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马来西亚三大本土电商平台成功秘诀是什么

马来西亚本土电商的暗战:Lelong、 Hermo、FashionValet的破局逻辑

马来西亚电商版图里总有些名字,不像Shopee、Lazada那样铺天盖地,却稳扎稳打啃下一片天地。Lelong、Hermo、FashionValet这三个本土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段跟巨头抢食的故事。你可能会想,在Shopee和Lazada包揽86%流量的市场里小平台怎么活?答案可能藏在它们踩过的坑、改过的道,还有对“本土”这两个字的琢磨里。

Lelong:从拍卖网站到本土老炮的二十年坚守

1998年, 当亚马逊刚在美国站稳脚跟,马来西亚人对网上购物还一脸懵的时候,Lelong已经悄悄上线了。谁能想到,这个一开始靠拍卖起家的网站,一撑就是二十年。iPrice Group的数据显示, 过去十年Lelong始终霸着马来西亚电商平台搜索榜前五,2021年Q3访客量几乎是Hermo的五倍——这数字背后是创始人PS Chong和Ian Chua从LowYat.net卖运动鞋起家,硬生生熬出来的底气。

解读马来西亚三大本土电商平台成功之道
解读马来西亚三大本土电商平台成功之道

早期谁没栽过跟头?Lelong也一样。2001年成立那会儿,亏得底儿掉,创始人愣是扛了七年,直到2005年才摸到盈利的门道。现在作为私人公司,Lelong每月浏览量稳稳超过500万,靠的是什么?品牌重塑战略里藏了个心机:不跟巨头拼流量,反而回头啃“本土”这块硬骨头。他们开始放权给本地企业, 搞培训帮本土商家玩转数字经济,说白了就是让平台跟着本地商家的节奏走,而不是逼商家迁就平台。

有意思的是 Lelong还干了件反常识的事——在Shopee、Lazada狂砸钱搞促销的时候,他们反而强调“慢”。创始人Yusof总亲自蹲在社交媒体上回评论,有差评就秒删?不他直接加好友聊,甚至打

Hermo:美妆赛道里 中国模式的本土化逆袭

如果你以为本土平台都是土生土长,那Hermo的故事会给你一巴掌。2010年, 两个卖运动鞋的年轻人Richard Tan和Ian Chua,突然扎进美妆电商——这俩人之前对口红粉底一窍不通,愣是靠着模仿中国聚美优品,杀出一条血路。现在月访问量75.8万, 2017年被日本iStyle收购时还给前投资者Gobi Partners赚回91%的内部收益率,拿了马来西亚风险投资协会的“年度退出”奖。

Hermo的成功,藏着个反常识的打法:先抄再改。他们把聚美优品的“正品+低价”模式搬来但没照搬全套。马来西亚美妆消费者有个怪癖:爱看成分表,还爱比价。Hermo就专门做了个“成分党”板块, 把每款产品的成分、产地、用户实测全扒开,还搞了个“比价机器人”,自动跳转同款最低价页面。这招绝了2016年他们做了一次小范围测试,转化率直接拉高27%——比纯打折管用多了。

更绝的是他们的“本土化供应链”。2015年, Hermo发现马来西亚本土美妆品牌总被国际大牌压着打,就主动找上几个小众本土品牌,帮他们做包装、代运营,甚至垫钱生产。其中一个叫“HerbaPurelle”的天然护肤品牌, 靠Hermo的扶持,三年内从月销5千令吉飙到20万。现在Hermo平台上,本土品牌占比已经超过35%,成了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

FashionValet:当英国留学生把时尚电商做成了“马来味”

2010年,Vivy Yusof和丈夫揣着10万令吉启动了FashionValet。这个在英国读书时被电商便利圈粉的女生,回国后发现:马来西亚实体店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款式土掉渣。她赌了一把, 没想到赌出了个东南亚最有钱的时尚电商——至今融了7500万美元,月浏览量43.8万,还在吉隆坡开了4家实体店。

FashionValet的灵感和Lelong一样,也来自“抄”,但抄得更狠。Vivy把西方的DTC模式搬来却把“本土文化”塞进了每个毛孔。她发现马来西亚女性买衣服, 总爱问“这个能穿去婚礼吗”“配头巾好看吗”,就专门开了“穆斯林时尚”线,找本土设计师设计可搭配头巾的连衣裙,后来啊这套线占了总销量的40%。2019年斋月期间,他们推的“ Eid Collection”三天卖爆,销售额同比涨了300%。

更让人佩服的是Vivy的“个人IP打法”。她把Instagram当成了自家品牌的“活广告”,粉丝超150万,发条试穿视频能带火一款裙子。有次客户投诉裙子缩水, 她没让客服处理,自己拍了个视频,边洗衣服边讲“怎么护理纯棉面料”,反而涨了5万粉。这种“创始人即品牌”的玩法, 让FashionValet的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出18%——在快时尚横行的年代,这简直是奇迹。

本土平台的生死线:巨头夹缝里的生存法则

看到这儿你可能犯嘀咕:这些故事听着美, 但Shopee、Lazada的流量炸弹砸下来小平台真能扛住?其实不然。Lelong、 Hermo、FashionValet早就摸清了巨头的软肋:Shopee和Lazada能抢走“泛流量”,却啃不动“垂直场景”。

不做“大而全”, 专攻“小而美”的垂直场景

马来西亚电商有个怪现象:巨头越热闹,小众平台活得越滋润。iPrice的数据显示, 2021年Shopee和Lazada虽然占了86%的网站流量,但在“美妆成分测评”“穆斯林时尚”“中古奢侈品”这些细分领域,本土平台的份额反而更高。Hermo就靠“美妆测评社区”黏住了用户, 他们搞的“实验室测评”栏目,用户平均停留时长12分钟,比行业多一倍——这种深度互动,巨头短期内根本复制不来。

Lelong则另辟蹊径,专攻“中老年用户”。他们发现50岁以上的马来西亚人,对手机支付不放心,但对“货到付款”情有独钟。Lelong就优化了COD流程,快递员上门时当场验货、拍照、上传平台,纠纷率直接降到3%以下。2022年斋月期间,他们这部分的订单量同比涨了65%,成了被巨头忽略的“银发金矿”。

用“本土信任”对抗“流量焦虑”

马来西亚消费者有个特点:买东西前爱问“朋友推荐吗”。本土平台就钻了这个空子。FashionValet的线下体验店不卖货, 只试穿、拍照,用户拍的照片还能直接发到Instagram带话题#FVStyle,就能领优惠券。这种“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玩法,让他们用户的UGC量是行业平均的3倍,信任度自然拉满。

Lelong更狠,搞了个“卖家黑名单”。谁家产品差评超过5%,就直接下架,还公示违规原因。2018年有个数码卖家卖翻新机当新机,被Lelong拉黑后整个行业都知道“在这里作死没用”。这种“狠劲”让Lelong的纠纷率只有巨头的1/5,商家反而更愿意留——毕竟谁也不想天天处理投诉。

未来战场:本土平台还能怎么打?

马来西亚电商渗透率已经82%,功能性食品线上年增长28%,看着热闹,但坑也不少。TikTok这两年杀进来短视频带货抢走了不少年轻用户,本土平台再吃老本肯定不行。Lelong、Hermo、FashionValet早就开始悄悄转型了。

从“卖货”到“卖服务”,把用户变成“资产”

Hermo最近在试水“美妆订阅盒子”。用户每月付99令吉,就能收到4-5款正装美妆产品,还附带专属护肤师的1对1咨询。这个模式2023年Q3上线后 复购率高达72%,比普通电商高出40倍——他们发现,马来西亚女性愿意为“专业建议”买单,而不只是“低价商品”。

FashionValet则把“实体店”改过成了“社群中心”。吉隆坡那家店每周三晚上办“穿搭沙龙”,请本地博主教怎么搭配头巾、怎么选通勤装。用户免费参加,但买衣服能打8折。现在单店每月能吸引2000多次到店,其中30%的人会当场下单,比纯线上转化率还高。

抱团取暖, 别单打独斗

2022年,Lelong、Hermo、FashionValet偷偷搞了个“本土电商联盟”。用户在任何一个平台下单, 都能选择其他平台的自提点,还能共享会员体系——比如在Hermo买化妆品,送FashionValet的50元无门槛券。这种“流量互换”让他们联合起来对抗巨头,2023年联盟整体GMV涨了45%,比单个平台发力快得多。

说到底,马来西亚本土电商平台的成功,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本土”俩字嚼碎了揉进每个决策里。Lelong熬了二十年才明白, 慢就是快;Hermo靠抄中国模式起家,却靠本土供应链活下来;FashionValet从英国留学回来硬是把时尚电商做成了马来文化的符号。它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颠覆, 只有对用户需求的死磕,对本土文化的敬畏——这或许就是能在巨头夹缝里活下去的真正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