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否已成为移动购物的主要方式呢
移动购物的“社交迷局”:它真的是主角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着短视频看到主播喊“321上链接”, 手滑就下单了收到货却发现“好像也没那么好用”?或者在收藏了无数“好物清单”,但真正打开购物APP时还是习惯性地搜索“自己想买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觉得,手机购物已经和社交媒体绑定了甚至觉得“不刷社交平台就买不到东西”。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代际差异:年轻人的“社交依赖”和中老年人的“APP忠诚”
Episerver 2023年对4000名欧美消费者的调研里有个扎眼的数据:58%的千禧一代和49%的Z世代用户明确表示, 手机是他们购物时的首选设备,而且他们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偶遇”商品。但你把镜头转向婴儿潮一代,这个数字直接掉到18%。也就是说 对年轻人社交媒体可能是移动购物的“主战场”,但对中老年人手机购物可能还停留在“打开淘宝刷首页”的阶段。

我老家有个阿姨, 60多岁了每天用手机买菜、买水果,但她只用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觉得“APP里直接买,送货快,还便宜”。你让她在抖音上买保健品,她反而会说“那些主播说的好听,谁知道靠不靠谱”。这背后其实是代际的“数字习惯差异”:千禧一代和Z世代是“社交原住民”, 他们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上“逛”,刷到喜欢的东西就顺手买;而中老年人更信任“熟悉的平台”,觉得“货比三家”更靠谱,对社交媒体上的广告反而有点警惕。
从“种草”到“拔草”:社交媒体的“冲动消费陷阱”
社交媒体的强项是什么?是“种草”。Meta 2024年亚太节日购物趋势报告提到,74%的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朋友推荐”或“网红背书”对产品产生兴趣。Episerver的数据也显示,20%的消费者承认曾被社交媒体上的带货帖子“种草”并到头来购买。但问题来了“种草”之后呢?
我身边有个95后的同事, 收藏夹里有2000多个“好物链接”,但真正下单的不到5%。她说:“刷的时候觉得‘这个必须买’,冷静下来想想‘好像也没那么需要’,或者转头就忘了。” 这就是社交媒体购物的尴尬——它擅长激发冲动消费,但转化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Episerver的数据显示,移动设备的转化率只有2%,远低于台式电脑的3%。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手机屏幕小,操作麻烦,支付时更容易“放弃”。你刷到一个带货视频,前10秒还在看,后面20秒可能已经划走了——注意力太稀缺了。
更别说现在大家对社交媒体广告的“免疫力”越来越强。2023年有调研显示,62%的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更感兴趣,但2020年这个数字只有26%。也就是说大家开始“挑剔”了不是随便刷个广告就会买。你看到一个网红说“这个面膜用一次就换皮”,你可能心里想:“是不是广告费给多了?”
真实案例:社交媒体是“加速器”, 不是“发动机”
拿跨境电商有个做独立站的家居品牌,叫“暖居”,主打香薰蜡烛和氛围灯。2023年黑五期间,他们没在亚马逊大促,反而在Instagram找了10个中腰部家居博主做直播带货。后来啊呢?直播当天的流量比平时翻了10倍,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6%,远低于他们官网平时的2.8%。后来复盘发现, 博主粉丝虽然多,但大多是“围观型”,真正愿意花30美元买香薰蜡烛的并不多——毕竟家居用品是“低频高客单”,用户需要更多信任。
反倒是另一个案例,国内做宠物零食的“毛孩子”,他们玩得更“实在”。2024年春节前, 他们在找了100个宠物博主,送新品猫粮让她们晒“主子吃粮”的视频,一边在抖音直播间做“博主同款秒杀”。后来啊呢?笔记带来了5万精准流量,抖音直播转化率达到4.5%,比平时提升了50%。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们把“社交种草”和“信任背书”结合起来了 用户看到“和我家猫品种一样的博主推荐”,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进而下单。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社交媒体不是“万能药”,它更像“加速器”。如果你的产品本身有吸引力, 社交媒体能帮你把影响力放大;但如果产品不行,或者玩法太生硬,社交媒体只会让你“翻车更快”。
移动购物的“多入口”时代:社交媒体只是其中一环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移动购物, 就想到“抖音带货”“种草”,但移动购物的入口其实多得很。比如品牌自己的APP、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APP,甚至现在还有基于AR的“虚拟试穿”购物。
举个例子, 耐克的APP里有个“Nike Fit”功能,你站在镜头前就能看到自己穿某款鞋的尺码是否合适,还能直接下单。这个功能2022年上线后18-25岁用户的转化率提升了38%。这说明,移动购物的关键是“体验”,而不是“平台”。社交媒体能提供“社交体验”, 但品牌自己的APP能提供“专属体验”,电商平台能提供“比价体验”,各有各的优势。
而且,不同产品的购物路径也不一样。买生鲜食品的人, 可能更习惯在美团、饿了么上直接下单;买数码产品的人,可能更愿意在京东上看测评再买;买美妆护肤的人,可能更容易被社交媒体的“种草”吸引。所以 说“社交媒体是移动购物的主要方式”太片面了更准确的说法是“社交媒体是某些品类、某些人群移动购物的重要入口”。
未来的趋势:社交媒体购物要“破圈”,还得靠“真实感”
那社交媒体到底能不能成为移动购物的主要方式?我觉得能,但前提是它得“进化”。现用户已经审美疲劳了。未来的社交媒体购物,得往“更真实”“更场景化”“更个性化”的方向走。
比如 Meta正在测试的“社交店铺2.0”,允许商家在Facebook上开“虚拟店铺”,用户可以和朋友一起“逛店”,实时聊天讨论产品。这种“社交+购物”的模式,可能比单纯的“带货视频”更有吸引力。还有国内的“直播+私域”, 主播在抖音直播,用户加微信进群,后续还能享受专属优惠,这样既解决了“即时转化”的问题,又留住了“长期用户”。
另一个关键是“信任”。现在的社交媒体购物,最大的问题是“信任缺失”。用户不知道网红推荐的到底是真的好用,还是广告费给的太多。未来如果能引入“第三方验真”, 比如平台审核网红的推荐理由,或者用户真实评价优先展示,可能会提升转化率。比如现在推的“薯条笔记”, 就是给优质内容加流量,让真正有价值的“种草”被更多人看到,而不是靠刷量。
给商家的建议: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对跨境电商和品牌现在谈“社交媒体是移动购物主要方式”还为时过早。更理性的做法是“多渠道布局”:社交媒体用来“种草”,品牌APP用来“沉淀”,电商平台用来“收割”。比如 你可以用、抖音做品牌曝光,吸引年轻用户;然后用微信小程序做会员体系,提高复购;再说说在亚马逊、速卖通上做销量,覆盖更广的人群。
一边,要“玩转场景化”。不要只发产品图片,要发用户使用产品的场景。比如卖咖啡机, 不要只拍咖啡机的特写,要拍“早晨用咖啡机做手冲,搭配早餐”的场景;卖运动鞋,不要只拍鞋子的细节,要拍“穿着鞋去跑步,流汗的样子”。用户看到“自己可能用到的场景”,更容易产生购买欲。
再说说别忘了“数据驱动”。用工具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比如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内容,在哪个环节流失,然后优化内容策略。比如发现用户在“支付环节”流失多, 那就简化支付流程;发现用户喜欢“测评类”视频,那就多拍产品对比、使用感受的内容。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社交媒体是否已成为移动购物的主要方式?答案是:对一部分人群、 一部分品类是的;但对整个移动购物市场它只是“重要玩家”之一,而不是“唯一主角”。未来的移动购物,一定是“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品牌私域”的融合,谁能把这几者结合好,谁就能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