泡泡玛特采取了更深入的本土化策略。与泰国本土艺术家合作推出“泼水节限定版”, Crybaby穿着传统泰服,手里拿着水枪,泪珠变成了水滴元素。这款产品在曼谷门店上线当天就售罄,二手平台溢价达200%。据雨果跨境监测, 2024年Q4,“Crybaby 泰国限定”的Google搜索指数较年初增长了8倍,相关跨境电商卖家的转化率提升了35%。
欧美市场的打法则不同。针对TikTok上“开箱哭盒”的热潮, 泡泡玛特联合海外KOL发起“#CrybabyChallenge”,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哭故事”。一位美国用户的视频获得了500万播放量, 内容是她拆到隐藏款时激动落泪,配文“Crybaby让我知道哭不是软弱”。这场活动直接带动欧美销售额增长40%,用户年龄层从18-24岁 到30-35岁的轻熟龄群体。
黄牛炒到1400元:泡沫还是真风口?
“原价79的挂件,现在黄牛卖1400,还抢不到。”深圳潮玩店主林小姐的话道出了Crybaby的疯狂。二手平台上,最稀缺的“丛林探险”大隐藏款价格已经飙到2666元,较发行价翻了33倍。这种溢价现象, 让人不禁想起2021年的Labubu热潮——当时一款隐藏款被炒到5000元,到头来泡沫破裂后无数囤货商家血本无归。
但Crybaby的“天价”真的只是黄牛炒作吗?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Crybaby的二级市场交易额达3.2亿元,其中80%是正品流通。比一比的话,Labubu同期二级市场交易额为8.5亿元,但正品流通率仅55%。这意味着Crybaby的“溢价”更多来自真实需求,而非投机。“买Crybaby的人,很多是真的喜欢它的故事,不像Labubu,有人纯粹为了炒货。” 一位二级市场操盘手坦言。
不过风险依然存在。2025年1月,泡泡玛特宣布将Crybaby的产量提升50%,试图缓解缺货问题。消息一出,二级市场价格应声下跌15%,部分黄牛开始抛货。“如果产能跟不上,热度会很快散掉。” 独立IP运营人陈默警告,“当年Pucky就是前车之鉴。”
给跨境卖家的避坑指南:抓住情绪经济红利
Crybaby的爆火,给跨境卖家上了生动一课。盲目跟风囤货只会成为接盘侠,真正的机会藏在情绪经济的红利里。据跨境电商平台Temu数据, 2024年“情绪疗愈”类商品销量同比增长210%,其中带有“情感符号”的潮玩增速最快。
精准选品是第一步。不要只盯着热门IP,要学会挖掘背后的情绪价值。比如针对Z世代的“内卷焦虑”, 可以主打“不完美才可爱”的概念;针对宝妈群体,可以强调“陪伴成长”的故事感。深圳卖家小张的店铺通过售卖Crybaby定制语音盲盒, 客单价提升到189元,复购率达45%,秘诀就是让用户可以录制孩子的笑声或成长寄语,把玩偶变成“情感载体”。
本土化运营同样关键。在东南亚, 要学会结合当地节日和文化元素;在欧美,要利用好TikTok、Instagram的视觉传播特性。有卖家尝试在产品包装上加入不同语言的“鼓励话语”, 比如泰文“哭完要加油”,英文“Tears make you stronger”,这个小细节让转化率提升了28%。
再说说永远不要低估供应链的威力。Crybaby缺货潮的背后是泡泡玛特提前三年布局的泰国生产基地。跨境卖家如果要做IP类目, 一定要提前和工厂建立深度合作,甚至参与设计环节,才能避免“有流量没货卖”的尴尬。
潮玩市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从MOLLY到Labubu,再到如今的Crybaby,每个IP的爆火都不是偶然。当卖家们在讨论“下一个爆款是什么”时或许更应该思考:现在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价值?毕竟能真正走进心里的玩偶,从来不会只火一阵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