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BigBasket在2019年3月能否实现10亿美元销售总额的运转率目标

野心勃勃的数字:BigBasket的10亿美元迷局

2018年的夏天 印度班加罗尔的办公室里BigBasket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Hari Menon在内部会议上抛出一个让所有人屏住呼吸的目标——2019年3月,销售总额运转率要达到10亿美元。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砸进印度杂货电商的池塘,激起一圈圈涟漪。要知道, 2019财年全年,BigBasket的收入才刚到275.4亿卢比,折合3.85亿美元,距离10亿美元的目标还有近三倍的距离。但Menon的眼神里没有退缩,只有一种“要么死在路上,要么冲上山顶”的决绝。

效率革命:从“能送多少”到“该送多少”

“我们已经启动了一种下午交货槽。现在已经有五条槽沟了。所以我们正确认每一个投递工都能投递更多货品,不是他们尽可能做多少,而是要达到应该达到的最高效率。”这是BigBasket内部会议上的一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出了这家公司正在经历的效率革命。过去一年,BigBasket的核心命题不是“如何增长”,而是“如何高效增长”。

印度百货电商BigBasket计划在2019年3月达成销售总额运转率10亿美元目标
印度百货电商BigBasket计划在2019年3月达成销售总额运转率10亿美元目标

CEO Menon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人员生产力”。他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员工原先能完成七个订单, 那么我们将要努力让他在付出同样的努力的情况下在相等的时间内做到九个,并且不使他十分疲劳。”这背后是对人力成本的极致压缩,也是对供应链效率的深度挖掘。印度杂货电商的战场,从来不是烧钱烧出来的,而是从每一个订单、每一公里配送中抠出来的。

下午交货槽只是冰山一角。BigBasket重新设计了配送流程, 将原本分散的订单集中到特定时间段,优化配送路线,减少投递工的无效移动。2018年下半年, 班加罗尔区域的试点数据显示,人均配送效率提升了28%,这意味着同样的人力成本,可以处理更多的订单。这种“内卷化”的效率提升,成了Big冲刺10亿美元目标的秘密武器。

无人零售的赌注:3000个摊位亭的野心

“这些是无人摊位。你可以在手机 app 上下单,当你确认订单之后它会自动从钱包里支付。人们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就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购买。”Menon口中的无人摊位亭,是BigBasket布局线下场景的关键一步。一年前,他们在班加罗尔做了5个试点,后来啊“都非常成功”。2019年,他们计划将这个数字扩大到3000个,到头来目标是两年内覆盖全国10000个单位。

这些摊位亭通常设在公寓大楼、 写字楼等流量密集区,占地面积小,运营成本低,却能极大提升订单密度。一个摊位亭每天能处理50-80个订单,相当于一个小型前置仓。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印度电商“再说说一公里”的痛点——用户无需等待2-3天的配送,而是实现“即时达”。对于生鲜杂货这类高频刚需商品,“即时性”往往比“低价”更重要。

无人摊位亭的另一个战略意义是“数据反哺”。每个摊位亭都是一个流量入口,BigBasket可以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优化商品结构、调整促销策略。比如某个摊位亭周边的上班族居多,系统会自动增加速食、咖啡、便当等商品的权重。这种“线上+线下+数据”的闭环,让BigBasket的竞争壁垒越来越高。

新业务扩张:从杂货到“全品类生活圈”

2018年6月, 印度媒体Mint报道称,BigBasket即将在其平台上销售品牌美容产品和鲜肉类产品。这个消息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印度杂货电商长期困于“低毛利、 高损耗”的泥潭,而美妆和生鲜是两个高毛利品类,前者能提升客单价,后者能增强用户粘性。

BigBasket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正在打造一个“全品类生活圈”——从蔬菜水果到粮油米面 从母婴用品到个护美妆,从宠物食品到家居清洁。这种“一站式购物”体验,能有效提升用户复购率。数据显示, BigBasket的高频用户贡献了平台60%的收入,而新业务扩张的目标,就是将更多低频用户转化为高频用户。

为了支撑新业务的扩张,BigBasket在2018年初获得了阿里巴巴3亿美元的投资。这笔资金不仅带来了钱,还带来了阿里的供应链技术、物流经验,甚至是中国市场的成功案例。阿里巴巴的入股,让BigBasket在与亚马逊和沃尔玛的竞争中,多了一张“技术牌”。

竞争对手的阴影:Grofers的复苏与巨头的围剿

BigBasket的10亿美元目标,是在一个拥挤的市场里提出的。印度杂货电商领域, 除了BigBasket,还有Grofers、Blinkit等玩家,而亚马逊和沃尔玛通过投资Flipkart,也在悄悄布局这个赛道。

2018年, Grofers经历了“模式之痛”——他们放弃了“纯平台模式”,转向“自营+平台”的混合模式,并关闭了部分低效城市。但很快,他们就卷土重来。2018年3月,Grofers的月销售总额达到230克若尔,年终运转率约为3000克若尔。虽然规模不及BigBasket,但Grofers的“小而美”策略,正在蚕食部分市场份额。

更可怕的是巨头的降维打击。亚马逊在印度推出了“Amazon Pantry”, 主打“30分钟送达”;沃尔玛通过Flipkart,整合了其线下超市资源。这些巨头拥有雄厚的资金、强大的物流体系,以及海量的用户数据。BigBasket虽然深耕印度市场多年,但在资本面前,始终显得“势单力薄”。

盈利与增长的平衡:8个城市的扭亏为盈之战

“我们将在九月份完成 300 克若尔的目标,2019 年三月份完成 500 克若尔的目标。公司的一切活动都在为达成这两个目标加速运转。”Menon的话里透露出对增长率的极致追求。但增长从来不是目的,盈利才是。

2018年,BigBasket在班加罗尔实现了运营层面的扭亏为盈。这是印度杂货电商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证明“高密度市场+精细化运营”的模式是可行的。Menon计划,到2019年3月,将盈利城市扩大到8个,全部为印度的一级城市。

盈利的关键在于“密度”。在班加罗尔, BigBasket的订单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00单/天配送成本可以控制在15%以内,而行业平均水平是25%-30%。通过聚焦高密度城市,BigBasket实现了规模效应,为后续的全国扩张积累了经验和资金。

时间节点的压力:500克若尔的生死线

500克若尔, 约合4.85亿人民币,这是BigBasket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麻烦的是资金消耗率。Menon承认,BigBasket会“削减资金消耗率”,确保增长率“不建立在牺牲收益的代价之上”。这意味着, 他们不能像早期那样通过“烧钱补贴”来冲规模,而必须依靠“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来实现自然增长。

无人摊位亭的扩张、新业务的上线、盈利城市的增加,每一项都需要巨大的投入。2019年3月, 当BigBasket交出成绩单时人们会看到:这个野心勃勃的目标,究竟是“痴人说梦”,还是“商业奇迹”?

在效率与野心之间

BigBasket的10亿美元目标,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公司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多关注,也可能因目标过高而让团队陷入焦虑。印度杂货电商的战争,从来不是比谁跑得更快,而是比谁活得更久。在效率革命、 新业务扩张、巨头围剿的三重压力下BigBasket能否在2019年3月交出满意的答卷,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关乎印度整个杂货电商赛道的未来。

Menon说:“这不是将投递量最大化,而是将成本最小化。”这句话或许道出了BigBasket的核心战略——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增长。10亿美元的目标很远,但每一步,都踩在效率的齿轮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