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Shop新增扣费项目

印尼卖家集体“炸锅”:TikTok Shop订单处理费8月11日上线

最近不少做印尼市场的跨境卖家发现, 手机里TikTok Shop的商家后台悄悄弹出了新通知——从8月11日起,每笔成功交付的订单都要被扣1250印尼盾的“订单处理费”。这数字看着不大,可放到日均几百单的卖家手里一个月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更让人头疼的是 这不是TikTok Shop一家在“加码”,Shopee和Lazada几乎同步搞了类似操作,东南亚电商的“收费潮”就这么突然来了。

“平台这是‘温水煮青蛙’啊, ”在雅加达做家居用品的王磊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店里一款热销的收纳盒客单价3万印尼盾,以前每单利润大概25%,现在光订单处理费就占掉4%,再加上佣金和物流,利润直接被砍到18%,“再这样下去,要么涨价流失客户,要么就赔本赚吆喝。”和王磊有同样焦虑的卖家不在少数, 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人发起“抵制平台额外收费”的话题讨论,阅读量很快破了10万。

TikTok Shop再添一项扣费!三巨头向印尼卖家齐甩强制收费单
TikTok Shop再添一项扣费!三巨头向印尼卖家齐甩强制收费单

1250印尼盾/单,这笔钱到底谁在“买单”?

别看1250印尼盾折合人民币才6毛钱,但印尼市场的特殊性让这笔钱的“含金量”变得微妙。根据TikTok Shop的公告, 这笔费用是“按单固定收取”,不管订单里是一支口红还是一箱手机,只要成功交付,就统一扣1250印尼盾。有意思的是 平台还特意说明“商品数量越多,单件商品平摊的成本便越低”,这话听着像是在暗示卖家——“多推组合套餐啊,不然亏的是你自己。”

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品类都适合搞“组合销售”。做3C配件的张林就吐槽:“手机壳、 充电线这些小商品,消费者就喜欢单独买,你非要搭售个支架,反而觉得你捆绑销售,再说说订单转化率反而降了。”他店里一款手机壳日均出单200单, 以前每单利润800印尼盾,现在扣掉订单处理费,单件利润直接缩水到550印尼盾,“一个月下来就是5万人民币的利润蒸发,你说这能忍?”

更让卖家憋屈的是退货规则。根据平台条款,“已成功交付但发生退货或退款的订单,订单处理费将不退还”。这意味着就算买家再说说退货,卖家这笔钱照样得掏。2025年7月上旬, 做女装的刘芳就遇到了糟心事:她店里一件连衣裙卖5万印尼盾,买家收货后以“尺码不符”为由退货,平台扣了1250印尼盾的订单处理费,物流来回又花了8000印尼盾,“再说说这单我倒贴了9250印尼盾,相当于白送了一件衣服还倒贴运费。”

三大平台“同步出牌”:东南亚电商告别“烧钱时代”?

把视线拉远,会发现TikTok Shop的“订单处理费”并非孤例。几乎在同一时间, Shopee宣布从8月1日起调整多个核心类目佣金费率,部分品类上调1%-3%;Lazada也紧随其后非电子类商品参与免费配送计划的佣金按售价1.5%-6%收取,单件最高2万印尼盾。这波操作像约好了一样, 东南亚三大平台集体“向钱看”,让不少人开始猜——难道电商平台的“烧钱换份额”时代真要结束了?

“这哪是巧合,这是‘精细化运营’的必然。”东南亚电商分析师李明远告诉记者, 2024年东南亚电商市场的获客成本同比涨了35%,平台补贴用户的“烧钱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Sea集团为例, 2025年Q1财报显示,虽然GMV创下286亿美元新高,但净利润主要靠“优化佣金率”和“收紧营销费用”实现,“说白了就是让卖家多承担点成本,平台才能扭亏为盈。”

Shopee、Lazada的“前车之鉴”,TikTok Shop为何跟风?

其实早在2025年初, Shopee和Lazada就在印尼市场试水过“订单处理费”,当时不少卖家抱怨“重复收费”,平台后来调整了规则——订单包含多件商品时费用由所有商品分摊。这次TikTok Shop几乎是照搬了这套逻辑,连“增值税已包含”“不退退货订单费”的条款都高度相似。

“TikTok Shop有点‘后知后觉’, ”做跨境电商培训的陈伟指出,2024年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增速放缓了12个百分点,市场份额被Shopee反超,“现在收费,是想用这笔钱升级物流——毕竟印尼的‘再说说一公里’配送成本比东南亚平均水平高18%,不烧钱根本打不通。”

有意思的是 三大平台在解释收费用途时口径出奇地一致:Shopee说是“支持卖家业务增长”,Lazada强调“优化本地物流”,TikTok Shop则承诺“扩大免运费计划”。但卖家们似乎并不买账,“平台说要‘免运费’,可运费成本再说说不还是转嫁到我们身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卖家反问。

卖家的“成本迷宫”:订单处理费、佣金、退货规则,哪根最疼?

对印尼卖家现在的成本账本简直像本“糊涂账”。订单处理费是“按单收”, 佣金是“按类目收”,退货费是“按情况收”,再加上印尼新出台的《财政部长条例》——年营业额超5亿印尼盾的卖家要交0.5%的所得税,综合税负最高能到12.5%,这笔钱砸下去,不少中小卖家直接“懵了”。

“我们算了笔账, 现在卖一件印尼本土商品的,平台抽成大概15%-20%,物流占8%-10%,订单处理费1%-3%,退货损耗5%-8%,再加上营销和人力,成本已经占到售价的70%以上,”做服装批发的林晓梅说“以前觉得‘薄利多销’能活,现在发现‘利’薄到连‘多销’都填不上窟窿了。”

退货不退费, 预售订单“卡点”,这些坑必须避开

除了成本数字,让卖家更头疼的是各种“隐性条款”。比如预售订单, 如果买家在再说说一次付款时没付钱,平台不收订单处理费;但如果买家付了款又退款,只要商品没发货,费用能退,可一旦发货了哪怕后续退货,费用照样不退。“这就像‘赌’, ”做电子产品的赵磊说“你不敢不发货,怕超时;又怕发了货被退货,白搭运费和订单处理费。”

还有部分退货的“分摊陷阱”。平台规定,如果一个订单里有5件商品,退了2件,订单处理费就只针对剩下的3件收取。但实际操作中, 很多卖家发现“分摊计算”并不透明,“平台说‘按商品价值分摊’,可具体怎么算,公式都没给清楚,只能凭他们扣,你连质疑的底气都没有。”王磊吐槽道。

更麻烦的是恶意退货。根据TikTok Shop的规则,“所有已发货订单,无论买家到头来是否退款退货,均需承担订单处理费”。这意味着就算买家恶意退货,卖家不仅拿不回货款,还要倒贴订单处理费和物流费。“2025年6月, 有个买家在我店里买了10部手机,收货后第二天全部以‘功能问题’为由退货,检测后发现根本没问题,可平台还是扣了12500印尼盾的订单处理费,”张林无奈地说“这种钱,你连找谁说理都找不到。”

平台“增收有道”:订单处理费到底用在了哪里?

面对卖家的质疑,平台并非没有“回应”。TikTok Shop在公告里明确, 订单处理费将用于“战略性扩大免运费计划覆盖范围”和“增强印尼本地综合物流服务”;Shopee则表示,这笔费用能让平台“持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促销活动”;Lazada则强调会“优化支付体验”。但这些解释,真的能说服卖家吗?

“从财报看,平台确实需要这笔钱。”李明远给记者看了Sea集团2025年Q1的数据:虽然GMV涨了 但营销费用同比下降了22%,物流成本却上涨了15%,“这说明平台开始‘勒紧裤腰带’搞基建了——用卖家的钱补贴物流,既能让用户体验更好,又能减少自身亏损,算盘打得精。”

Sea集团财报“亮眼”, Lazada物流“加码”,TikTok Shop的“野心”

Sea集团的财报确实“好看”:2025年Q1实现净利润1.2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其中Shopee印尼市场的订单量达到3.1亿单,同比增长18%。董事长Forrest Li在财报会议里直言, “盈利的关键是优化服务质量和成本结构”,而这“成本结构”里卖家收费明摆着占了重要一环。

Lazada的动作更直接。2025年7月, Lazada宣布投资3亿美元在雅加达建东南亚最大的智能物流仓,号称能把印尼的配送时效从5天缩短到2天。“这笔钱从哪来?不就是从卖家收的订单处理费和佣金里来的?”做跨境物流的周鹏分析道, “平台现在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烧钱补贴用户,不如砸钱搞基建,用‘快’和‘省’留住用户。”

TikTok Shop的“野心”也不小。2025年上半年, TikTok Shop在印尼的直播带货GMV占比达到了45%,远超其他平台,但物流一直是短板。“现在订单处理费收上来 第一件事肯定是建自己的物流体系,”陈伟预测,“到时候‘TikTok物流’一旦成型,别说卖家,连消费者都离不开它,到时候平台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

卖家“破局三招”:组合套餐、SKU优化、税务合规,如何“降本增效”?

面对平台的“收费潮”,卖家也不是完全没招。采访中, 几位做得不错的卖家分享了他们的“生存法则”:要么想办法把成本摊薄,要么提升商品附加值,要么干脆“精兵简政”,砍掉不赚钱的品类。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适者生存。

组合套餐、 多件折扣,让“单件成本”打下来

“订单处理费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你怎么‘拆弹’。”王磊现在店里所有商品都做了“组合套餐”, 比如收纳盒+收纳袋的组合价比单买便宜10%,还送小挂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我呢,一个订单里卖3件商品,订单处理费平摊到每件才416印尼盾,比原来少了一半多。”他说自从推了组合套餐,客单价从3万印尼盾涨到5万,订单量虽然降了15%,但总利润反而涨了20%。

张林的3C配件店也用了类似策略, 他推出“手机壳+钢化膜+充电线”三件套,原价买三样要6万印尼盾,套餐价4.8万,“虽然单件利润少了但订单处理费从1250降到416,物流成本也摊薄了再说说算下来利润比单卖还高12%。”他给记者看了后台数据,2025年7月的组合套餐订单占比达到了60%,成了店里绝对的“利润奶牛”。

SKU大清洗:砍掉“低效款”, 聚焦“高毛利”

“现在不是贪多的时候,得学会‘断舍离’。”刘芳在女装店做了一次大刀阔斧的SKU优化, 把原来200个SKU砍到只剩80个,留下的都是“月销500+、毛利率35%以上”的爆款,“那些卖不动、利润低的款式,占着库存又费钱,不如直接砍掉,把资源投到能赚钱的商品上。”她说优化后 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28天资金压力小了不少,订单处理费占总成本的比重也从5%降到3%。

林晓梅的服装批发店也做了类似调整, 她把印尼本土设计师款和网红爆款作为主打,这类商品虽然佣金高,但客单价也高,“订单处理费1250印尼盾,占总成本不到1%,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反倒是那些低价引流款,卖100单才赚5000印尼盾,还不够交订单处理费的。”她说现在店里80%的利润来自20%的爆款,“这就是‘二八法则’的力量。”

税务合规不是“选择题”, 是“必答题”

印尼新出台的所得税政策,让不少“小卖家”慌了神,但林晓梅却觉得“是好事”:“以前有些同行为了避税,用个人账户收钱,被查到不仅要补税,还要罚款。现在平台代扣代缴,反而公平了——只要按规定交税,就不用担心被‘秋后算账’。”她专门请了当地的税务顾问, 把公司的财务流程全部规范化,还申请了“小规模纳税人”优惠,“虽然税负高了点,但至少能安心做生意,不用提心吊胆。”

赵磊的电子产品店也主动合规, 他把年营业额控制在5亿印尼盾以下只交0.5%的所得税,一边申请了“增值税免税”资格,“虽然麻烦点,但省下的钱够请两个客服了。”他说现在很多同行都在想办法“合规化”, “毕竟印尼市场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严,想长期做,就得按规矩来。”

行业变局:成本与利润的“平衡术”,谁能在东南亚笑到再说说?

东南亚电商这场“收费潮”, 表面看是平台和卖家的“博弈”,实则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竞争”的必然。对卖家 抱怨没用,躺平更不行,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变局变”——要么学会在成本里找空间,要么用服务拼溢价,要么靠效率打胜仗。

对平台增收不是目的,“让卖家愿意交钱”才是关键。如果能把收来的钱真正用在物流、服务、流量扶持上,让卖家觉得“值”,这场“收费游戏”才能玩得下去。但如果只是单纯“割韭菜”,那再说说只会落得“卖家跑路,用户流失”的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