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条手链在宠物赛道上究竟如何狂揽千万美金

一条手链凭什么在宠物市场狂揽千万美金

宠物经济早就不是新鲜词了 但谁能想到,一条看似没啥实用功能的手链,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宠物赛道里杀出重围,狂揽千万美金?说真的,这事儿刚听的时候我也有点懵——宠物用品市场不早就被零食、玩具、猫砂这些刚需品类占满了吗?一个饰品凭啥能分这么大一杯羹?但仔细扒了iHeartDogs的案例后才发现,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从收养一只流浪狗开始的故事

创始人Justin Palmer的人生,本来跟“爱狗人士”这四个字八竿子打不着。这家伙长期被宠物过敏困扰,这辈子估计都跟毛孩子无缘了。后来啊呢?他太太是个狂热犬迷,硬生生把他的生活轨迹给掰了。几年前,夫妻俩在山里偶遇了一只两岁的流浪西伯利亚雪橇犬,瘦得皮包骨头,眼神却特别干净。两人一合计,咬牙把这只叫Splash的狗带回了家——哪怕 Palmer 过敏打喷嚏打了三天。

一条手链狂揽千万美金,它在宠物赛道火出圈!
一条手链狂揽千万美金,它在宠物赛道火出圈!

说来也奇怪,自从有了Splash,Palmer的生活彻底变了。他开始学着给狗梳毛、买零食,甚至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来遛狗。最逗的是 他太太总爱在Facebook上发Splash的日常:趴在沙发上打哈欠、追自己尾巴转圈、偷吃桌上的面包……这些随手发的照片,居然吸引了大量关注。评论区里不只有“狗狗好可爱”这样的点赞, 更有人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有人晒出和自家狗十年的合影,有人追忆去年去世的“毛孩子”,还有人问“你们有救助流浪狗的渠道吗?”

Palmer当时就愣住了:原来这么多人对宠物有这么深的情感啊。市场上到处是狗粮、牵引绳,却没人给这种情感找个出口。他琢磨着:能不能做个东西,让爱狗的人能随时表达“我爱我的狗”?几个月后 iHeartDogs的第一款商品——刻着“i heart my dog”的纪念手链,就这么诞生了。这玩意儿没任何实际功能,就是根绳子加个小牌子,但偏偏戳中了无数人的心窝子。

手链的“情绪溢价”:比实用功能更值钱的东西

你可能要问了 一条成本几块钱的手链,凭什么卖到二三十美金?说白了它卖的不是产品,是情绪价值。宠物主早就不满足于“喂饱狗”了他们需要一种方式证明“狗是家人”。iHeartDogs的手链恰好成了这种情感的载体——戴上它,就像在对世界说:“我家的狗,是我的宝贝。”

更绝的是品牌把“买手链=捐餐食”的逻辑绑定在了一起。用户每买一条手链,品牌就会给收容所的狗捐5份粮。这个设计直接把消费行为和公益价值挂钩,让买家觉得“我不是在买东西,我是在帮狗狗”。数据显示, iHeartDogs的手链上线后转化率比普通宠物饰品高出3倍,客单价直接冲到35美金,要知道市面上大多数宠物饰品也就10美金左右。

有意思的是Palmer团队发现,买手链的用户里70%都是养狗的中年女性。这群人经济实力强,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情感共鸣特别买账。有个用户在评价里写:“我家狗狗去年走了这条手链让我觉得他还在我身边。”这种话,比任何促销广告都有杀伤力。

独立站不是卖货的, 是搞“情感社区”的

做跨境电商的人都知道,独立站不好搞,流量贵、转化难。但iHeartDogs偏要把独立站做成“情感社区”。打开他们的官网, 首页大图不是产品,是流浪狗被救助前后的对比照:左边是脏兮兮的小可怜,右边是在新家里沙发上打盹的小胖子。下面一行字:“你买的每件商品,都在改变它们的命运。”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把公益成果晒得明明白白。截至2025年7月,iHeartDogs已经捐赠了3457万份餐食、26万件玩具、8万多条毛毯。这些数字不是随便写的, 而是实时更新,用户点进“impact”板块就能看到具体到“上周为加州收容所捐了1200份粮”。这种透明度让消费者觉得“我的钱真的用在了刀刃上”,信任感直接拉满。

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2025年7月,iHeartDogs独立站月访问量高达83万次比同行平均水平高出5倍。更夸张的是他们的用户复购率达到了32%,远超宠物行业15%的平均水平。为啥?主要原因是用户买的不是东西,是对品牌的认同——他们觉得“iHeartDogs跟我一样,真心在乎狗狗”。

Hero Club:用4.99美金锁死用户的“轻量公益”

手链火了之后 Palmer团队没急着扩品类,先琢磨怎么让用户“留下来”。他们搞了个叫“Hero Club”的会员机制:用户每月付4.99美金, 就能享受免邮+专属折扣,关键是品牌会以你的名义给收容所捐5份狗粮。这操作绝了——既降低了参与公益的门槛,又给了用户“持续做好事”的心理满足。

你说4.99美金能干啥?买杯咖啡都不够。但在iHeartDogs这儿,用户会觉得“我每月只花几块钱,就能让5只狗狗有饭吃”。这种“低成本高价值”的参与感,让会员续费率飙到了78%。有个会员在论坛里说:“我现在每个月都交会费,就想着‘我的小贡献能帮到狗’,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

更狠的是他们把这套“消费即公益”的逻辑玩出了圈。2025年, 团队又推出了子品牌Hero Company,把公益对象从流浪狗 到退伍军人——买产品不仅捐狗粮,还捐给退伍军人的服务犬。这一下子把品牌价值从“宠物爱心”拔高到了“社会关怀”,用户粘性直接焊死了。

产品矩阵:从“狗狗专属”到“宠物全家桶”

当单品牌跑通后 Palmer团队发现了一个问题:光做“狗”市场,天花板太低了。毕竟还有1/3的宠物是猫啊。于是他们孵化了第二个品牌iHeartCats, 把“我爱我的猫”的手链、项链搬上了架,连公益逻辑都照搬——买猫产品捐猫粮。后来啊呢?上线半年就贡献了20%的营收,证明“猫奴”的情感消费力一点不输“狗奴”。

光横向 还不够,他们又往纵里扎。宠物健康是个高客单价赛道, 复购率也高,团队就推出了Cannanine品牌,主打无THC的CBD油、维生素补充剂。这些产品客单价能到60美金以上,复购周期3个月,直接把品牌整体毛利率从35%拉到了48%。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健康品类营收占比已经达到35%,成了第二大增长引擎。

现在回头看, iHeartDogs的产品矩阵就像一棵树:树干是“情感+公益”的核心价值,枝杈是狗狗、猫咪、健康等不同品类,根系则是独立站和会员体系。这种布局不是简单的“多品类堆砌”, 而是让每个品牌都共享“情感认同”的土壤,用户从买手链开始,慢慢会买零食、买保健品,甚至给猫主子买iHeartCats的玩具——毕竟都是“爱宠物”的人,干嘛不认同一家的品牌?

社交媒体:用“真实故事”炸出57万粉丝

独立站是品牌的大本营,社交媒体就是扩音器。iHeartDogs在Ins上坐拥57万粉丝, 但他们的内容策略跟别人不一样——不搞精致的产品图,专发“粗糙但真实”的故事。比如有次团队去收容所救助一只跛脚的狗, 全程跟拍:从狗狗害怕缩在角落,到慢慢接受抚摸,再说说被领养时在新家摇尾巴。视频配文:“恐惧可以被治愈,爱可以跨越一切。”

这种内容根本不像广告,像朋友在分享日常。评论区里有人说“我收养的狗也是这样开始的”,有人问“怎么才能领养”。品牌就顺势引导:“点击链接,你可以成为下一个改变它命运的人。”流量就这么自然地导到了独立站。数据显示,他们每条救助视频平均能带来2.8万次曝光,转化率比硬广高8倍。

更绝的是他们鼓励用户生成内容。发起过#MyDogHero话题,让用户晒自家狗的照片,选中的能上官网,还能获得定制手链。后来啊呢?用户疯狂参与,一个月内收到5万多张照片,品牌几乎零成本就攒了一大波素材。有个用户晒了狗帮自己捡快递的照片,配文“它是我家的小英雄”,直接被品牌转发,点赞量破10万。

宠物消费的“情绪革命”:1520亿市场的真相

美国宠物产品协会的数据显示, 2024年美国宠物市场规模已经干到1520亿美金,2025年还得继续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这个市场的底层逻辑正在变——以前人们买宠物用品是为了“养活它”,现在是为了“表达爱”。Fortune Business Insight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全球宠物护理市场2025年预计2734亿美金, 年复合增长率6.6%,但增长主力不是狗粮猫砂,而是情感类产品。

举个例子, 宠物纪念碑市场5年规模翻了3倍,宠物摄影服务年增速20%,甚至有人给狗买保险、办葬礼。说白了宠物早就不是“动物”,是“家人”。iHeartDogs就是抓住了这个趋势,把“情感需求”做成了产品。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 而是踩准了消费升级的脉搏——当人们愿意为家人的情感买单时一个手链为什么不能卖千万美金?

争议与质疑:靠故事能走多远

当然iHeartDogs的模式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质疑:靠“情感牌”和“公益牌”能持续多久?万一用户新鲜感过了怎么办?还有人担心,产品矩阵越扩越散,会不会稀释品牌核心价值?这些质疑不是没道理——毕竟宠物市场不缺讲故事的品牌,但能讲好的没几个。

但Palmer团队的应对方式很聪明:他们不回避公益成本, 反而把捐赠数据做得更透明;不盲目扩品类,每个新品牌都先做小范围测试。比如iHeartCats上线前, 他们先在Ins上做了3个月调研,收集了10万猫奴的“情感需求”,再确定产品方向。这种“慢就是快”的思路,反而让品牌走得稳。

说到底,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iHeartDogs满足的不是“宠物需要什么”,而是“人需要什么”。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我做了正确的事”的心理认同。只要这种需求还在iHeartDogs的故事就能讲下去。

从千万美金到亿美金:下一步怎么走

手链卖了千万美金, 产品矩阵跑通了下一步该干嘛?iHeartDogs的答案是:把“情感消费”做到极致。他们正在开发“宠物DNA手链”——提取狗狗的DNA做成项链,配上它的照片和故事。这个点子听起来有点“离谱”,但预售数据却很亮眼,上线三天就接到5000单,客单价直接干到120美金。

另一个方向是线下体验。2025年,他们在纽约开了第一家快闪店,不卖货,只做“宠物故事分享会”。用户带着狗来讲自己和狗的故事,品牌免费拍vlog,剪成短视频发在社交媒体。这种“体验即营销”的方式, 把线上流量和线下情感深度绑定,快闪店开业三个月,带来了12万独立站新增用户。

Palmer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做宠物品牌,是在做‘爱与责任’的品牌。”这话听着有点虚, 但放到商业逻辑里却是最硬的底气——当消费者觉得你的品牌和他们有共同价值观时钱自然会跟着价值观走。

宠物市场的竞争永远最值钱的不是产品功能,而是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故事。毕竟谁会拒绝一个既能表达爱、又能做公益的好生意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