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自营品牌问题频发
印度电商巨头的“双刃剑”:自营品牌崛起背后的卖家困局
印度电商市场这几年热闹得像个大集市, 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这两个“大块头”你追我赶,节日大促一个接一个。可热闹背后不少卖家的日子却越来越难熬。问题出在哪?就出在这两家平台都在悄悄发力自营品牌——左手拿着平台资源扶持自家产品,右手却挤占了第三方卖家的生存空间。一场关于“公平”的争议,正在印度电商行业悄然发酵。
“我们成了平台的‘试验品’:畅销款一上线,自营品牌就‘贴身紧逼’
OnlyMobile的创始人Shrutam Desai到现在还记得那条让他“又爱又恨”的床单。2018年, 他推出了一款特别面料支数和颜色的床单,没想到在Flipkart上卖爆了月销量直接冲到5万件。可还没等他乐够, 平台上的自营品牌“Flipkart Smart Buy”就上线了一款几乎一模一样的床单,价格比他低了30%。

更让卖家憋屈的是 平台还偷偷调整搜索排名——自营品牌总能排在前面第三方卖家的产品想露个脸,得费尽心思“钻空子”。全印度电商卖家协会早就看不下去:“平台口口声声说‘扶持中小卖家’, 转头就用自营品牌抢市场,这算哪门子公平?
“就像你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转眼平台就复制了一个更便宜的‘克隆人’,还把你挤到角落里。”Desai的吐槽道出了不少卖家的心声。这种“跟风打价格战”的操作,在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早已不是新鲜事。亚马逊的“AmazonBasics”从手机配件到家居用品, Flipkart的“Tenor”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快速扩张,都像是第三方卖家产品的“平替版本”。
数据不会说谎:第三方卖家销售额“腰斩”,佣金成了“救命稻草”?
Desai的遭遇不是个例。据外媒报道, 由于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的自营品牌及其控股供应商在平台上大行其道,部分独立供应商的销售额直接“腰斩”——下降了将近50%。这对依赖平台生存的卖家无异于“断粮”。更扎心的是平台还要收取5%到20%的佣金。有卖家算了笔账:“卖100块钱的东西,平台抽走15块,再算上物流、推广,利润薄得像张纸。
”可这些“安抚手段”真能解决问题吗?一位不愿具名的卖家直接泼了盆冷水:“佣金降了1.5%,可自营品牌的降价幅度是30%,我们还是拼不过。这哪是‘扶持’,分明是‘止痛药’,治标不治本。
”眼看卖家们“用脚投票”的声音越来越大,平台终于坐不住了。2024年9月, Flipkart悄悄给卖家群发了一封邮件,宣布要把佣金削减1%到6%,算下来平均能少交1.5个点。亚马逊印度站也紧随其后计划“照方抓药”。平台高管还组织了好几场卖家会议,拍着胸脯保证:“我们会把更多流量分给独立卖家,不是控股的供应商。
卖家“逃离潮”:Google Shopping成新“避风港”?
既然在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混”不下去,不如另找码头。越来越多的卖家把目光投向了Google Shopping。Desai就是其中之一:“我试了试, Google Shopping的搜索后来啊更中立,不会优先推自营品牌。消费者搜‘手机支架’,出来的都是第三方卖家的产品,公平多了。”Google Shopping在2018年宣布进军印度市场时 就主打“英语+印地语搜索”的本地化牌,吸引了不少中小卖家。
“以前在平台躺着就能卖,现在得自己‘跑起来’,但至少不用看平台脸色了。
数据显示, Google Shopping的转化率比传统电商平台平均高12%,而且佣金只有5%左右,比Flipkart和亚马逊低了不少。有卖家在Google Shopping上开了店,第一个月销量就比在Flipkart时翻了3倍。“这里没有‘平台亲儿子’,只有‘产品说话’。”一位卖家居用品的卖家说。不过 Google Shopping也有自己的“门槛”——需要商家自己搞定物流和客服,对独立卖家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政府的“铁拳”:反垄断调查下的平台博弈
卖家的“逃离”和行业的争议,终于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注意。早在2020年1月, 印度竞争委员会就对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启动了反垄断调查,理由是它们“涉嫌违反竞争法,提供特定折扣”。2021年,印度最高衙门驳回了平台阻止调查的申请,让调查得以继续。2024年9月,调查后来啊出炉:这两家公司通过“优先选择某些卖家”的方式,违反了印度的竞争法。
”面对政府的“铁拳”,Flipkart和亚马逊也试图“软抵抗”。Flipkart的CEO Kalyan Krishnamurthy公开表示:“我们的卖家生态系统将继续实现巨大增长,这同样包括了二三线城市。”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平台的自营品牌战略根本没停——Flipkart在2019年就宣布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有品牌的销售上”,亚马逊的“Solimo”和“MarQ”也在家电、电子产品领域越扎越深。
2024年11月, 印度执法局还突击检查了两家公司的仓库,发现它们“违反了印度质量控制规定”。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更是直接喊话政府:“要么让这些外来电商遵守规则,要么就让他们停止在印度的业务!”CAIT负责人Kat Pravin Khandelwal还放话:“这不仅是警告,对所有外来电商企业都是‘敲打’——别以为能在印度‘横着走’。
自营品牌的“甜蜜陷阱”:平台利润与生态平衡的矛盾
Flipkart和亚马逊为什么非要“死磕”自营品牌?答案很简单:利润更高。第三方卖家卖一件产品, 平台只能赚佣金;但自营品牌不一样,从采购到销售都是平台自己说了算,利润空间能翻好几倍。据咨询公司贝恩估计, 印度电商零售市场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1600亿美元,这么大的蛋糕,平台当然想多分一块。Flipkart有160多个类别的6个自营品牌,亚马逊的“AmazonBasics”更是全球通用的“金字招牌”。
”一位电商分析师说“池塘里得有各种各样的鱼,才能活;水库里光养鱼,迟早会臭。
可问题在于,自营品牌做大了第三方卖家就会流失。没有了卖家的多样性,平台就成了“独角戏”,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变少。有行业专家算过一笔账:如果第三方卖家流失30%,平台的整体GMV可能会下降20%。这就像“杀鸡取卵”——自营品牌的短期利润,可能会毁掉平台的长期生态。“平台想赚快钱,可忘了自己是‘池塘’,不是‘水库’。
卖家的“自救术”:从“依赖平台”到“多平台布局”
面对Flipkart和亚马逊的“挤压”,卖家们也没坐以待毙。除了转战Google Shopping, 不少卖家开始“多平台布局”——在亚马逊、Flipkart、Meesho等多个平台开店,分散风险。“以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现在得‘篮子换着用’。”一位卖服装的卖家说。还有卖家开始做“私域流量”——通过WhatsApp、 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积累客户,直接卖货,绕开平台。
”一位卖宠物用品的卖家说“只要我做得够‘专’,就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消费者加我WhatsApp,我直接发货,不用抽佣金,价格还能更低。”这种“社交电商+私域流量”的模式,让不少卖家的利润率提升了15%到20%。还有啊,还有卖家开始“差异化竞争”——不做“大路货”,专攻细分市场。比如卖“宠物智能玩具”“手工木制家具”等小众产品,避开自营品牌的“锋芒”。“平台的自营品牌再厉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细分品类都做全。
没有赢家的战争:印度电商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Flipkart和亚马逊印度站的“自营品牌大战”,就像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平台想赚更多钱,卖家想活下去,政府想维护公平,消费者想买到更便宜的东西,可这些目标似乎很难一边实现。Desai现在在Google Shopping上的生意还不错, 但他还是有点担心:“万一Google Shopping也学坏了怎么办?
这场关于“公平”的争议,或许才刚刚开始。
”行业专家认为, 印度电商行业的未来关键在于“平衡”——平台不能只盯着自营品牌的利润,也得给第三方卖家留点活路;政府监管不能“一刀切”,得既保护公平竞争,又鼓励创新;卖家不能“躺平”,得学会自己“找饭吃”。毕竟电商的本质是“服务消费者”,而不是“平台的游戏”。只有消费者赢了平台、卖家、政府才能真正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