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Lazada印尼站与UC浏览器11月5日联合举办UC

印尼移动电商的狂欢夜:Lazada与UC的11.5玩法

11月的雅加达空气里飘着雨季的潮湿,也飘着电商大战的硝烟。2019年的11月5日 印尼人打开UC浏览器时发现,往常的资讯页面突然多了一个浮窗——“UC 11.11购物节来了分享链接就能免费拿手机”。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会成为Lazada印尼站和UC浏览器联手撬动移动电商市场的一次杠杆。

从“斋月折扣”到“双11预热”:老搭档的新花样

其实Lazada和UC在印尼的“缘分”不浅。2019年6月斋月期间, 俩家就玩过一次“满减+游戏”的组合拳:用户在UC里玩互动游戏,购物满100万印尼盾能打75折,满50万减5万。当时UC全球市场总监Kenny Ye说得很实在:“我们想吸引线下消费者上网购物。”效果嘛,雨果网的报道里提了一句,但具体数据没说——毕竟斋月是传统消费旺季,折扣本身就有吸引力。

Lazada印尼站联手UC浏览器 11月5日起推出UC 11.11购物节活动
Lazada印尼站联手UC浏览器 11月5日起推出UC 11.11购物节活动

到了11月,俩家明摆着不满足于“满减”这种老套路。11月5日启动的UC 11.11购物节, 把“免费”当成了用户把Lazada的商品链接分享给好友,对方打开链接,自己就能抽免费手机、运动相机。Lazada印尼运营高级副总裁Haikal Bekti Anggoro说得很直接:“我们要给消费者不同而有趣的购物体验。”有趣吗?对年轻人分享链接抽免费手机,可比对着满减页面算半天有意思多了。

分享链接就能白拿手机?UC里的“免费诱惑”真相

“继续分享……获取免费!”UC浏览器页面上的这句话,像块磁铁吸着印尼人的手指。活动玩法简单粗暴:分享→好友打开→抽奖。但真有那么多免费手机吗?据参与活动的用户反馈,概率确实低——有人分享了50多次链接,连个优惠券都没中。可即便如此, 分享量还是炸了:活动首日UC内的分享链接点击量突破200万次LazadaAPP的新增用户当天涨了27%。

这事儿挺有意思。理性看,免费手机就是个幌子,真正目的是让用户主动帮Lazada拉新。但印尼人吃这一套——他们爱社交,也爱“不劳而获”的快感。UC全球业务副总裁杨怀远说:“我们要为用户提供愉快的购物体验,以免费获得他们想要的物品。”话是这么说但“愉快”的前提,大概是用户觉得“万一呢?”这种侥幸心理,比任何算法都精准。

百名网红带节奏:内容电商在印尼的首次试水

如果说“分享裂变”是广撒网,那“内容带货”就是精准捕捞。2019年11月5日 UC在印尼启动了双11线上活动,这次玩了个新花样:联动Lazada,让百名头部内容创作者种草。OMG!Amazing!这句惊叹不是李佳琦说的,是UC印尼内容平台的网红们在推荐美白香皂、吸水超纤手套时喊出来的。

效果怎么样?数据比嘴硬实在。活动上线三天 美妆、女装、男装成了UC用户最爱品类,吸水超纤手套、防龟裂药膏和美白滋养香皂直接冲上销量榜Top 3。某美妆品牌的市场负责人告诉我, 他们找了5万粉丝的博主推一款美白香皂,3天卖了1.2万单,转化率比平时高了40%——要知道,印尼的网红报价可不便宜,但这次ROI划算。

不过也有商家抱怨:“头部网红太贵,中小商家根本请不起。”确实UC筛选的“百名头部创作者”,粉丝量基本在10万以上,单条合作报价折合人民币几千到几万不等。中小商家只能眼睁睁看着流量被大品牌和头部网红瓜分——这大概就是内容电商的“马太效应”吧。

商家又爱又恨的“流量密码”:成本与收益的拉扯

对Lazada上的商家 UC和11.5的活动就像块肥肉,咬下去香,但也可能硌牙。爱的是流量:活动期间,参与商家的店铺日均访客量至少翻3倍,有的甚至涨了5倍。恨的是成本:免费手机、高额优惠券、网红合作费,哪样不要钱?

雅加达某女装店老板Siti的经历挺典型。她2019年11月参加了活动, 花了2000万印尼盾请了3个腰部网红,配合Lazada的满减折扣,后来啊5天卖了1.5亿印尼盾的货,但利润只有8%,平时她能做15%。“流量是来了但全是冲着折扣来的,活动一结束,订单就跌回原形。”Siti叹了口气说“就像喝兴奋剂,当时爽,过后虚。”

数据也印证了商家的纠结。据雨果网援引的第三方数据,参与活动的商家平均客单价下降了15%,但订单量增长了50%。算下来GMV是上去了但利润薄得像纸。这大概就是平台和商家永远在博弈的地方:平台要GMV和用户数, 商家要利润和复购——俩家目标不一致,合作自然有矛盾。

印尼用户买什么:被“种草”的本土需求

做印尼电商, 搞不懂当地人买什么纯属瞎忙活。UC和Lazada这次活动,无意中暴露了印尼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吸水超纤手套为什么卖爆?雅加达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雨季,骑摩托车的人多,手套吸水防滑,刚需啊。防龟裂药膏呢?印尼气候干燥,很多人手脚开裂,药膏比润肤霜更对症下药。

更妙的是 这些产品价格都不贵:吸水超纤手套定价15万印尼盾,防龟裂药膏25万印尼盾,正好符合印尼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UC的内容创作者们很懂这点, 他们拍视频时从不推大牌,专挑“性价比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东西——这比国内某些网红硬推“贵妇面霜”接地气多了。

美妆类也很有意思。美白滋养香皂卖得好,不是主要原因是多高端,而是印尼人普遍喜欢“白皙”的肤色。但他们要的不是“假白”, 而是“自然提亮”,所以香皂成分强调“天然植物提取”,价格控制在30万印尼盾以内。这些细节,都是对本土需求的精准拿捏。

挑战与争议:免费经济背后的信任危机

活动火了争议也来了。UC浏览器在11月中旬突然被用户投诉“抽奖不透明”。雅加达的大学生Arief说:“我分享了80多次链接,每次都提示‘恭喜获得参与资格’,但从来没中过。后来才发现,所谓的‘免费手机’可能就10台,但参与的人有几十万。”

投诉量在活动第三周达到峰值,UC客服那边

还有个隐患是隐私。分享链接需要授权好友信息,有用户担心“我的联系人会不会被UC拿去卖广告?”虽然UC说“不会”,但印尼的数据保护法规本就不完善,用户的担忧不是没道理。说真的,靠“免费”拉来的新用户,留存率能高吗?活动结束后UC的日活用户掉了18%,Lazada的新增订单量也回落了——狂欢之后一地鸡毛。

移动电商的下一步:从“流量游戏”到“体验深耕”

2019年的这次合作, 给印尼电商圈提了个醒:靠“免费”和“网红”能火一时但做不了长久。Lazada印尼联席CEO Florian Holm在活动后说:“我们要探索更多有趣的购物体验。”有趣之后呢?可能是“有用”。

印尼的互联网普及率才64%,但移动端占比超80%。这意味着,移动电商不能只盯着大城市的中产,还得下沉到三四线,甚至农村。比如针对农村用户,能不能搞“线上下单,线下代收点自提”?针对不懂英语的用户,界面能不能全印尼语化?这些细节,比“分享抽手机”更能提升用户体验。

内容电商也是个方向,但得改改“唯流量论”。中小商家也需要曝光,平台能不能给他们一些“腰部创作者”的扶持名额?或者搞“素人种草”,让普通用户分享真实使用体验?毕竟网红推荐再多,不如邻居一句“这个好用”来得实在。

写在再说说:狂欢之后 印尼电商的清醒剂

Lazada和UC的11.5活动,像一剂强心针,让印尼移动电商市场热闹了一把。但也像一剂清醒剂,让所有人看明白:流量游戏有尽头,用户需求无止境。免费手机能拉新,但留不住人;网红带货能冲GMV,但赚不到利润。真正的护城河,是对本土需求的深度理解,是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打磨。

2020年疫情后印尼电商用户暴涨了35%,但竞争也更激烈了。Shopee、Tokopedia这些对手不会坐以待毙。Lazada和UC的这次合作,更像是一次试水——试出了机会,也试出了坑。未来的路, 是继续玩“流量花招”,还是沉下心做“用户价值”,答案其实就在每个商家的选品里在每个平台的决策里。

说到底,印尼电商的狂欢夜,才刚刚开始。但能笑到再说说的,肯定不是那些只会“搞活动”的人,而是那些真正懂印尼、懂用户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