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Lazada是印尼千禧一代最爱的购物平台吗

印尼千禧一代的购物江湖:Lazada真的是那个“天选之子”吗?

当雅加达的街头巷尾, 年轻人掏出手机打开电商App的瞬间,一场无声的“选边站”正在上演。2019年7月, 第三方机构Alvara的一份调研报告让Lazada站在了聚光灯下——47.9%的印尼千禧一代优先选择在Lazada购物,甩开Shopee的32.2%整整15个百分点。这份被CNN雅加达报道的数据, 像一剂强心针,让不少卖家坚信:Lazada就是印尼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但五年过去,当年的“王者”还能稳坐宝座吗?那些数字背后藏着多少被忽略的细节和变数?

2019年的“数据神话”:47.9%背后的真相

Alvara的调研报告里 一组数字格外扎眼:47.9%的17-39岁受访者把Lazada当作首选购物平台,四成印尼年轻人“最先想到”的电商也是它。哈赞作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在雅加达的发布会上拍着胸脯说:“Lazada不仅在品牌知名度得分最高,在品牌重要性优先级和未来持续使用排名上,都是遥遥领先。”这番话让不少跨境卖家热血沸腾,仿佛只要把店铺开进Lazada,就能分得印尼千禧一代的消费红利。

CNN:Lazada成印尼千禧一代最受欢迎的第一购物平台
CNN:Lazada成印尼千禧一代最受欢迎的第一购物平台

但很少有人追问:这份47.9%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调研时间锁定在2019年4月3日到30日 受访者主要购买时装——九成的人盯着服装、鞋子、头巾这些“潮流单品”。当时印尼的电商市场, Lazada背靠阿里巴巴,手握“东南亚第一平台”的名头,砸钱搞营销、请明星代言,在品牌声量上确实占优。年轻人打开App, 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国际大牌和本土潮牌,再加上“211限时达”的物流口号,自然会觉得“Lazada=靠谱”。

被神话的“品牌认知”:Lazada的“虚胖”与“实瘦”

“最先想到的电商平台”——这个title听起来很厉害,但细想却有点微妙。印尼千禧一代真的“爱”Lazada,还是只是“熟悉”Lazada?Alvara的报告提到, Lazada的品牌重要性优先级远超Shopee,可同年5月,App Annie发布的“最佳购物应用”榜单里Lazada虽然拿了东南亚第一,但用户活跃度这个关键指标,却被Shopee悄悄反超。这说明什么?年轻人可能记得Lazada的广告,但未必天天打开它。

更扎心的是Lazada的“品牌优势”有点“虚胖”。2019年, 印尼本土电商Tokopedia和Bukalapak虽然份额不如Lazada,但在“本地信任度”上反而更高。Tokopedia的创始人威廉·翁敢放话:“我们卖的是印尼人的东西,给印尼人用。”这种“本土情结”让不少年轻人觉得,Tokopedia的卖家更“接地气”,价格也更“实在”。反观Lazada,虽然挂着“东南亚第一”的名头,但不少跨境卖家吐槽:“平台抽成太高,运费比商品还贵。”千禧一代的钱包是敏感的,他们要的不仅是“大牌感”,更是“性价比”。

移动端的“双刃剑”:Lazada的“快”与“慢”

东南亚电商跳过PC端直接进入移动时代, 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Lazada确实抓住了。2018年拿App Annie“最佳购物应用”时 Lazada的移动端体验被Cindy Deng夸得天花乱坠:“移动优先的市场,让Lazada如鱼得水。”但问题来了:当所有平台都在拼移动端,Lazada的“快”还能持续多久?

2019年的数据显示, Lazada的App加载速度比Shopee快0.5秒,这对“没耐心”的年轻人来说很重要。可到了2020年, Shopee搞起了“超级应用”策略,把游戏、外卖、社交都塞进App,年轻人打开Shopee不仅购物,还能消磨时间。反观Lazada,界面还是那个“简洁到有点空旷”的样子,功能更新慢得像蜗牛。雅加达的一位大学生阿米尔吐槽:“我想在购物时和卖家聊聊天 Lazada的客服响应慢得像蜗牛;Shopee直接弹出‘聊天室’,还能看别人买的同款,有意思多了。”

千禧一代的“善变”:从“忠诚”到“移情别恋”只需一场直播

47.9%的优先选择率,听起来像是一群人的“忠诚宣言”。但千禧一代的忠诚,比雅加达的天气还难捉摸。Alvara的报告里提到,九成受访者买时装,而时装的潮流周期短得像一阵风。今天流行oversize卫衣,明天可能就变成紧身crop top。Lazada虽然有国际大牌, 但上新速度慢得让人着急;反观Shopee,和本土网红合作搞“直播带货”,凌晨一点还能看到美妆主播在试色口红,年轻人刷着刷着就下单了。

2021年, Shopee在印尼搞了“9.9超级购物节”,请来了本土当红偶像Raisa站台,直播观看量破500万,单日GMV比Lazada同期高出27%。这数据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迷信“品牌认知度”的卖家脸上。年轻人哪有什么“忠诚”?他们只爱“新鲜感”和“参与感”。Lazada后来也学搞直播, 但邀请的多是过气明星,直播间冷冷清清,哪有Shopee那种“全民狂欢”的氛围?

中小卖家的“求生欲”:Lazada的“温柔陷阱”

Lazada号称“惠利数十万中小卖家”,但中小卖家的日子真的好过吗?2019年, 深圳的跨境卖家李娜把服装店开进Lazada印尼站,一开始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平台流量大,订单多。可三个月后她发现“单量虽多,利润薄如纸”。Lazada的佣金比Shopee高2个百分点, 加上物流成本、推广费,一件卖30美元的T恤,利润不到5美元。更坑的是 平台强制要求“7天无理由退货”,不少年轻人“买了就退”,李娜的店铺评分被拖到4.2,流量直接腰斩。

反观Tokopedia,对中小卖家更“温柔”。2020年, 雅加达本土服装品牌“Batik Nusantara”入驻Tokopedia,平台不仅降低了佣金,还给了“新店铺流量扶持”。创始人维卡说:“我们卖的是传统印尼蜡染布,Tokopedia的用户更懂这些‘本土宝贝’。”一年后这个品牌的复购率达到28%,比在Lazada时高出15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中小卖家需要的不是“大平台”的光环,而是“懂我”的土壤。

数据之外的“战场”:Lazada的“阿里基因”与“水土不服”

Lazada背靠阿里巴巴, 这本该是“王牌”,但在印尼,却可能成了“短板”。阿里的基因是“数据驱动”,讲究“精细化运营”,可印尼千禧一代的消费逻辑,偏偏“不按套路出牌”。2019年, Lazada上线“智能推荐系统”,想学淘宝“猜你喜欢”,后来啊年轻人打开App,看到的全是“妈妈们爱买的中老年服装”,根本不买账。

更尴尬的是支付环节。Lazada主推“阿里系”的支付宝,可印尼年轻人更爱“现金支付”或“银行转账”。2020年, Lazada才急急忙忙接入“OVO”“GoPay”等本地钱包,但Shopee早就把支付玩明白了——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话费”付款,连银行卡都不用绑。这种“接地气”的操作,让Lazada的“阿里光环”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2024年的新剧本:Lazada还能“笑傲江湖”吗?

2019年的数据像一张“旧船票”,还能登上2024年的“客船”吗?根据iPrice Group 2023年的报告, Shopee在印尼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2亿,是Lazada的1.8倍。千禧一代的购物车里越来越多的是Shopee的“9.9特价”和“Tiki直播”的网红同款。Lazada不是没努力过——2023年, 它推出了“LazMall Brand Festival”,邀请国际大牌搞独家折扣,可年轻人似乎买账不多:“价格还是比Shopee贵,活动规则也复杂得像解数学题。”

但Lazada也不是“没牌可打”。它的“跨境物流”优势还在从中国到印尼的“10天达”,比Shopee的“15天”快不少。2023年,Lazada和印尼邮政合作,推出“乡村配送计划”,覆盖了之前物流盲区的200多个乡镇。一位泗水的农民苏西托说:“以前想买中国的小家电, 要跑到雅加达,现在在Lazada下单,三天就能送到村里。”这种“下沉市场”的渗透,可能是Lazada对抗Shopee的“杀手锏”。

千禧一代的钱包,从来只认“真香”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Lazada是印尼千禧一代最爱的购物平台吗?2019年的数据说“是”,但2023年的市场说“未必”。千禧一代的“最爱”从来不是固定的,它像雅加达的雨季,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他们为Lazada的国际大牌买单,明天可能就被Shopee的直播主播种草;后天又被Tokopedia的本土情怀打动。

对Lazada47.9%的优先选择率不是“功劳簿”,而是“催命符”。它提醒平台:年轻人要的“品牌认知”不是广告砸出来的, 而是“用脚投票”选出来的;要的“移动体验”不是加载速度快,而是“好玩、有趣、有参与感”;要的“平台优势”不是“背靠大树”,而是“懂我所需”。千禧一代的钱包,从来只认“真香”,不认“神话”。Lazada想守住“最爱”的宝座, 得先学会放下“第一”的身段,在印尼的土地上,扎扎实实长出“本土根”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