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Prime Day期间

Prime Day剁手季, 消费者到底在买什么

亚马逊的Prime Day又来了全球的剁手党早把购物车塞得满满当当。这可不是普通的促销, 更像是一场夏季购物狂欢,有人为了抢Echo Dot定好闹钟,有人盯着电视折扣准备换新,还有小卖家蹲在电脑前盼着订单爆单。数据显示,去年Prime Day全球卖出了1亿多件商品,今年这数字只会更高。但热闹背后消费者到底在抢什么?商家又该怎么抓住这波流量?

语音购物悄悄崛起,40%消费者靠Alexa下单

你敢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懒得点屏幕,直接对着喊“Alexa,买这个”。调研发现, 超过40%的消费者会用语音助手在亚马逊下单,特别是18-39岁的年轻人,对这种“无摩擦”购物爱到不行。去年Prime Day期间, 某智能家居卖家发现,带语音控制功能的扫地机器人销量比平时翻了3倍,订单里70%都来自Alexa语音指令。这可不是偶然 亚马逊早就把语音购物玩明白了——Echo设备降价、语音专属折扣,把“懒人经济”拿捏得死死的。不过40岁以上的人也不是完全不吃这套, 40-49岁的消费者里有31%表示愿意用语音问价格、查库存,只是真正直接下单的没那么多,看来习惯这东西,得慢慢来。

70%的消费者将在Prime Day购物  这3类产品要爆火!
70%的消费者将在Prime Day购物 这3类产品要爆火!

75%消费者提前做功课,当天抢购的都是“狠角色”

你以为Prime Day当天大家都是随机乱买?太天真了。75%的消费者早在大促开始前几周就盯着商品研究了 有人把比价软件设成手机首页,有人把心仪商品加购后反复点开看详情。只有21%的人会在当天临时起意, 这类人通常被商家称为“冲动型买家”,转化率其实不高——反倒是提前研究的那群人,下单金额平均比临时起意的高40%。去年有个做美容仪的跨境卖家, 提前两周在社群里做调研,发现消费者最关心“是否适合敏感肌”,于是赶紧在详情页突出“医用级硅胶材质”,Prime Day当天的销量直接冲到类目前十,转化率比平时提升了65%。看来提前摸清消费者心思,比临时打折管用多了。

各国偏好大不同, 德国人爱电子,英国人买书多

Prime Day虽然是全球活动,但各国消费者的口味差得还挺远。数据显示, 德国人最实在60%的人盯着消费电子不放,电视、笔记本、耳机销量常年霸榜;英国人有点文艺,43%的人会囤书、电影和音乐,有个卖精装书的英国小卖家,去年Prime Day靠“买二送一”活动,单天卖了5000多本《哈利波特》,比平时翻了8倍;法国人偏爱生活用品,51%的人买服装配饰,厨房用具也卖得不错,有个做家用搅拌机的品牌,在法国站推出的“Prime Day限定配色”,3天就断货两次。

美国消费者更杂, 58%买电子,54%买服装,还有29%囤家庭必需品,看来美国家庭把Prime Day当成了“年中大扫除”的购物节。不同市场得用不同策略,拿一套打法打全球,肯定行不通。

这四类产品别在Prime Day买,等黑五更划算

你以为Prime Day所有东西都便宜?天真。RetailMeNot的购物专家早就提醒过 游戏机、玩具、Apple产品和相机,这四类最好别在Prime Day冲动下单。去年有个家长,Prime Day给娃买了台Switch,后来啊黑五发现降价15%,白白多花了几百块。Apple产品更是“倔强”, 去年Prime Day期间,iPhone 13的折扣力度还不如日常活动,反倒是黑五直接降了800块。

相机也是 商家Prime Day可能会玩“先涨后降”的套路,某单反相机平时卖8999,Prime Day标价9999,再打个9折,实际比平时贵了10%。与其凑热闹,不如把这些“刚需大件”留到黑五,省下的钱够买好几个配件了。

小卖家也能分杯羹, 7000万种商品背后的机会

别以为Prime Day就是大卖家的游戏,亚马逊给小卖家留了不少机会。去年Prime Day期间, 全球有7000多万种小卖家商品被消费者买走,创造了超过30亿美元的小企业销量。有个做手工宠物零食的美国小卖家, 提前一个月注册了“Prime会员专享标识”,在社群里搞“买零食送宠物玩具”的活动,后来啊单天卖了2万多单,销量翻了10倍。还有个卖家居收纳的德国卖家, 发现消费者对“可折叠”需求大,赶紧把产品标题改成“Prime Day必抢:可折叠衣柜收纳箱”,详情页加了个“开箱视频”,转化率直接拉到28%。小卖家想突围,要么做细分品类,要么玩“会员专属”,要么提前优化listing,别等到大促才开始慌。

自有品牌成黑马,Echo和Prime Video成流量密码

亚马逊自家产品在Prime Day简直是“躺赢”。数据显示,Echo系列、Kindle、Fire TV这些自有品牌设备,每次都是销量前十常客。去年Prime Day,Echo Dot卖出了500万台,平均每秒卖出61台,比平时翻了20倍。除了硬件, Prime Video和Amazon Music的会员也成了“带货神器”——买Echo送Prime Video会员,买Kindle送音乐会员,这种捆绑销售让会员数暴涨了35%。

有个做亚马逊周边配件的卖家, 发现“Echo Show专用保护壳”需求突然大增,赶紧联系工厂加急生产,后来啊Prime Day当天卖了3万多件,库存直接清零。看来蹭自家品牌的流量,是小卖家快速起量的捷径。

消费者越花越多, 英美德法预算普涨

今年的消费者,Prime Day预算比去年更“大方”。数据显示,33%的英国人、30%的法国人、29%的德国人、28%的美国人,计划花比去年更多的钱。英国某调研机构发现, 18-35岁的英国消费者,平均Prime Day预算会从去年的120英镑涨到180英镑,主要花在电子和服装上。法国人更夸张,有17%的人表示“会花得多得多”,预算直接翻倍。美国消费者虽然整体预算涨得慢,但买高端电子产品的比例高了15%,看来大家宁愿少买点,也要买贵的。预算涨了商家的定价策略也得跟着变,低折扣可能不如“买贵送值”吸引人。

在线杂货成新风口, 20%消费者抢Amazon Fresh

除了电子产品,Prime Day还有一个悄悄崛起的品类——在线杂货。法国、 美国、德国、英国,都有约20%的消费者计划在Prime Day买Amazon Fresh的商品。美国消费者最爱买生鲜和日用品, 买一箱有机蔬菜送一瓶橄榄油,这种组合装卖得特别好;德国人偏爱冷冻食品,披萨、冰淇淋销量翻了5倍;英国人则喜欢买咖啡和茶,Prime Day专属包装的英式红茶,3天就卖了1万多箱。看来把Prime Day从“电子节”变成“生活节”,是亚马逊的新方向。杂货品类客单价低、复购率高,如果能抓住这波流量,说不定能培养出一批忠实用户。

跨平台竞争加剧, YouTube也想来分一杯羹

Prime Day的热度,让其他平台眼红了。谷歌计划把YouTube变成购物平台,让网红在视频里直接挂商品链接,和亚马逊抢年轻消费者。去年某美妆博主在YouTube直播Prime Day开箱, 粉丝直接通过她的链接下单,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3倍。还有TikTok, 也推出了“Prime Day挑战”,用户拍“抢到神单”的视频能赢奖品,带动了#PrimeDayDeal话题的播放量破亿。面对这种竞争, 亚马逊也不甘示弱,把Prime会员和YouTube Music会员打通,买会员就能一边用两个平台的福利。看来未来的Prime Day,不只是亚马逊的独角戏,而是整个电商平台的“流量大战”。

案例复盘:某家居卖家如何靠“提前布局”销量翻10倍

去年有个做家居收纳的跨境卖家, Prime Day当天的销量比平时翻了10倍,他们的经验就三个字:提前布局。提前一个月, 他们发现“可折叠”是消费者搜索量最高的词,赶紧把所有产品标题加上“可折叠”,详情页加对比图;提前两周,在社群搞“提前加购享9折”,锁定了5000个潜在客户;提前三天找小博主开箱测评,视频里强调“Prime Day当天更便宜”。后来啊,Prime Day当天他们的产品搜索排名进了类目前5,转化率从平时的5%涨到了28%。这个案例说明,Prime Day的流量不是凭空来的,提前一个月的准备,比当天临时打折有用100倍。

未来趋势:语音购物和AR试用成新战场

往后的Prime Day,语音购物和AR试用可能会成新标配。亚马逊已经在测试“语音推荐”功能, 你问“Echo,推荐个好用的吸尘器”,它会根据你的购买记录直接推荐3款,这种“被动购物”的转化率预计会比主动搜索高20%。AR试用也慢慢火起来了美妆品牌可以让你“虚拟试口红”,家具品牌可以让你“把沙发放自己客厅里看看”。去年有个卖眼镜的卖家,用AR试戴功能,Prime Day当天的转化率比平时高了40%。看来技术才是未来竞争的核心,谁能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谁就能抢到更多订单。

Prime Day的热闹年年有,但玩法一直在变。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商家也越来越卷。不管你是大卖家还是小卖家,提前研究消费者、抓住细分品类、用技术提升体验,才是王道。至于消费者嘛,该提前做功课就做功课,该等黑五就别着急,毕竟省钱才是硬道理。明年的Prime Day,你的购物车准备好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