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美国移动应用商店的7590万美元营收
黑色星期五的数字狂欢:移动应用商店营收为何爆发?
2018年黑色星期五,美国移动应用商店的营收数字像打了鸡血一样——7590万美元。这个数字什么概念?比2017年圣诞节当天的3980万美元高出一倍都不止。要知道,圣诞节可是每年应用内购的“传统旺季”,很多人拆了新iPhone就忍不住往里充钱。但黑色星期五硬生生把这个“老大哥”比了下去,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从3980万到7590万:三年增长近一倍的背后逻辑
翻翻Sensor Tower的数据, 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黑色星期五的应用营收增长曲线,比很多电商平台的增速还陡。2017年同一天 美国市场App Store和Google Play加起来才花了5210万美元,2018年直接飙到7590万,一年涨了46%。更夸张的是 App Store单日5200万美元的营收,比2017年圣诞节整个美国市场花的3980万还多了1220万。这说明什么?消费者对“打折”的敏感度,早就从实体商品蔓延到了虚拟世界。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节假日多花点钱嘛,有啥稀奇。但你细品:黑色星期五的购物狂欢,本质上是“限时折扣+冲动消费”的组合拳。而应用商店把这套打法玩得更绝——游戏里的“感恩节限定礼包”、 外卖应用的“首单立减5美元”、体育APP的“赛事会员半价”,这些折扣往往比实体店更隐蔽,但刺激消费的效果却更直接。用户点几下屏幕就能完成支付,连“等快递”的耐心都不需要。
App Store一家独大:5200万美元背后的用户消费心理
在7590万美元的总营收里 App Store吞下了5200万美元,占比近七成。Google Play的2390万美元看起来像个“小跟班”。这差距到底怎么来的?其实跟用户群体和消费习惯强相关。用iPhone的人, 本来就习惯了在App Store里花钱,加上iOS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高于安卓,这个后来啊倒也不意外。
但更关键的是苹果的“生态闭环”把用户牢牢锁住了。你买了iPhone, 可能习惯了用Apple ID登录,支付时直接Touch ID搞定,整个过程连密码都不用输。这种“无感支付”的体验,让冲动消费的门槛低到离谱。反观安卓阵营,Google Play的支付链条复杂多了各种支付方式、权限设置,光是想想就让人头大。用户就算想买个游戏内购,说不定中途就放弃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在黑色星期五被进一步放大。苹果早就摸透了用户的心理——节假日就是要“限时优惠”。他们会在黑色星期五前几天就预热,让用户提前把“想买但嫌贵”的游戏、APP加入购物车。等到零点一到,折扣一上,用户根本来不及思考,手指就自动点下去了。
游戏霸主地位难撼:3540万美元的“氪金”真相
在黑色星期五的App Store营收里 游戏占了68%,也就是3540万美元。这个数字比上周暴涨了63%。说白了黑色星期五就是游戏厂商的“提款机”。他们太懂怎么拿捏玩家心理了——感恩节假期大家闲着没事干, 正好在家打游戏,这时候推出“节日限定礼包”“首充双倍”,玩家根本把持不住。
举个例子, 某款热门手游在黑色星期五前一周就放出风声:“感恩节限定皮肤,仅此一次错过等明年。”后来啊当天这款游戏的应用内购额直接翻了三倍。还有的游戏厂商更狠, 直接搞“充值返利”,充100美元送200元游戏币,玩家一看“血赚”,充值金额蹭蹭往上涨。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这类“大额礼包”在黑色星期五当天的销量,比平时高出5倍以上。
但游戏厂商也不是傻子,他们知道“打折”这招不能天天用。所以黑色星期五成了“年度大考”,必须把能赚的钱一次性赚够。有行业人士透露, 不少游戏公司会提前半年就规划黑色星期五的折扣策略,连客服团队都扩容了就为应对玩家咨询。这种“全员备战”的架势,跟电商备货双十一有得一拼。
非游戏应用的逆袭:餐饮和体育类的增长密码
虽然游戏是营收主力,但非游戏应用的表现同样亮眼。餐饮类应用支出增长34%,体育类增长49%。这两个品类的增长,其实跟黑色星期五的消费场景密切相关。
先说餐饮类。感恩节当天很多人懒得做饭,要么点外卖,要么下馆子。餐饮应用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UberEats推出“感恩节大餐半价”, DoorDash搞“满30减15”,用户点几下就能搞定晚餐,还不用出门。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 像NYT Cooking这样的食谱应用,黑色星期五当天的下载量比平时翻了两倍,很多人买了感恩节食谱后会直接应用内购买食材配送服务。
再说说体育类。感恩节是美国传统橄榄球比赛日 NFL感恩节大战当天ESPN: Live sports & scores这类应用的活跃用户暴增。为了留住用户, 体育应用在黑色星期五推出了“赛事会员半价”,平时每月9.99美元的会员,当天只要4.99美元。用户一看“全年橄榄球赛事直播才5美元”,立马就充值了。数据显示,体育应用在黑色星期五的付费转化率,比平时高出40%。
全球视野下的黑色星期五:美国市场 vs 海外市场的增长差异
很多人以为黑色星期五只是美国的节日但其实它的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 2018年黑色星期五,美国境外的App Store用户支出了1.173亿美元,加上美国的5200万,全球总营收达到了1.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4%。
但有意思的是海外市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市场慢了一大截。这说明什么?黑色星期五在美国的“国民度”还是独一无二的。美国消费者早就把“黑色星期五=打折”刻进了DNA,而海外消费者可能还在“观望”阶段。比如欧洲消费者更看重“黑五”当天的实体店折扣, 对应用内购的热情没那么高;亚洲消费者则更习惯“双11”这样的购物节,对黑色星期五的认知度有限。
不过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像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受美国文化影响深的国家,黑色星期五的应用营收增长已经接近20%。有分析师预测,再过三年,海外市场的应用营收占比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网络星期一的“滑铁卢”:为什么应用商店没能延续热度?
黑色星期五之后就是“网络星期一”,这本该是应用商店的又一个“狂欢日”。但现实却有点打脸——2018年网络星期一, 美国应用营收只有3700万美元,虽然比2017年增长了20%,但比黑色星期五的7590万美元少了一半还多。
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跟消费者的“购物疲劳”有关。黑色星期五大家忙着抢实体商品、线下购物,好不容易熬到网络星期一,已经累得不想再折腾了。更重要的是 电商平台的“网络星期一”折扣往往比应用商店更狠,比如亚马逊的“全场满200减50”,直接把用户的钱包掏空了哪还有钱往应用里充?
再说一个,应用商店的“优惠力度”也不够。黑色星期五的游戏厂商会搞“限时限定”,错过就没了这种稀缺性能刺激消费。但网络星期一的优惠往往是“长期有效”,用户觉得“不着急”,反而拖到了以后再买。Sensor Tower的调研显示, 60%的用户表示,网络星期一的应用内购优惠“没什么吸引力”,还不如平时打折力度大。
跨境电商的机会:如何借势黑色星期五撬动应用营收?
对跨境电商黑色星期五绝对是个“金矿”。但怎么挖,可是门大学问。根据2018年的数据,成功的应用开发者往往抓住了三个关键点:提前布局、本地化营销、数据驱动。
先说提前布局。某跨境电商APP在2018年9月就开始准备黑色星期五的促销活动, 他们分析发现,美国用户对“感恩节主题”的接受度很高,于是推出了“节日专属优惠券”,提前两周通过邮件、推送通知告知用户。后来啊黑色星期五当天新用户下载量增长了80%,应用内购转化率提升了35%。
再说本地化营销。不同国家对黑色星期五的认知度不一样,营销策略也得“因地制宜”。比如在欧洲,开发者会强调“黑色星期五=圣诞礼物采购”,而在亚洲,则更侧重“年终大促”。某游戏开发商针对日本市场推出了“黑五限定角色”,后来啊日本地区的营收比平时增长了50%,远超其他地区。
再说说是数据驱动。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 黑色星期五当天用户在应用内的停留时间比平时长20%,这说明用户的“注意力”是黄金资源。成功的开发者会通过数据分析, 找出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然后在黑色星期五推出“功能限时免费”,或者针对高频用户推送“个性化折扣”。比如某外卖应用发现, 周末订单量最高,于是把黑色星期五的优惠重点放在“周末配送费减免”上,后来啊周末的营收比平时增长了45%。
数据背后的隐忧:高增长是否可持续?
虽然7590万美元的营收看起来很美,但行业里早就有人开始泼冷水了。这种高增长,到底有多少是“真实需求”,又有多少是“折扣泡沫”?
有从业者透露,黑色星期五的很多应用内购,其实都是“一次性消费”。用户为了抢折扣充了钱,用完就卸载了留存率低得可怜。某游戏公司CEO就曾吐槽:“黑五营收涨了三倍,但次月留存率只有平时的60%,这笔买卖其实不划算。”
更麻烦的是用户对“折扣”的阈值越来越高。以前打个8折用户就抢着买,现在不打5折根本没人理。这导致开发者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不得不靠“量”补“价”。但问题是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能持续多久?一旦折扣力度跟不上,用户立马就会流失。
还有,非游戏应用的“跟风”现象也很严重。看到餐饮、体育类应用增长快,一大堆开发者扎堆做同类应用,后来啊同质化严重,再说说只能靠价格战抢用户。这种“内卷”模式,明摆着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趋势预测:下一个移动消费爆点会在哪里?
黑色星期五的高增长, 其实给行业指了一个方向:节日经济+移动消费,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下一个爆点会是什么?
有人说是“圣诞节”。毕竟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用户在收礼、送礼的一边,肯定会给手机里的应用“充点值”。2017年圣诞节, 美国应用营收就达到了3980万美元,2018年黑色星期五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圣诞节很可能会再创新高。
还有人看好“超级碗”。作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体育赛事,超级碗期间,体育类、直播类应用的活跃用户肯定会暴增。如果开发者能在超级碗期间推出“赛事会员优惠”,说不定能复制黑色星期五的成功。
但最被看好的,其实是“个性化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这些节日虽然规模不大,但用户的“情感消费”意愿更强。某情感类APP在2019年情人节推出的“定制化礼物卡”, 应用内购额比平时增长了200%,就证明了这一点。
黑色星期五的7590万美元,不是偶然而是移动消费趋势的一个缩影。对开发者抓住用户的“节日情绪”,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是长久之计。毕竟折扣只能刺激一时产品力才是硬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