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国际2020年全面招商,海外品牌入华加速
疫情下的进口消费变局:线上化成救命稻草
2020年那会儿, 疫情闹得人心惶惶,出境游直接“熔断”了商场冷冷清清,谁也没想到,进口消费反倒在线上炸了锅。以前大家买洋货,要么代购飞来飞去,要么专柜排队抢购,突然之间,手机成了唯一的窗口。天猫国际瞅准了这个机会,在12月5日甩出“全面招商”的王牌,动作快得让人措手不及。雨果网的数据显示, 这五年天猫国际已经把78个国家地区的22000多个品牌拉进中国市场,8成都是头一回来中国捞金的小白玩家。疫情像台加速器,把海外品牌入华的速度硬生生往前推了好几年。
招商政策:从“邀约制”到“自助餐”的转身
早些年, 海外品牌想进天猫国际,跟求见皇上似的,得递牌子、等召见,全靠平台邀约。2020年这波操作彻底颠覆了老规矩——人家直接敞开大门,品牌自己上网就能申请。6月上线英文招商网站, 8月又搞出中文版openshop.tmall.hk,流程简化到四个步骤:交资料、等审核、激活账号、开店营业。过去入驻得磨叽几个月,现在快的7天就能开张,比点外卖还快。欧洲招商负责人在CBE美博会上吹牛:“中小品牌‘零经验也能开店’, 我们搞托管式服务,你出产品,我们搞定运营。”这话听着挺诱人,但细想又有点玄乎——运营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

7天开店:效率革命背后的隐患
效率是提上去了但质量呢?有个做母婴用品的法国品牌负责人跟我吐槽:“我们申请时填了‘有机配方’, 后来啊审核过了才发现,国内对‘有机’的定义跟欧洲差十万八千里产品上架就被打了下来整改又花了一个月。”这种“快而不精”的隐患,在快速招商里埋了不少雷。更别提有些品牌连中文客服都配不齐, 全靠翻译软件硬撑,消费者问个成分表,回复得跟摩斯密码似的,投诉分分钟刷爆后台。当然 也有吃螃蟹的尝到甜头——日本手账品牌Hobonichi9月入驻,11月双11开场30分钟就卖了100万,400多一本的小本子被抢到断货,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品牌样本:成功与失速的两面
招商开放后 品牌们像赶集似的涌进来但结局却冰火两重天。有的品牌一炮而红,成了网红爆款;有的却栽了个大跟头,悄无声息退了场。这种两极分化,恰恰暴露了海外品牌入华的残酷真相——光有平台资源不够,还得真有两把刷子。
美容仪与手账:爆款的逻辑
美容仪品类成了2020年最大的黑马。4月刚入驻的DrArrivo, 借着双11的风口,首小时成交就干到1000万,万元级的宙斯24K美容仪,30秒甩出去6000台,比卖白菜还快。韩国ulike的生发头盔也不遑多让,首小时卖了300万。这些品牌为啥能成?摸透了国内消费者“为效果一掷千金”的心理,再配上李佳琦这类头部主播的带货,想不火都难。还有日本Hobonichi手账, 抓住年轻人“手写治愈”的痛点,把400多的本子卖出了奢侈品的架势,双1130分钟破百万,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精准的品类卡位。
中小品牌的“水土不服”
反观那些中小品牌,就没这么幸运了。有个做德国有机奶粉的商家, 入驻时信誓旦旦要“抢占母婴市场”,后来啊发现跨境物流成本比奶粉本身还贵,售价定高了没人买,定低了亏本赚吆喝。更惨的是 国内消费者对奶粉的配方、溯源要求严得离谱,他们的产品主要原因是缺少中文标签,被平台下架三次再说说只能灰溜溜关店。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要么不懂国内电商的玩法, 要么供应链跟不上爆单节奏,要么干脆把中国当成“倾销市场”,用淘汰的老款产品糊弄人,后来啊自然被市场反噬。
生态协同:600家服务商能做什么
天猫国际当然知道单靠平台玩不转, 于是拉上了600家“帮手”,包括代运营公司、供应链服务商、跨境物流企业,试图织一张大网把品牌们兜住。亿邦动力网的消息显示, 这些服务商能提供从选品、营销到物流的一站式服务,按道理讲能解决中小品牌的“新手期”难题。但实际操作中,问题又来了——代运营公司是不是真能“代运营”?还是只收钱不办事?
代运营不是“万能钥匙”
有位做澳洲保健品的朋友吐槽:“找了家代运营, 承诺‘包教会运营’,后来啊交了钱就没人管了店铺装修、详情页优化全靠我们自己摸索,三个月下来只卖了20单。”更常见的是“挑肥拣瘦”——代运营公司优先接大品牌, 中小品牌要么被排期排到猴年马月,要么被分配给经验不足的“新手团队”。当然也有靠谱的, 比如某家代运营帮东南亚小众美妆品牌做种草、抖音直播,硬是把月销做到了50万,但这种案例凤毛麟角,更多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全球招商:语言与地域的破壁
想让海外品牌愿意来得先让他们“进得来”。天猫国际升级了招商网站,搞出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六大语言版本,覆盖五大洲20多个国家。这对非英语国家的品牌简直是及时雨——法国小众香氛品牌、 德国厨房用品品牌,再也不用担心语言障碍被挡在门外。法语版网站上线后 法国化妆品品牌入驻量直接涨了40%,有个叫“L’OCCITANE”的小众香氛品牌,靠着法语网站申请,3天就完成入驻,首月销售额干到20万。
非英语品牌的入华机遇
但语言通了操作就顺了吗?意大利设计师品牌Fendi的海外负责人曾抱怨:“网站能翻译, 但中国电商的规则、玩法、,翻译软件根本搞不懂。‘坑位费’‘直通车’‘GMV’,这些词我们琢磨了三个月才勉强明白。”更麻烦的是文化差异——欧洲品牌喜欢强调“百年工艺”, 但中国消费者更吃“成分党”“功效派”那一套,不调整营销话术,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动。所以多语言招商更像“敲门砖”,真正的挑战在门后头。
数据迷思:高增长下的冷思考
天猫国际放出数据:2019年有2525个新品牌开店, 同比增速超300%,其中86个新品牌双11成交过百万,9个过千万。这数字光鲜亮丽,但细想却漏洞百出。300%增速里有多少是“为了开店而开店”的僵尸店?有些品牌上架几个产品就没再更新, 店铺成了“数字展品”;86个过百万的品牌,在新品牌总数里占比才3.4%,剩下的96.6%呢?难道都成了“炮灰”?
300%增速的含金量
增速高不代表质量高。2020年双11期间,某第三方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新品牌平均复购率不足15%,远低于老品牌的35%。这意味着大部分新品牌靠“首单尝鲜”撑场面却留不住回头客。更扎心的是 9个过千万的品牌里有7个都是靠李佳琦、薇娅这类头部主播带起来的,普通中小品牌想复制这种成功,比中彩票还难。所谓的“高增长”,不过是少数头部品牌的狂欢,多数品牌还在温饱线挣扎。
过千万成交的“幸存者偏差”
公众看到的永远是“幸存者”——DrArrivo、 Hobonichi这些成功案例被反复宣传,但没人提那个双11卖了5000单就因库存不足歇业的美国保健品品牌,也没人提那个因物流延迟导致差评率40%被迫关店的日本零食品牌。这种“幸存者偏差”让很多海外品牌产生错觉:别人能成,我也能成。后来啊一头扎进来才发现,水里的暗礁比想象中多得多。
未来挑战:快车道上的“减速带”
全面招商像踩下了油门,但快车道上不是没有减速带。海外品牌入华,短期看政策,长期看供应链、本土化和竞争。2020年海运费暴涨3倍, 很多品牌发现,跨境物流成本比产品利润还高,只能硬着头皮涨售价,后来啊消费者不买单,两头受气。还有本土化难题——海外品牌习惯“全球统一”, 但中国市场需要“一国一策”,比如欧洲护肤品强调“天然温和”,但中国消费者更爱“猛药见效”,不调整产品配方,再大牌也卖不动。
竞争加剧:平台们的“抢人大战”
天猫国际不是唯一的选择。考拉、京东国际也在拼命招商,甚至给出“0佣金”“流量扶持”的优惠。海外品牌选择多了平台就得拿出真本事——是比招商速度,还是比运营支持?是拼价格战,还是拼服务深度?这场“抢人大战”里中小品牌反而成了香饽饽,但平台能不能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还是个未知数。
长期主义:入华不是“一锤子买卖”
2020年的招商狂潮, 像一阵风,吹来了很多品牌,但风停了之后谁能留下来?靠“托管服务”速成的运营能力,能撑过三年吗?靠“双11”爆单的销量,能转化为日常复购吗?海外品牌入华,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深耕细作的长期主义。天猫国际的全面招商,或许只是个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