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零售业为何反对沃尔玛收购电商巨头Flipkart

160亿美元,这是沃尔玛为拿下印度电商头把交椅抛出的筹码。这笔交易像一颗炸弹,在印度零售业炸开了锅——不是庆祝,是铺天盖地的反对声。印度全国贸易商联合会带着百万小店主走上街头,喊着“抵制沃尔玛”的口号,把状告到了印度竞争委员会门口那个。说到底,这场反对不是突然的情绪爆发,而是零售业与资本巨头积压已久的矛盾总爆发。

垄断阴影下的零售恐慌

CAIT秘书长普拉文·肯德尔瓦在记者会上攥着拳头, 声音发颤:“沃尔玛买下Flipkart,不是投资,是吞并。”他身后的横幅写着“要么独立,要么倒闭”,这是印度30万实体店主的真实写照。Flipkart在印度电商市场的份额超过40%,加上沃尔玛全球供应链的加持,谁还敢跟它拼价格?一个小家电店主在新德里郊区的市场里叹气:“Flipkart搞‘99元电饭锅’活动时 我进价都要120元,怎么活?”这就是所谓的“掠夺性定价”——巨头用资本烧钱,小店用血汗硬扛,结局早已注定。

印度零售业反对沃尔玛吞并电商老大Flipkart
印度零售业反对沃尔玛吞并电商老大Flipkart

数字殖民的新战场

印度人对“外资垄断”有种本能的警惕。2012年, 沃尔玛想进印度多品牌零售业,被民众抗议堵在门口;2018年,亚马逊被曝操控商品搜索排名,印度竞争委员会罚了1.2亿美元。现在沃尔玛把Flipkart揣进兜, CAIT直接说这是“数字殖民”——美国公司控制印度的电商入口,就像当年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的香料贸易。这种说法或许夸张,但背后是本土企业对主导权的焦虑。Flipkart一开始是印度公司, 被外资控股后算法优先推荐沃尔玛供应链的商品,本土品牌连曝光的机会都少了一截。

外资政策的紧箍咒与资本的游戏

印度政府对外资零售业一直拧着眉。多品牌零售业不允许外资控股,单品牌可以但电商领域却放开了口子。2016年, 莫迪政府修改FDI政策,允许电商企业100%外资持股,条件是不能有“独家协议”和“强制折扣”。但政策漏洞太大——Flipkart和亚马逊都在用“关联公司”搞独家销售, 比如Flipkart让卖家通过它旗下的PhonePe支付,再给流量倾斜。印度竞争委员会不是没查过可巨头总能用“合规”挡在门外。这次沃尔玛收购, CAIT指望政府能收紧政策,但现实是——印度需要外资带动就业,也需要电商拉动经济,两边都想抓,后来啊就是政策摇摆不定。

资本巨头的猎场逻辑

沃尔玛为何死磕印度?亚马逊在印度砸了65亿美元, 市场份额紧追Flipkart,印度电商市场年增速超过20%,这是全球都难找的肥肉。沃尔玛在美国被亚马逊压着打,电商份额只有亚马逊的1/3,必须找个新战场翻盘。收购Flipkart不是终点, 是跳板——用Flipkart的本土用户基础,嫁接沃尔玛的供应链和物流,再挤走亚马逊,复制在美国的“逆袭剧本”。但沃尔玛算盘打得响,印度人却不买账。一个孟买的零售商协会负责人说:“他们嘴上说‘赋能本地商家’, 背地里把我们的供应商都挖走了价格压得比批发市场还低。”

百万小店主的生存夹缝

“静坐不是目的,是不想消失。”CAIT组织的抗议活动从加尔各答开始, 蔓延到班加罗尔、斋普尔,上百个城市的小店主关了店门,举着“沃尔玛走开”的牌子上街。这些店大多只有几平米,卖的是日用品、小零食,靠的是街坊邻里回头客。电商一来年轻人点手机就能送货,实体店成了“体验店”——试了衣服不买,看了电器下单,老板只能干瞪眼。更致命的是Flipkart搞“农村市场计划”,把商品送到村里连乡镇小店的地盘都抢了。2019年,印度有12万家实体店倒闭,CAIT的数据显示,其中60%的店主说“电商是元凶”。沃尔玛收购Flipkart, 对这些小店就像头顶悬了把剑——不知道哪天价格战就会把他们彻底埋了。

反抗者的软肋与资本的铁壁

CAIT的抗议声量很大, 但真要阻止交易,有点像拿鸡蛋碰石头。印度竞争委员会之前已经批准了这笔收购, 理由是“不会排除竞争”——亚马逊还在Paytm也在市场没被垄断。而且,CAIT代表的主要是小商户,缺乏政治游说能力。沃尔玛不一样,它给印度创造了2万个就业岗位,还承诺投25亿美元建物流中心,政府怎么可能轻易得罪?一个新德里的政策分析师私下说:“CAIT的静坐最多让政府象征性调查一下交易该成还得成。”事实也如此——2018年亚马逊收购Flipkart 16%股权时CAIT也反对过后来啊呢?交易照旧,市场份额反而涨了。

电商生态的蝴蝶效应

沃尔玛收购Flipkart, 搅动的不只是零售业,是整个电商生态。本土电商平台比如Myntra、 Snapdeal,日子更难了——巨头有资本烧补贴,小平台只能靠差异化求生存。Myntra专注时尚电商, 本来还能喘口气,现在沃尔玛把它的供应链和Flipkart打通,价格优势更明显了。卖家也遭殃,一个在Flipkart卖服装的卖家说:“沃尔玛要求我们降价30%,否则就减少流量。降了就亏,不降就死,选哪个都是坑。”消费者看似得了便宜,长期看未必——巨头垄断后服务可能变差,选择可能变少。印度消费者权益组织做过调查,72%的人担心“电商巨头会随便涨价”。

本土品牌的破局之路

不是所有印度企业都在坐以待毙。本土家居品牌“Urban Ladder”拒绝了沃尔玛的投资, 自己建DTC渠道,靠设计感和定制化服务留住客户;快消品牌“Emami”和Flipkart合作时坚持不参与“99元秒杀”,反而主打“天然成分”,价格定在中高端,居然卖得比低价还好。这些案例说明,本土品牌想活下来不能跟巨头拼价格,得拼“不可替代性”。一个孟买的电商顾问建议:“与其在沃尔玛的规则里挣扎, 不如建自己的私域流量——用WhatsApp社群卖货,用Instagram种草,把客户变成粉丝。”这条路虽然慢,但至少能掌握主动权。

未来十年:谁主印度零售江湖?

沃尔玛和亚马逊的较量才刚开始。沃尔玛有线下优势, 在印度28个邦开了21家大型购物中心,可以把线下客户导流到线上;亚马逊有全球经验和Prime会员体系,用户粘性更高。但印度电商市场的变量太多了——5G普及后 短视频电商可能崛起,就像TikTok在东南亚那样;年轻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可能会支持像“Biba”这样的本土服饰品牌。CAIT的抗议或许改变不了这次收购,但能让政府警惕:外资进来可以但不能让本土零售业死绝。印度政府已经开始讨论“电商公平竞争法”,要求巨头公开算法逻辑,限制独家协议。如果真能落地,印度零售业或许能在巨头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

资本的逻辑与人的温度

160亿美元收购案的背后 是冰冷的资本逻辑——增长、份额、垄断。但印度零售业的反抗,藏着人的温度——小店主的生计、家庭的希望、社区的烟火气。沃尔玛CEO道格·麦克米伦说“我们要赋能印度中小企业”, 但一个在德里卖了三十年茶叶的店主反问:“你赋能我的方式,就是让我儿子失业吗?”这个问题,资本巨头可能没答案。或许, 未来的印度零售市场,不该是“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外资巨头、本土企业、小商户共存共生的生态。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160亿美元的交易,而是真正理解这个国家的温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