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年有哪些电商新趋势是卖家最值得关注的呢

电商行业永远在变,2019年尤其如此。卖家们盯着各种趋势分析,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但有些趋势看着热闹,未必适合自己。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先搞清楚这些趋势背后的真实逻辑,哪些是救命稻草,哪些是营销陷阱。

消费者行为重构零售逻辑

从“看图下单”到“信任优先”

2018年夏天 EmpathyBroker对英国和西班牙消费者做过一个调研,后来啊让不少卖家意外:83%的消费者第一次访问电商网站时根本不是直接买东西。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看产品图片、店铺设计,甚至品牌故事,试图判断这家店靠不靠谱。品牌多到数不过来消费者挑花眼,再说说选谁?往往凭感觉——信任感成了隐形门槛。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卖家产品不错,页面精美却转化率低,缺的就是那份让人安心的“信任感”。

2019年最值得卖家关注的10大电商新趋势!
2019年最值得卖家关注的10大电商新趋势!

电商法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中小卖家合规是信任的第一步。那些以前靠刷单、虚假宣传的店铺,现在被盯着,消费者反而更敢买合规卖家的东西。信任不是靠喊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资质展示、透明的售后服务、真实的用户评价。

反常识:消费者可能更烦“智能推荐”

大数据推荐听起来很高级,但消费者可能并不买账。2019年初, 某电商平台推出“千人千面”推荐系统,后来啊用户投诉量上升了12%,很多人觉得“怎么刷到的都是这些东西,我想看点新鲜的”。智能推荐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消费者需要的不是“被投喂”,而是“主动选择权”。卖家别迷信算法万能,适当保留一些“随机推荐”,说不定能带来惊喜。

客服革命:聊天机器人的“双刃剑”

48%消费者想要机器人客服,但剩下52%呢?

Hubspot的调研说48%消费者更喜欢用聊天机器人沟通,效率高、不用等。但2019年某服饰品牌的经历说明,剩下的52%可能决定生死。这家店用了AI客服, 简单问题秒回,复杂问题比如“尺码选哪个”“能不能退换”,机器人只会重复“请查看详情页”,用户火大直接差评,客服响应时间从3分钟拉长到20分钟,转化率降了8%。聊天机器人不是万能药,简单问题用AI,复杂问题必须留真人入口,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真人客服的“反扑”:情绪价值不可替代

电商法实施后 消费者维权意识暴涨,2019年Q1客服投诉量同比上升35%。这时候,机器人的“标准答案”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 遇到客户投诉“产品有异味”,机器人回复“符合国家标准”,客户直接炸了;换成真人客服,耐心解释材料平安,甚至主动寄样检测,再说说客户不仅撤销投诉,还复购了三次。真人客服的共情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机器人永远学不会。2019年,聪明的卖家开始给客服团队加“情绪管理培训”,这比砸钱买AI系统更有效。

语音搜索:智能音箱的“战场”与“陷阱”

3560万用户每月用语音,但转化率有多高?

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2017年美国有3560万人每月至少用一次语音设备,2018年智能音箱销量增长109%,看起来风口很大。但某家电品牌的语音搜索适配案例泼了盆冷水:2019年初他们花50万优化语音关键词, 后来啊语音搜索带来的订单只占总量的5%,而且客单价比普通搜索低20%。为什么?语音搜索多用于“小家电多少钱”“快递几天到”这种简单查询, 真要下单,消费者还是习惯打开手机看详情页、比价格。语音搜索是趋势,但不是立刻能变现的趋势,中小卖家别急着ALL IN,先优化移动端搜索更实在。

语音适配的“伪命题”:中小卖家没必要ALL IN

大品牌有钱玩语音搜索,中小卖家跟风就是烧钱。2019年有个做厨具的卖家, 听说语音搜索火,专门做了语音关键词优化,后来啊发现自家产品价格低、利润薄,语音搜索来的用户问完“这个锅多少钱”就去买便宜的了根本没转化。与其花时间研究语音搜索, 不如把详情页的“常见问题”整理清楚,消费者问得最多的“能不能用电磁炉”“是不是不粘锅”,在详情页写明白,比适配语音搜索有用得多。

D2C模式:制造商直连消费者的“理想与骨感”

Casper和Away的成功,复制得了吗?

2018年, 床垫品牌Casper和旅行箱品牌Away靠D2C模式火出圈,2019年不少制造商眼红,也想直接卖货。但现实很骨感:某国产小家电品牌2019年3月上线独立站, 投入百万推广,后来啊第一个月订单量才200单,还不如给经销商的零头。Casper成功靠的是“床垫订阅”模式, Away靠的是“社交媒体+KOL种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和运营能力。中小制造商没这条件,硬搞D2C,只会死得很难看。

中间商消亡?其实是“角色转型”

都说2019年中间商要消亡, 但某服装批发市场的例子证明,中间商只是换了个活法。以前赚差价,现在开始做“服务商”:帮中小卖家选品、提供一件代发、处理售后。2019年这家中间商转型后 利润没降反升,主要原因是中小卖家自己没精力搞供应链,找个靠谱的中间商合作,比自己单干强多了。中间商不会消失, 但会从“赚差价的二道贩子”变成“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卖家别想着绕过中间商,学会和他们合作才是正道。

B2B电商:万亿市场的“机会门槛”

1万亿美元销售额,但中小卖家能分多少?

Forrester Research的数据说2018年美国B2B电商销售额首次破1万亿美元,2023年能占B2B总销售额的17%。这数字看起来诱人,但中小卖家别激动。B2B电商需要企业资质、供应链能力、账期支持,缺一不可。2019年有个做五金工具的卖家, 想试试B2B电商,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没企业执照,连平台都进不去;好不容易找到代运营,又主要原因是没能力批量生产,丢了几个大订单。B2B市场是万亿大蛋糕,但不是谁都能啃的,中小卖家先把自己的供应链搞扎实再想B2B的事。

垂直细分B2B:中小卖家的“破局点”

B2B电商不是只有大玩家能玩,垂直细分领域才是中小卖家的机会。2019年有个做工业零件的小卖家, 专注“汽车维修用小螺丝”,在B2B平台上精准定位维修店,订单量从每月50单涨到200单,利润提升了30%。为什么?大卖家看不上这种小单,但维修店需要这种“小而美”的供应商。中小卖家别想着做全品类,专攻一个细分领域,把产品做精、服务做细,B2B市场照样能分一杯羹。

移动支付:便捷背后的“平安焦虑”

1万亿美元收入, 但消费者怕“盗刷”

Statista预测2019年全球移动支付收入超1万亿美元,但平安事件频发,让消费者望而却步。2019年Q1, 某支付平台曝出“数据泄露”,10万用户信息被盗,虽然及时处理,但还是让不少人开始用信用卡支付。移动支付方便,但“平安感”更重要。卖家别只盯着“快速支付”, 更要强调“平安防护”——比如双重验证、加密技术,这些比支付速度更能打动消费者。

支付网关的“差异化”:比速度更重要的是“信任感”

2019年有个独立站卖家, 换了支持“指纹支付”的网关,本以为转化率会飙升,后来啊反而降了5%。后来调研发现,消费者觉得“指纹支付不平安,万一别人刷我的怎么办”。后来卖家在支付页面加上了“PCI平安认证”“银行级加密”的标识,转化率才回升。移动支付不是越快越好,消费者需要的是“我知道这笔交易是平安的”。支付网关的竞争,本质是“信任竞争”,谁能让消费者放心,谁就能赢。

订阅服务:不是所有品类都“爆单”

Blue Apron的鲜花订阅, 复购率只有15%

订阅服务2019年很火,但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Blue Apron做食材订阅成功, 但某鲜花订阅品牌2019年上线,复购率只有15%,远低于预期的30%。为什么?鲜花属于低频消费,消费者不会每个月都买,节日才买;而且鲜花易坏,售后麻烦。订阅服务适合“高频刚需”品类, 比如咖啡、卫生纸,或者“惊喜感强”的品类,比如盲盒,低频、高售后成本的品类,硬做订阅只会亏钱。

“订阅+”模式:加个“惊喜”能提升留存?

订阅服务不是简单“每月寄一次”,得加点“料”。2019年有个美妆订阅品牌, 除了寄正装,还加了个“随机小样”,用户能收到不同品牌的小样,相当于免费试用,复购率从15%涨到了35%。另一个做零食订阅的,加了“用户投票下期产品”的环节,让消费者有参与感,留存率提升了20%。订阅服务想做好,得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有惊喜、有参与感,才能真正留住人。

网红营销:从“流量崇拜”到“精准种草”

70%千禧一代受同伴影响, 但30%讨厌名人博主

网红营销2019年还是主流,但玩法变了。以前的“流量思维”行不通了 70%千禧一代买产品会看同伴推荐,但30%明确讨厌“明星代言式”的网红,觉得太假。2019年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 找了个100万粉丝的户外博主推广,后来啊粉丝吐槽“这博主平时发美食,突然卖装备,不靠谱”;换了个10万粉丝的小众户外博主,精准定位“徒步爱好者”,转化率反而高了。网红营销不是越大越好,越小众、越垂直,越容易种草。

网红营销的“反噬”:虚假流量导致品牌翻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