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重启东南亚市场,月活用户2200万

2200万月活背后:Temu在东南亚的逆袭与隐忧

Temu在东南亚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2200万,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整个跨境电商圈泛起不小的涟漪。要知道,成立不到三年的平台能在竞争白热化的东南亚撕开这样的口子,本身就带着点“野蛮生长”的野性。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报告里提到, 菲律宾和泰国成了最亮眼的双子星,用户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硬生生扛起了该区域86%的流量大旗。这速度,让人忍不住想问:Temu到底给东南亚消费者灌了什么迷魂汤?

菲律宾泰国成增长双引擎,流量占比超八成

菲律宾和泰国市场的爆发不是偶然。2023年8月,Temu刚在菲律宾上线时补贴力度大得让本地商家直呼“玩不起”。有入驻商家私下抱怨,平台为了抢用户,把价格压得比成本还低,卖一双鞋倒贴5块钱是常态。但消费者不管这些,3C数码、家居小商品这些“低价高频”品类成了流量收割机。泰国市场更绝, Temu把“游戏化促销”玩到了极致,签到领金币、拼团抽iPhone,把东南亚用户爱贪小便宜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墨腾创投的数据显示, 2024年东南亚电商总GMV1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Temu能在其中分一杯羹,靠的就是这股“低价+玩法”的狠劲。

2200万月活用户!Temu有望重开东南亚这一站点?
2200万月活用户!Temu有望重开东南亚这一站点?

不过这种打法能持续多久?菲律宾消费者协会早就盯上了Temu的“低价陷阱”, 有消费者投诉买到“三无产品”,平台却以“低价商品不保障质量”搪塞。泰国本地媒体也多次曝光,Temu某些家居用品的检测报告造假,甲醛含量超标3倍。当低价开始牺牲品质,用户的新鲜感褪去后流量还能稳得住吗?

合规壁垒高墙:印尼越南的“准入博弈”

印尼市场对Temu的态度, 简直像后妈养的——从申请商标到上架APP,次次碰壁。2024年,印尼贸易部直接给苹果、谷歌下通牒,要求下架Temu,理由是“未获得本地企业运营许可”。更讽刺的是 TikTok Shop当初也是吃了同样的闭门羹,再说说靠收购Tokopedia才拿到入场券。Temu想复制这条路?可印尼本土电商Bukalapak早就关了电商业务,想找“接盘侠”都没门。印尼反垄断机构还放话,Temu的低价涉嫌“不正当竞争”,要查到底。这哪是市场壁垒,分明是“政治正确”的壁垒。

越南市场倒是松了口,但也没那么简单。2024年,越南工贸部突然宣布,价值低于100万越南盾的进口包裹,不再享受免税优惠。这招直接打在Temu的七寸上——它70%的订单都是小额低价商品。政策一出,越南站点的客单价立马从12美元涨到18美元,日活用户掉了15%。Temu的团队急得跳脚,赶紧调整供应链,把越南本地商家的比例从20%提到40%,才勉强稳住阵脚。合规这道坎,跨过去是生存,跨不过就是出局。

低价策略失灵?Shopee Lazada的本土化优势

东南亚电商市场早就不是“低价为王”的时代了。Shopee和Lazada在这里深耕十年,把本土化做到了骨子里。Shopee在印尼的“虾皮币”体系, 让用户用虚拟货币就能兑换商品,黏性比纯补贴高得多;Lazada在马来西亚的“24小时达”,依托自建仓和本地快递,把物流体验做到了极致。更别提TikTok Shop,靠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把Z世代用户的心都勾走了。三者加起来占了90%的GMV,Temu想从牙缝里抢食,难度不亚于虎口夺食。

伯恩斯坦的报告说Temu全球GMV今年要破500亿美元,东南亚却拖了后腿。Shopee东南亚区CEO李小冬公开嘲讽:“有些平台靠烧钱买用户,烧完就跑了我们做的是长期生意。”这话扎心,但属实。Temu在东南亚的品牌商家只有12%,Shopee这个数字是45%。消费者买手机壳愿意选Temu,但买家电、化妆品,还是信得过Shopee的品牌旗舰店。低价能拉新,但留得住留不住人,两说。

物流基建加码:极兔速递的“东南亚助攻”

Temu自己没物流,但有个“神队友”极兔速递。极兔发家于印尼,在东南亚有10500个网点、121个转运中心,能把包裹从中国到泰国的时间压缩到3天。2025年第二季度, 极兔给Temu的物流补贴比去年同期涨了60%,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Temu包邮的商品,极兔倒贴运费也要送。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让Temu在菲律宾的次日达率达到了85%,比Shopee还高5个百分点。

但物流不是万能药。极兔自己的口碑就不好,越南消费者投诉“丢件率高”,泰国媒体曝光“快递员暴力分拣”。Temu绑定极兔,等于把自己的物流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2024年“黑五”期间,极兔泰国仓爆仓,Temu的订单延迟率飙到30%,用户差评铺天盖地。物流基建是基础,但服务跟不上,烧钱堆出来的速度,反而成了催命符。

美国市场遇冷,东南亚成“救命稻草”?

Temu的全球月活用户4.165亿,但美国市场只占了10%,这对比太扎眼了。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后Temu在美国的广告投入砍了70%,日活用户掉了25%。路透社说Temu在美国“烧不动了”,只能把资源往欧洲和东南亚挪。东南亚成了它的“第二曲线”,但这条曲线不好走。欧罗巴联盟已经盯上Temu,指控它“销售非法商品”“操纵用户界面”,甚至要取消最低关税豁免。Temu在欧洲都这样,东南亚的监管环境只会更复杂。

更麻烦的是Temu的全球策略自相矛盾。在美国拼低价,在东南亚也拼低价,可东南亚的消费者和美国不一样,他们更看重“眼见为实”。2025年第一季度, Temu在新加坡的用户投诉量是Shopee的3倍,主要集中在“货不对板”和“售后无门”。把美国经验照搬到东南亚,本质上还是“水土不服”。

品牌化突围: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阵痛

行业早就过了“便宜就好”的阶段。Shopee推品牌商城,给国际大牌流量扶持;Lazada搞“东南亚品牌节”,把本土设计师捧上天。Temu还在吃“低价老本”,品牌商家占比只有12%,连SHEIN的一半都不到。Cube Asia的数据显示, Temu在泰国的复购率比SHEIN低18个点,就是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这里只有便宜货,没好东西”。

淘宝在东南亚的打法给了Temu一记耳光。2025年4月,淘宝上线泰语版,支持泰铢结算,新用户数量一个多月增长60%。618大促时泰国站的女鞋GMV同比涨200%,家居用品涨150%,这些可都是“高毛利”品类。淘宝没靠补贴,靠的是“本土化语言+正品保障+品牌背书”。Temu想破局,得先放下“低价执念”,学学怎么让用户觉得“买得贵,但值”。

2200万之后:Temu的东南亚生存法则

2200万月活是成绩,更是紧箍咒。Temu现在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巨人, 腿上绑着低价的沙袋,手里攥着补贴的拐杖,想在东南亚的荆棘丛里往前冲。合规、竞争、品牌,哪一步走错都可能摔跤。但也不是没机会——菲律宾和泰国的增长证明, 东南亚用户要便宜,更要“聪明”的便宜;极兔的物流网络是底牌,但得把服务做上去;品牌化慢,但总比被低价反噬强。

Temu的东南亚故事,才刚刚开始。是继续用低价“野蛮生长”,还是踏踏实实做本土化、品牌化?这个选择,会决定它到底是昙花一现的“黑马”,还是能真正扎下根来的“玩家”。毕竟在电商这个没有永恒赢家的战场,活下去的前提,是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炮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