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越南电商市场前景如何?钱途大好

越南电商:钱途大好?先看看这些“拦路虎”再说

提到越南电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东南亚新风口”“增长最快的蓝海市场”。数字确实亮眼: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230亿美元, 电商就占了140亿;2025年预计电商销售额能冲到570亿美元,年增长率稳稳25%以上。但要是你以为这就是“躺赚”的节奏, 那可太天真了——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些巨头,哪个不是熬了10年才开始盈利?越南的电商玩家,现在还在“烧钱换市场”的泥潭里挣扎呢。

增长数字背后的“甜蜜陷阱”:为什么越卖越亏?

看到25%的年增长率,你是不是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入场?先别急,这数字背后藏着不少“坑”。业内人士都知道,越南电商的“增长”很多时候是“烧钱”烧出来的。企业要付销售佣金、 营销推广费、仓储租金,还要补贴物流和用户优惠——这几项加起来利润早就被啃得差不多了。举个例子, 某本土服装电商品牌2023年GMV涨了80%,后来啊净利润亏了35%,原因就是平台大促时“满300减100”的补贴太狠,再加上仓储成本比2022年涨了40%,算下来一单赚的钱还不够打包盒的钱。

越南电商市场现状:钱途大好,道路坎坷
越南电商市场现状:钱途大好,道路坎坷

更要命的是“货到付款”这个“老大难”。越南消费者对线上支付还不太放心,超过60%的订单都选COD。这意味着什么?卖家不仅要承担物流成本, 还得承担客户拒收的风险——2023年越南电商行业平均拒收率高达28%,有些偏远地区甚至超过35%。拒收了货,物流费白付,商品可能还要折价处理,这账算下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外资“围剿”:越南电商的“半壁江山”早就被瓜分了

你以为越南电商是“本土企业的主场”?醒醒吧,流量前十的平台里七家都是外资的。Shopee背后是新加坡的SEA集团, Lazada归阿里巴巴所有,Tiki拿了京东和韩国STIC的5400万美元融资,40%股权在外资手里就连Sendo也有日本投资者30%的股份。这些外资巨头可不是来“做慈善”的,它们带着资本和经验来“抢地盘”的。

Shopee的做法简单粗暴:疯狂补贴。2023年越南“黑色星期五”期间, Shopee全场免运费,还搞了“1分钱秒杀”,后来啊一天就卖了12亿越南盾,但平台补贴的钱是这个数字的三倍。Lazada更聪明, 直接砸钱升级物流——在胡志明市和河内建了10个“超级仓”,承诺“河内下单,次日达”,偏远地区也能3天内送到。本地中小企业哪玩得起这种“烧钱游戏”?要么被挤出局,要么给外资当“陪跑”。

本土玩家的“生死局”:Beyeu、Deca们为什么“死”了?

说到本土电商的“阵亡案例”, Beyeu、Deca、Lingo这几个名字老卖家应该不陌生。Beyeu曾号称“越南版唯品会”, 主打品牌折扣,2019年拿到了2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后来啊2021年突然关闭。原因很简单:没撑过“价格战”。Shopee和Lazada用低价引流,Beyeu的商品价格比平台均价高15%,消费者凭什么选你?更麻烦的是Beyeu的仓储体系太落后订单一多就发货延迟,差评率飙到20%,直接把口碑做死了。

Deca的失败则输在“贪多嚼不烂”。一开始做3C数码,后来觉得服装、美妆也赚钱,后来啊品类一多,供应链根本管不过来。2022年双11期间, Deca的iPhone订单爆了但主要原因是和供应商没谈好备货量,30%的订单缺货,消费者退了一单又一单,资金链直接断了。这些案例说明一个道理:越南市场看着大,但没点真本事,根本“啃”不动。

年轻人口≠消费力:越南消费者的“拧巴”习惯你摸透了吗?

越南60%的人口在39岁以下这帮年轻人爱网购、爱尝鲜,看起来是“理想客户”。但他们有个特点:精明且挑剔。越南消费者买东西前,平均会看3.5个评价,还会在Facebook、TikTok上搜“避坑指南”。某家居卖家2023年吃过亏:一款网红台灯在Shopee上卖得不错, 后来啊有用户在TikTok上吐槽“用了一个月就坏了”,视频播放量破50万,第二天台灯销量直接跌了70%。

还有“信任危机”。越南消费者对“跨境商品”既爱又怕:爱的是价格便宜,怕的是假货和售后难。有个做美妆的卖家反映,她卖的正品面膜,越南消费者总觉得“是假的”,宁愿花双倍价格买本地超市的杂牌货。怎么建立信任?有经验的卖家会找本地网红“背书”, 比如让越南美妆博主直播拆箱、试用,转化率能提升40%——但这又是一笔成本。

物流“再说说一公里”:跨境卖家的“送命”难题

说到越南电商的“痛点”,物流必须排第一。胡志明市到河内直线距离1600公里快递要走3-5天山区城市可能要一周。更麻烦的是 越南的地址信息很“模糊”,很多人只写“某某区某某街道”,连门牌号都没有,快递员只能挨个问,效率低得要命。2022年有个做电子产品的卖家,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迟导致200个订单超时被平台罚款了5000万越南盾。

外资平台在物流上砸钱,但中小卖家只能自己想办法。有的和本地物流公司合作, 虽然便宜但时效没保障;有的自建仓储,成本高到吓人;还有的直接放弃偏远地区,后来啊损失了一大片市场。2023年有个卖服装的卖家尝试用“智能快递柜”解决COD问题, 在河内、胡志明市布了100个柜子,后来啊发现越南消费者根本不会用——柜子操作太复杂,很多人宁愿等快递上门。这届越南消费者,真是“难搞”得很。

政策红利还是“画饼充饥”:越南政府的“数字化转型”靠谱吗?

越南政府喊着“数字化转型”都喊了好几年, 2023年还出台了《电子商务发展路线图》,说要到2025年电商交易额占GDP的10%。听着很美好,但落地情况呢?外资企业能拿到税收优惠、土地补贴,本土中小企业呢?申请流程繁琐得要命,一个营业执照办下来要跑5个部门,耗时3个月。有个卖农产品的卖家吐槽:“我申请电商补贴,材料交了半年,再说说告诉我‘不符合条件’,这不是耍人吗?”

不过政策也不是完全没用。比如越南2023年放宽了跨境电商进口限额, 个人每年可以免税进口价值3000美元的商品,这对做跨境的卖家来说是大利好。还有数字支付推广, 越南央行要求2025年前实现50%的成年人使用数字钱包,现在才30%,这意味着移动支付还有很大空间——但前提是你得熬到政策真正“见效”那天。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越南电商的下一站在哪里?

现在越南电商的玩法,基本就是“谁便宜谁赢”。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2023年Shopee和Lazada发现, 光靠补贴不行了——用户粘性太差,今天在你这买,明天可能就去别家了。于是它们开始搞“内容电商”:在App里加短视频、直播,让网红边卖货边聊天。Shopee越南站的直播带货GMV在2023年增长了150%,有美妆主播一场直播能卖掉2万支口红。

这对中小卖家是个机会:与其和巨头拼价格,不如拼“特色”。有个卖手工木雕的卖家, 不搞低价,主打“越南传统工艺”,在TikTok上拍木雕制作过程,吸引了10万粉丝,客单价虽然高,但复购率有35%。还有做有机食品的, 直接和越南本地农场合作,打出“无农药、新鲜直达”的口号,虽然比超市贵20%,但消费者认这个——这说明,越南市场不是“只看便宜”,关键是找到你的“差异化价值”。

2025年570亿美元:是“画饼”还是“真蛋糕”?

看到“2025年570亿美元”的预测,很多人会觉得“太夸张”。但细想一下越南的电商渗透率才5%,增长空间确实大。更重要的是越南的中产阶级在壮大,2023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消费能力在提升。以前大家买衣服追求“便宜”, 现在开始讲究“品质”;以前只买本地货,现在愿意试试日本化妆品、中国小家电——这些变化,都在为电商增长“铺路”。

但“蛋糕”虽大,能不能吃到,还得看本事。亚马逊在越南试水了10年,市场份额才5%;阿里巴巴的Lazada,每年烧几亿美元,还是没盈利。这说明,越南市场不是“随便做就能赚钱”,得有耐心、有策略。你得研究本地消费者习惯,解决物流和COD的难题,还得在巨头夹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给跨境卖者的“避坑指南”:在越南赚钱, 你得学会“熬”

如果你还是想冲越南市场,记住几个“保命”建议:选品别跟风,2023年“网红产品”死了一大片,比如某款网红手机壳,卖火了3个月就主要原因是同质化严重降价清仓;物流别贪便宜,找个靠谱的本地物流公司,哪怕贵一点,也比丢件、延迟强;COD订单别接太多,控制在总订单的30%以内,不然拒收能让你“亏到怀疑人生”;再说说别指望“一夜暴富”,越南电商是“慢生意”,你得熬过前两年的亏损期,才能看到利润。

说到底,越南电商市场就像一块“肥肉”,但想吃下去,得先有“好牙口”。那些说“钱途大好”的,可能只看到了增长数字;那些说“没戏”的,又低估了市场的潜力。真正的答案, 在那些“熬”下来的卖家手里——他们知道越南的坑在哪里也知道怎么从坑里爬出来还能顺便捡块肉吃。所以如果你真想试试,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像亚马逊一样,熬1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