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年消费6000亿,他们最爱的购物和社交媒体平台是哪些
美国6000亿消费市场背后:80后90后和Z一代的购物密码
美国有群人, 占总人口四分之一,每年能花掉6000亿美元。80后90后这批人现在正处在职场中坚、家庭消费核心的位置,他们的钱包厚度直接决定了不少行业的生死。而另一边, Z一代——1997到2012年出生的6700万年轻人,虽然还没完全掌握家庭财政大权,但每年人均花在食品和衣服上的钱也达到了2600美元。这两群人,一个手握重金,一个潜力无限,他们的购物习惯和社交媒体偏好,藏着跨境电商掘金的黄金密码。
80后90后:一边抠门一边为体验买单
这代人挺矛盾的。明明是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61%的人却背着助学贷款。钱紧巴巴的,56%的人会主要原因是一张优惠券就抛弃老品牌,转头买更便宜的那个。你以为他们只认低价?错了。78%的人觉得“体验比拥有更珍贵”,55%的人花在活动和真实体验上的钱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说白了他们既要省钱,又要活得明白——买的不只是商品,是情绪价值,是生活喘息的机会。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37%的80后90后愿意花钱支持自己信仰的事业,将近50%的人会在做慈善的店里多买两件。他们不再迷信大牌光环,反而更在意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比如环保、平权这些话题,说得好,他们愿意用钱包投票。做跨境的如果只讲产品多好,可能真打动不了他们,得说说品牌站了什么队,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
他们研究产品比写论文还认真
这代人买东西前,基本把当侦探的活儿干了。网上各种review、评级排名、朋友推荐,全扒拉一遍才做决定。差评?那简直是定时炸弹,处理慢了这单生意基本黄。有家做家居的跨境卖家跟我说 他们专门在产品页置顶了“30天无理由退换”,还配上用户拆箱视频,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2%。2023年第二季度的数据, 证明这招对80后90后特别管用——他们要的不是便宜,是“我买这玩意儿肯定值”的平安感。
再说一个,这代人里iPhone和智能手表的拥有率分别达到了83%和27%,都是历史峰值。意思很明显?他们的购物场景基本在手机上完成。移动端体验不好,再好的产品也得凉凉。页面加载慢超过3秒?拜拜了您内。2023年黑五期间,某服装品牌优化了移动端支付流程,后来啊80后90后订单量涨了35%,数据不会说谎。
客户体验:他们要的不是服务, 是“被在乎”的感觉
除了节约成本,他们还盼着完美的购物体验。卖家热心点、细心点,最好能提供点有趣、有意义、跟他们相关的内容。别搞那些机械化的“亲亲,包邮哦”,他们吃这套。有家卖户外用品的店,会在包裹里塞手写便签,提醒当地近期天气变化,顺便推荐几款适合的新品。2023年他们复购率做到了48%,远超行业平均的27%。
这代人还特别烦套路。虚假宣传、过度承诺?一次就拉黑。2023年某美妆品牌因“滤镜太重,实物不符”被80后90后在社交媒体围攻,销量直接跌了40%。反倒是那些敢说“我们这款有色差,毕竟屏幕不一样”的店,反而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真实成了他们购物时的硬通货。
Z一代:拿着手机出生的“数字原住民”
说完了80后90后再看看Z一代。这6700万年轻人,是第一批“手机里没拨号键”的人,生下来就在数字世界里泡着。他们的消费习惯,跟老一辈完全不是一个次元。就性别男生最爱买吃的,女生最爱买衣服,而且90%的女生更喜欢去实体店逛,而不是网购。你以为他们不逛电商?错,他们只是更喜欢“先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模式。
2023年Piper Jaffray的调查显示, 亚马逊是Z一代首选的购物网站,50%的青少年把它排第一。耐克、城市旅行者、美国鹰紧随其后。有意思的是 虽然耐克在购物网站里排第二,但在服装和鞋类品牌里它却是以41%的偏好率断层第一,连范斯都只能追到20%,差了21个百分点。这届年轻人,对品牌的忠诚度,好像还挺“专一”?
Z一代的社交媒体:Instagram才是购物主场
说到Z一代的社交媒体, 你可能以为他们会沉迷TikTok、Snapchat。没错,这两个平台他们确实用得多,但说到购物或者跟品牌打交道,Instagram才是他们的心头好。2023年的调查显示, 70%的青少年表示,更喜欢在Instagram上跟品牌互动,远超Snapchat、Twitter和Facebook。
Instagram自己都懂。2023年他们推出结账功能后直接在APP里打通了“发现-种草-购买”的链路。有家做独立设计师首饰的跨境品牌, 2023年3月开始在Instagram上发“用户佩戴场景”短视频,配合Stories里的“ swipe up ”购物链接,一个月内订单量翻了3倍,转化率直接干到了8.2%,比行业平均的3.5%高了一倍多。这届年轻人,刷Instagram不是为了看八卦,是为了“边逛边买”。
Z一代的品牌偏好:美妆界Ulta干翻丝芙兰
Z一代的品牌偏好,也藏着不少颠覆。比如美妆领域, Ulta居然首次取代丝芙兰,成了他们的首选美容目的地,33%的青少年选它,丝芙兰只有31%。这跟Ulta的“一站式”策略有关——既有平价开架货, 也有大牌专柜,还带美妆沙龙,年轻人既能买产品,又能体验服务,一举两得。
具体到品牌, Tarte是他们最喜欢的美妆品牌,Too Faced、MAC、Morphe紧随其后。有意思的是 80%的青少年说他们从网红那里get美妆灵感,凯莉·詹娜和詹姆斯·查尔斯是他们的“美妆导师”。做跨境美妆的,如果没在Instagram上跟这些网红合作,基本等于放弃了Z一代的核心市场。
鞋类和手袋:耐克和MK的统治力
鞋类品牌里 耐克以22%的偏好率领跑,阿迪达斯、范斯、匡威、Foot Locker分列其后。这里要提一句, 范斯的20%已经是历史最高水平,离耐克只差2个百分点,这届年轻人对潮牌的热爱,肉眼可见。
手袋领域, Michael Kors以28%的偏好率断层第一,Coach、凯特·丝蓓、路易威登、Gucci排在其后。MK的设计更年轻化,价格比轻奢品牌低,比快时尚品牌高,刚好卡在Z一代的消费区间内。2023年第二季度, MK的Instagram账号粉丝增长了120万,其中18-24岁用户占比超过60%,数据说明一切。
给跨境卖者的差异化建议:别再用“一套打法”对付两代人
看明白了吧?80后90后和Z一代,完全是两个物种。前者要“性价比+情绪价值+真实体验”,后者要“社交种草+品牌个性+即时满足”。再想用一套打法打遍天下肯定行不通。
针对80后90后 建议在产品详情页多放“用户真实使用场景”视频,强调“环保材质”“公平贸易”这类价值观标签,客服响应速度必须快——最好15分钟内回复,差评24小时内解决。移动端体验更是重中之重,页面加载别超过2秒,支付流程简化到3步以内。
针对Z一代,Instagram是必争之地。多跟垂类网红合作, 发“开箱测评”“穿搭教程”这类内容,用好Stories和Reels的“购物贴纸”,让他们刷着刷着就能直接下单。产品包装可以潮一点,适合拍照发Instagram,最好带点“隐藏款”设计,让他们有分享欲。价格别太高,Z一代的零花钱有限,50-100美元的单品最受欢迎。
再说说说个扎心的数据:2023年, 那些一边针对两代人做差异化运营的跨境品牌,平均营收增长了45%,而那些“一刀切”的品牌,营收只增长了12%。美国6000亿的消费市场, 从来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但摸清了80后90后和Z一代的脾气,总能分到一杯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