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电子商务市场遥遥领先的8大领头羊是哪些
菲律宾电商:巨头狂欢的市场,本土玩家还有翻盘点吗?
说到东南亚电商, 很多人会想到印尼的Tokopedia或者越南的Shopee,但菲律宾这个市场有点特别——它像一颗被巨头盯上的肥硕椰子,外壳坚硬,内里却甜得诱人。1.05亿人口,116%的手机普及率,2023年电商规模135亿美元,五年后预计能冲到295亿。数字背后是1亿多双手在屏幕上疯狂点击,可问题来了:这些点击到底落进了谁的口袋?
双寡头的游戏:Lazada和Shopee的“流量碾压战”
如果你以为菲律宾电商是群雄逐鹿,那可能得修正下认知——这里基本是Lazada和Shopee的二人转。Lazada占了68%的份额, 流量比Shopee多出整整3倍,这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简直无法想象:马来西亚Lazada占45%,越南20%,泰国47%。菲律宾消费者对Lazada的迷之忠诚,背后是阿里系多年的深耕。2016年阿里收购Lazada后 直接把中国的供应链经验搬了过来物流自建仓,佣金压到1%-4%,商家入驻几乎零门槛。2019年Q2的数据就显示, Lazada菲律宾的月均流量能甩开第二名好几条街,这种领先优势到了2023年反而更巩固了。

但Shopee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流量落后它玩的是“移动端+社交裂变”的组合拳。在菲律宾, Shopee APP常年霸占iOS和Google Play下载榜第一,靠的是“9.9超级购物日”“免运费券”这些接地气的玩法。2019年Shopee在菲律宾的社交媒体营销预算直接翻了三倍,在Facebook上的广告曝光量比Lazada多出40%。有意思的是 Shopee的母公司Sea Ltd把中国直播电商那套搬到了菲律宾,2022年邀请本土网红在APP里直播卖美妆,单场GMV突破500万比索,转化率比传统图文高23%。
Lazada的“护城河”真的一劳永逸吗?
表面看Lazada的地位稳如泰山,但 cracks 已经出现。2023年Q3, Lazada菲律宾的客服响应时间从平均2小时延长到了4小时有商家投诉物流延迟率从5%涨到了12%。阿里系的“中央集权”模式在东南亚水土不服——中国能接受的“效率优先”,菲律宾消费者更吃“人情味”服务。反观Shopee, 2023年推出了“卖家专属客服”功能,每个商家对接1个运营专员,问题解决率提升到89%。这种本土化的小动作,正在悄悄蚕食Lazada的用户粘性。
时尚与美妆:Zalora和Sephora的“女性消费者争夺战”
在菲律宾电商市场, 时尚服饰和美妆是仅次于消费电子的第二大品类,占整体GMV的28%。Zalora和Sephora是这里的“双姝”,打法却截然不同。Zalora背靠Rocket Internet, 主打“快时尚+本地化设计”,2023年在马尼拉开了3家线下体验店,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门店试衣,退货率从18%降到9%。它还和菲律宾本土设计师合作推出“Filipino Heritage”系列, 一件印花衬衫卖到799比索,上市3天就断货。
Sephora则走“高端+体验”路线。2018年进入菲律宾后 它没有急着铺货,而是先在SM Megamall开了家线下旗舰店,提供免费妆容定制服务。数据显示,体验过线下服务的用户,线上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5%。2023年Sephora菲律宾推出了“美妆学院”线上课程, 邀请本地网红教眼妆技巧,单条视频播放量破200万,带动其唇膏品类销量增长42%。
本土美妆电商的“夹缝求生”
在Zalora和Sephora的阴影下 本土玩家BeautyMNL和Kimstore活得不算轻松,但也不是毫无机会。BeautyMNL流量排第5,月访问量不到100万,但它抓住了“成分党”的痛点。2022年它和菲律宾大学合作成立“美妆平安实验室”, 专门检测市面上的化妆品是否含重金属,检测报告直接挂在商品详情页。这招让它的用户信任度飙升,客单价比Shopee同类产品高30%。
Kimstore则靠“二手奢侈品+鉴定服务”杀出重围。2023年它的二手手表销量增长150%,秘诀是和瑞士钟表匠合作,提供“一年免费保养”服务。有个案例很典型:2023年5月, 一位用户在Kimstore买了一块二手劳力士,发现表走时不准,客服24小时内上门取表,72小时内完成维修并送回,用户还发了TikTok视频,给Kimstore带来5000多个新订单。
消费者的真实面目:价格敏感还是品牌忠诚?
很多人说菲律宾消费者“认品牌”,Kantar的数据也佐证:84%的人宁愿买贵也不买山寨。但深入看就会发现,这种“忠诚”很脆弱。2023年“双11”期间, Lazada的“品牌旗舰店”销量占比45%,但Shopee的“白牌商品”销量占比却高达52%。这说明什么?菲律宾消费者既要“品牌光环”,又要“低价实惠”,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是本土玩家的机会。
手机普及率116%意味着什么?平均每个菲律宾人1.16部手机,他们随时随地比价。2023年Q4的数据显示, 67%的菲律宾消费者会在下单前用Google搜索“商品+便宜”,38%会加购物车等大促。有个本土电商平台叫Mall of Asia Online, 它开发了“比价助手”插件,能自动显示同款商品在Lazada、Shopee的价格,用户可以直接跳转下单,2023年它的转化率提升了18%。
“山寨”的另一种活法
提到“山寨”, 很多人嗤之以鼻,但在菲律宾,有些本土玩家把它玩出了新高度。比如本土服装品牌Straight Forward Clothing, 它不模仿大牌设计,而是“改良版复刻”——把奢侈款的经典元素用平价面料重新制作。2023年它推出一款“小香风外套”, 售价1299比索,设计灵感香奈儿经典款,但加了菲律宾特色的巴隆衬衫领子,上市一个月卖了2万件。
另一个案例是电子产品品牌MyPhone,它号称“菲律宾版小米”。2018年推出首款智能手机, 配置和小米5差不多,价格却便宜30%,靠“政府员工专属折扣”拿下了公务员市场。2023年MyPhone的市占率已经达到15%,超过三星在菲律宾的本土销量。这说明什么?本土玩家不用硬碰硬,找到“低价+本土化”的平衡点,照样能活得滋润。
本土玩家的“社交媒体破局术”
国际玩家在电商流量上占93%, 但本土玩家在社交媒体上反超了——Instagram占70%关注者,Twitter占51%。这说明什么?菲律宾消费者更信“熟人推荐”。本土电商Zeus 2023年搞了个“店主直播”计划, 让旗下200家加盟店的店主每天在Instagram Live直播卖货,主播用菲律宾和观众聊天聊着聊着就下单了单场直播GMV平均30万比索。
另一个玩转社交媒体的是BeautyMNL, 它在TikTok发起#MyBeautyStory挑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美妆故事,点赞前10名送全年护肤品。活动上线两周,播放量破500万,带动新用户注册量增长40%。更绝的是 它把用户的UGC内容做成商品详情页的“买家秀”,比官方模特图更有说服力,转化率提升了25%。
政府的“隐形推手”
菲律宾政府其实一直在暗中帮本土电商。2022年通过了《电商发展法案》,对本土电商平台给予税收优惠,年交易额在500万比索以下的企业免税。还有一个“数字技能培训计划”,2023年培训了10万农民,教他们用Facebook卖农产品。有个案例很典型:2023年, 棉兰老岛的蕉农通过政府培训,在Instagram卖香蕉,每公斤比批发价多卖10比索,年收入增加了30%。
但政府的支持也有局限。比如物流基础设施, 菲律宾的农村地区快递覆盖率只有40%,很多订单只能靠“摩托车快递”送,时效慢还容易丢。本土电商Bayan Mall就自己组建了“乡村配送队”, 用三轮车把货送到村里虽然成本高15%,但用户忠诚度极高,复购率达到65%。
未来五年:295亿市场的变数在哪里?
2023年菲律宾电商规模135亿, 2028年预计295亿,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几个变数。一是直播电商,2023年Shopee菲律宾的直播GMV占比已经15%,预计2025年能到30%。二是跨境电商, 中国卖家通过Lazada Global卖到菲律宾的商品,2023年增长了45%,其中3C电子产品占60%。三是绿色电商, 菲律宾消费者越来越环保,2023年可降解包装的商品搜索量增长了200%,本土电商Great Value Plus推出“环保积分”,用户用可回收包装寄回旧包装,能兑换优惠券,这个项目让它的复购率提升了20%。
对本土玩家机会藏在“缝隙”里。不要和Lazada、Shopee拼流量,拼“小而美”——比如专注某个细分品类,或者深耕某个区域。有个叫Cebu的本土电商平台, 只服务宿务岛的用户,2023年推出了“1小时达”服务,靠本地仓和摩托车配送,把订单时效从3天缩到1小时虽然覆盖范围小,但用户满意度高达95%,毛利率比全国性平台高10%。
菲律宾电商市场像一片热带雨林, 巨头是参天大树,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照样能长出奇花异草。本土玩家不用羡慕巨头的流量, 他们手里的“社交媒体武器”“本土化基因”“政策红利”,每一件都能成为破局的利器。未来五年,295亿市场的蛋糕,谁说不能分一块给本土玩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