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益普索中国品牌出海高峰论坛
一场关于品牌出海的“真话大会”
2019年12月5日 深圳的冬天不算冷,但“远大前程”益普索中国品牌出海高峰论坛现场的讨论却带着点火药味。有人上来就泼冷水:“别再说什么‘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了现在出海,光靠低价找死。”台下有人点头, 有人皱眉,更多人掏出手机记下这句话——来自益普索中国研究总监陈磊的开场白,像一记闷棍,敲醒了还在用老思维做跨境的老板们。
出海的坑, 早有人栽过
胡溪在圆桌会议上扯了扯领带,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整合营销专家,见过的出海企业比在座多数人跑过的国家都多。他说:“40年前外资品牌进中国,不也是‘出海’吗?人家怎么做的?可口可乐当年在中国卖,敢把配方改得更甜吗?敢不教中国人用吸管吗?”他顿了顿,看着台下“现在我们出去,凭什么觉得国内一套打法能打遍天下?”

陈磊接话时手里转着笔,突然问了个问题:“你们觉得俄罗斯消费者最在意什么?”有人喊“价格”, 有人喊“质量”,他摇头:“2019年益普索的报告写得很清楚,经济下行期,俄罗斯人买清洁用品,连瓶盖是不是能反复用都要研究——他们要的不是便宜,是‘占便宜’的感觉。”台下有人笑,但笑完心里发紧:谁真的去调研过俄罗斯人的瓶盖?
别再用“国家”滤镜看市场
郭棕蕙, 国际跨境电商协会的秘书长,说话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欧洲?欧洲是什么?南法人喝红酒配蜗牛, 北法人配薯条,意大利南部人觉得北部人都是‘抠门鬼’,这种民族性差异,你用一个‘欧洲市场’就能概括?”她举了个例子, “某服装品牌想在法国打开局面照搬德国的极简风,后来啊在巴黎卖不动,主要原因是巴黎人要的是‘设计感’不是‘实用性’。”
陈磊补充了个更狠的案例:“十年前某家电企业进印度, 以为靠国内供应链低价就能赢,后来啊发现印度停电是家常便饭。竞争对手直接收购了当地稳压器厂, 买电器送稳压器——这不是什么高深策略,是蹲在印度市场里看出来的‘痛点’。”台下有人记笔记,有人叹气:多少企业出海,连当地电压都没搞清楚就敢发货?
全域营销:别把“全渠道”当口号
胡溪提到“全域营销”时 台下有人翻白眼——这个词被跨境电商行业用烂了几乎每家服务商PPT里都有。但他甩出个数据:“2019年阿里国际站的数据显示, 用数字化工具做全链路追踪的商家,复购率比盲打的商家高37%。”他指着屏幕, “‘全域’不是让你在亚马逊、eBay、Facebook上都开店,是知道哪个平台的用户搜‘小风扇’时会加‘静音’,哪个平台的用户会加‘USB充电’。”
吴小冉上台时手里拿着厚厚的《2019中国品牌海外市场信任度研究报告》。益普索中国企业与领袖声誉服务线负责人, 她说:“17个国家,近70%海外消费者说‘中国品牌重要’,但只有23%能说出具体品牌名——问题出在哪?出在‘只出海没进心’。”她举了个反例, “某手机品牌在东南亚,广告里不用中国模特,用当地学生下课的场景,销量三个月涨了50%。”
选品:不是选“爆款”, 是选“长坡厚雪”
胡溪的“选品论”在论坛上被反复提起,但他强调的不是“选什么”,而是“怎么选”。“别再盯着平台‘Best Seller’榜了那是红海中的红海。”他说 “2019年亚马逊美国站有个数据:搜索‘可降解餐具’的用户,有68%会点进‘价格排序’,但搜索‘宠物智能喂食器’的用户,有72%会点进‘评论排序’——这说明什么?说明前者拼价格,后者拼信任。”
黄永强, 亿恩网资深编辑,插了句:“广州有个做收纳盒的小商家,不跟大厂拼塑料质量,专攻‘可折叠’设计,在德国站卖29.9欧,比国内同类贵3倍,月销2000单——他选的不是产品,是‘德国小户型公寓’的痛点。”台下有人小声讨论:自己选品时有没有研究过目标市场的“居住痛点”?
跨境电商平台:不是“救命稻草”, 是“跳板”
郭棕蕙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小企业没钱建团队,没资源做本地化,靠跨境电商平台出海,真的能成吗?”她的回答很直接:“能,但别想着躺赢。”她举了个例子, “2018年有个做LED灯的商家,入驻阿里国际站后不懂用‘RFQ报价’,也不管时差,客户半夜发消息不回,后来啊半年没订单。后来学了平台培训,把产品详情页翻译成‘带的西班牙语’,墨西哥客户直接下单10万美金。”
胡溪补充了平台的数据优势:“阿里国际站的‘热搜词分析’工具, 2019年显示‘户外便携电源’在欧美搜索量涨了200%,但‘大容量’这个词点击率低,‘轻量化’点击率高——这就是平台能给你的‘情报’。”台下有人举手:“那平台会不会压价?”陈磊抢答:“会, 但压价的是不懂‘差异化’的商家——同样做充电宝,你加个‘太阳能充电’,平台能帮你溢价30%。”
本地化:不是翻译,是“文化基因嫁接”
“把中文Slogan翻译成英文就完事了?天真。”郭棕蕙翻了个白眼, “某运动品牌把‘ Impossible is Nothing’直译成‘没有什么不可能’,后来啊在法国市场被吐槽‘像鸡汤’,后来改成‘Nothing Stops Us’,销量立马涨了。”她强调,“本地化是换位思考——穆斯林国家的斋月,你的广告能不能不打美食?欧洲的圣诞节,你的包装能不能不用红色?”
陈磊见过更离谱的案例:“某家电品牌进中东, 产品说明书里印了‘插头两孔’,后来啊当地用三孔,退货率60%——这不是本地化问题,是‘有没有派人去当地超市买过插头’的问题。”台下有人笑,但笑完沉默:自己的产品说明书,有没有给当地工程师看过?
供应链整合:从“中国制造”到“当地智造”
陈磊提到的印度家电企业案例,被反复追问细节。“那家企业不是简单收购稳压器厂, 而是把国内的生产线拆了核心部件从中国运,组装在印度做,成本比直接出口低18%。”他说 “2019年印度政府对进口家电加税25%,但本地组装的只收10%——这就是供应链整合的‘政策红利’。”
胡溪补充了“短链化”趋势:“现在跨境电商讲究‘海外仓’, 但真正聪明的商家在做‘本地仓’——比如家具商家,在波兰建个小型组装厂,客户下单后从波兰发货,物流成本比从中国直邮低40%,到货时间从30天缩到3天。”台下有人算账:如果自己卖家具,要不要考虑在东欧建个仓?
消费者洞察:别信“调研报告”, 要信“用户吐槽”
吴小冉的报告里有个反常识的数据:“17个国家中,‘中国品牌质量好’的认知排名第三,但‘中国品牌设计感差’的认知排名第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只做了‘质量’,没做‘设计’。”她建议, “别光看益普索的报告,去亚马逊差评区看,去Facebook评论区翻,用户骂‘丑’,就是你的设计没跟上;骂‘用一周就坏’,就是你的品控有问题。”
黄永强举了个例子:“2020年疫情期间, 有个做口罩的商家,发现德国客户在评论区问‘能不能配个耳绳调节器’,马上加了这个功能,单价从1欧涨到1.5欧,还供不应求——这就是‘洞察’不是‘调研’。”台下有人记:差评区才是金矿?
出海的“远大前程”, 藏在细节里
论坛快结束时刘立丰,益普索中国董事长兼CEO,说了句题外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赢信任者赢市场。”台下有人鼓掌,但他摆摆手,“别光鼓掌,想想你的产品,有没有让当地消费者觉得‘这品牌懂我’?”
郭棕蕙临走前扔了句话:“2020年, 跨境电商会死掉一批只想着‘赚快钱’的商家,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蹲在市场里研究当地消费者怎么上厕所、怎么睡觉、怎么喝咖啡的商家。”说完她转身走了留下台下的人面面相觑——自己的产品,真的研究过当地消费者的“日常”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