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前CEO被彭蕾替换后
从麦肯锡精英到二手掌门:Bittner的Lazada谢幕与转身
2018年3月, 阿里巴巴宣布了一则人事变动: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将接替Lazada CEO一职,原CEO Maximilian Bittner转任高级顾问。这条消息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波澜——毕竟阿里在2016年以10亿美元控股Lazada后外界就预料到管理层会迎来调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被替换的奥地利人,其实在东南亚电商江湖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ittner的人生轨迹堪称精英模板:伦敦大学本科毕业后扎进摩根斯坦利做投行, 又在凯洛格商学院镀金后加入麦肯锡,四年就 Engagement Manager 干到了。2012年, Rocket Internet 创始人 Oliver Samwer 亲自点将,把他从欧洲拉到东南亚,让他从零开始搭建 Lazada 的六个国家业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一个不落。

Rocket系电商的集体宿命:高估值神话的破灭
Bittner掌舵 Lazada 时恰逢 Rocket Internet 的“复制粘贴”模式最风光的日子。2012年, 这家德国公司一边在东南亚推时尚电商 Zalora、印度推 Jabong、非洲推 Jumia、拉美推 Linio,每个项目都复制欧美成功经验,烧钱换市场,估值一路狂飙。但命运对 Rocket 系的偏爱很短暂。
东南亚的 Zalora 更惨, 2016年就开始战略收缩,现在连存在感都快没了——当友商 Zilingo 融资突飞猛进时Zalora 早就成了电商圈里的“老古董”。
印度的 Jabong 就是个典型例子:2014年估值一度冲破10亿美元, 传亚马逊开价12亿美元想收购,后来啊创始人没舍得卖。两年后 Jabog 的风光不再,被 Flipkart 以7000万美元“跳楼价”收走——这价格连2014年估值的零头都不到。中东的 Namshi 稍好点, 成了 Rocket 系唯一盈利的时尚电商,但也逃不过被收购的命运:2018年,中东土豪阿拉巴尔旗下的地产公司直接拿了51%股份,理由居然是担心亚马逊补齐 Souq 的时尚短板,顺手把 Namshi 给端了。
彭蕾的9个月“救火”:阿里式改过的东南亚试错
2018年3月,彭蕾带着阿里的“尚方宝剑”空降 Lazada。当时阿里刚追投20亿美元,把持股比例干到83%以上,势要把东南亚这个战略要地啃下来。彭蕾的履历太亮眼:和马云一起创业,从支付宝熬成“支付宝女王”,把蚂蚁金服做成金融巨头。但这次“外派”注定艰难。Lazada 的老系统是 Rocket 留下的“烂摊子”——技术薄弱、 供应链混乱、本地化程度低,连个像样的物流体系都没搭起来。
腾讯支持的 Shopee 2015年才杀入东南亚, 却靠着本地化策略和疯狂补贴,2018年就把 Lazada 甩在了身后。彭蕾在位9个月,看着 Lazada 的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估计心里也急。2018年底, 她突然宣布卸任,由 Lazada 施行总裁 Pierre Poignant 接任——这位 Rocket 时期的老人,成了彭蕾留给 Lazada 的“过渡方案”。
彭蕾把家都搬到了新加坡,试图用阿里的中台经验改过 Lazada,但现实给了她一记耳光。东南亚六国, 每个国家的政策法规、语言习惯、消费水平天差地别:印尼偏爱分期付款,马来西亚讲究品牌调性,越南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到极致——这套在国内玩得转的“阿里方法论”,在这里水土不服。更麻烦的是Shopee 在背后紧追不舍。
空降高管的东南亚困境:信任与文化的鸿沟
彭蕾的离开,暴露了阿里在东南亚的深层问题:人才断层。阿里虽然坐拥全球最大电商市场,但国际化核心团队严重不足,特别是懂东南亚本地运营的人才。Lazada 的高管团队里 要么是 Rocket 留下的“老人”,要么是阿里空降的“自己人”,两者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Rocket 系的高管习惯了“野蛮生长”, 烧钱换市场,对成本控制毫不在意;阿里系的高管信奉“数据驱动”,讲究精细化运营,后来啊就是内斗不断。
空降的高管更惨, 彭蕾来了9个月都没搞懂东南亚的“人情世故”,Pierre Poignant 接手后主要原因是不懂本地供应商的“潜规则”,差点被泰国商家集体抵制。东南亚不是单一市场, 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王国”,高管想在这里立足,光会讲英语远远不够,得学会用马来语砍价,用泰语跟供应商喝酒,用越南语和客服唠嗑——这些“软技能”,国内来的高管哪会啊?
2018年前后 Lazada 内部就传出了“派系斗争”的消息:阿里派想砍掉不盈利的业务,Rocket 派死守市场份额,两边开会都能吵起来。更尴尬的是 国内出海的研发团队大多设在中国,设计出来的产品东南亚用户根本不买账——比如某国内团队给 Lazada 做的首页推荐算法,完全照搬淘宝的“猜你喜欢”,后来啊印尼用户打开全是母婴用品,当地年轻人却只爱时尚美妆。
2022年再换帅:Lazada的保卫战越打越被动
时间来到2022年6月3日 端午节当天Lazada 全员会议传来消息:泰国 CEO 董铮将取代李纯,担任集团 CEO,李纯转任蒋凡顾问。这次换帅,早在3月生日大促时就有了苗头。当时 Lazada 的“618”被 Shopee 的“消费者日”截胡, GMV 差了一大截,员工私下都在传“要换 CEO”。蒋凡接手 Lazada 后 试图用淘宝天猫的“大促逻辑”救场,后来啊发现东南亚用户不吃这套——Shopee 的“9.9超级购物节”主打低价和娱乐化,用户边看直播边下单;Lazada 的“双11”却搞得像国内双11一样复杂,满减优惠券、跨店叠加,东南亚消费者看得头大,转头就去 Shopee 了。
东南亚电商市场早就不是几年前“随便烧钱就能赢”的时代了 Shopee 凭借腾讯的流量和本地化优势,已经成了东南亚的“电商霸主”,2022年二季度的月活用户突破了3亿,而 Lazada 还在2亿左右徘徊。阿里的这场“保卫战”,打得越来越被动。
董铮的上台, 是阿里在东南亚的“再说说一搏”:这位泰国本土高管,在 Lazada 待了10年,从基层一路爬上来对当地市场门儿清。但问题是 Lazada 的“病”已经入骨了。系统老化、 供应链效率低、商家流失率居高不下——2022年一季度, Lazada 的商家活跃率比 Shopee 低了23%,转化率更是只有 Shopee 的一半。
对手的“野蛮生长”:Shopee 如何逆袭 Lazada
Shopee 的逆袭,堪称东南亚电商圈的“逆袭教科书”。2015年刚进入东南亚时 Shopee 只是个小跟班,市场份额远不如 Lazada。但腾讯给它撑了腰, 流量、资金、技术全给到位, Shopee 就开始疯狂撒钱:免佣金、送物流补贴、搞免费直播,连商家开店都送“大礼包”。更狠的是 Shopee 深知本地化的重要性——它在每个国家都组建了本土团队,印尼团队用 Bahasa Indonesia 做内容,菲律宾团队搞“明星带货”,马来西亚团队和本地网红合作。
阿里不是没想过反击, 2021年投入100亿美元搞“本地生活”,后来啊在东南亚,“饿了么”打不过 Grab,“口碑”干不过 Foodpanda——阿里在国内的“生态打法”,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反观 Lazada,直到2018年才想起要本土化,但为时已晚。2022年, Shopee 推出了“Shopee Live”,让商家边直播边卖货,转化率比普通商品高了40%;Lazada 模仿着推“ Lazada Live”,却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直播经常卡顿,商家怨声载道。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上半年, Shopee 在东南亚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2%, Lazada 只有23%。
二手奢侈品的新赛道:Bittner 的下一站挑战
离开 Lazada 后 Bittner 并没闲着。2019年1月, 他接手了法国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 Vestiaire Collective,担任 CEO。这家公司成立于2009年,累计融资1.16亿欧元,是欧洲二手奢侈品领域的“隐形冠军”。Bittner 的任务很明确:把 Vestiaire Collective 的业务 到亚洲等新兴市场。
没人知道答案,但这位前 Lazada CEO,明摆着不想放弃折腾。
Bittner 心里清楚,东南亚短期内指望不上,中东可能更靠谱。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电商 Yoox Net-a-Porter 已经和阿拉巴尔合作, 成立了子公司进入中东市场,而阿拉巴尔正是 Vestiaire Collective 的大股东之一。但问题是中东市场已经被巨头瓜分,新玩家很难插足。Bittner 能把 Vestiaire Collective 带出欧洲吗?
但这条路不好走。二手奢侈品在欧美已经是个成熟市场, 2022年“在线转售”规模达到了410亿美元,但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还处于萌芽阶段。新加坡的二手奢侈品电商 Reebonz 就是个例子:2012年成立, 拿了上亿美元融资,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观念保守,市场接受度低,2020年差点破产,再说说被中东的投资机构接盘。
东南亚电商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基础设施的致命伤
墨腾创投在分析东南亚电商时 曾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到底是先完善基础设施,还是先发展电商?”这个问题, Lazada 和 Shopee 都遇到过。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有多差?印尼的农村地区, 物流成本是城市的三倍;越南的信用卡普及率不到20%,大部分消费者只能货到付款;泰国的电商法规不完善,商家维权成本高。
东南亚电商的竞争, 本质上是“耐心”的竞争——谁能等得起,谁能熬过基础设施建设的阵痛,谁就能笑到再说说。阿里明摆着缺乏这种耐心, 从彭蕾到蒋凡,换帅换得勤,战略却一直在摇摆, Lazada 的命运,也所以呢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不是靠烧钱就能解决的。Shopee 的做法是“先上车后补票”:先烧钱把用户和商家拉起来 再慢慢建物流、谈支付;Lazada 却想一步到位,后来啊钱花了不少,效果却不好。2021年, Lazada 在印尼投了5亿美元建仓库,后来啊主要原因是订单量不足,仓库利用率只有30%; Shopee 却和第三方物流合作,用轻资产模式快速扩张,2022年在印尼的订单量比 Lazada 高了60%。
阿里的海外困局:人才与战略的双重瓶颈
回顾 Lazada 这几年的换帅史,能看出阿里的海外战略有多被动。2016年收购 Lazada 时阿里以为“钱+经验”就能搞定东南亚,后来啊发现错了。东南亚不是中国,这里没有成熟的电商生态,没有统一的物流体系,甚至连支付方式都五花八门。阿里在国内的“大中台、 小前台”模式,在这里水土不服;阿里系的高管,习惯了“拍板就能施行”的效率,在东南亚却要和各国政府、供应商、消费者“慢慢磨”。
东南亚电商的竞争,已经从“资本战”变成了“持久战”,比的是谁更懂本地,谁更有耐心。阿里在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京东在东南亚的遭遇, 就是前车之鉴:2015年进入印尼,烧了20亿美元,市场份额却不到5%,再说说只能把业务卖给当地巨头。阿里不想步京东的后尘,但 Lazada 的现状,却越来越像当年的京东。
更麻烦的是阿里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收购 Lazada 时 阿里能派出的“国际化老兵”就那么几个:彭蕾、蔡崇信、吴泳铭,其他人都在国内忙着拼拼多多、打京东。彭蕾走了之后 Lazada 的 CEO 职位成了“烫手山芋”——Pierre Poignant干了不到两年就被换掉,李纯来了不到一年又下台,董铮能不能撑住还是个未知数。
从“支付宝女王”到“海外救火员”:彭蕾的角色反思
彭蕾离开 Lazada 后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直到2023年,主要原因是坡县的一些事情,她才被重新提起。这位“支付宝女王”,从蚂蚁金服到 Lazada,始终是阿里的“救火队员”。但这次她没救成 Lazada。有人说是彭蕾能力不行,其实不然。彭蕾的问题是“水土不服”——她习惯了国内成熟的电商环境, 到了东南亚,却要面对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分散的“原始丛林”。
东南亚电商的“道”,比“术”更重要。阿里学不会“道”,就只能一直换帅,一直试错,直到找到那个“对的答案”为止——或者,永远找不到。
她的阿里式管理,讲究数据、效率、标准化,但东南亚需要的是灵活、接地气、懂人情世故。彭蕾走了但她的困境,却是所有出海企业都要面对的:如何把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完全不同的市场?阿里至今没找到答案。蒋凡接手后 试图用“淘宝特价版”的模式搞东南亚下沉市场,后来啊发现东南亚的下沉市场和中国不一样——这里的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但一边也看重“信任”,而 Lazada 的商家信誉体系,根本建立不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