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越南电商市场洗牌,小玩家纷纷离场

烧钱游戏:越南电商的“生死时速”

越南电商市场像一场没硝烟的战争,子弹就是钱。巨头们拿着数十亿美元扫射,小玩家却连第一轮齐射都没撑过去。2019年3月, 那个在越南摸爬滚打7年的Zolora,人称“Robin Online”,突然宣布停止所有销售活动。用户打开APP只剩一封冰冷的邮件:“感谢陪伴,江湖再见。”同一时间, Beyeu.com、Lingo.vn、Deca.vn这些名字,也悄无声息地从越南人的手机里消失了。

烧钱从促销开始。Shopee把“日常销售+秒杀”玩成肌肉记忆, 每天凌晨0点的“0元秒杀”像一场全民狂欢,用户蹲点比抢春运票还积极。但狂欢背后是赤裸裸的亏损:2018年, Shopee、Tiki、Lazada、Sendo四大平台净亏损2.21亿美元,2017年这个数字是1.48亿,2016年也有7390万。钱烧在哪里?烧在补贴上,一件商品进价10万越南盾,平台卖8万,再补贴2万运费,用户赚了平台亏得心慌。

越南电商市场开始洗牌 小玩家纷纷离场
越南电商市场开始洗牌 小玩家纷纷离场

更致命的是越南电商前三年根本见不着利润。全球最大电商亚马逊,直到2019年才扭亏为盈,在此之前,亏损记录能写满一整面墙。可越南的小玩家没亚马逊的命,也没亚马逊的本钱。Zolora倒闭前, 融资总额不过3000万美元,在Shopee单季度烧掉5000万美元的攻势面前,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流量密码:巨头如何用“本土化”卡位

流量是电商的氧气, 谁掌握了流量,谁就能掐住小玩家的脖子。Shopee的流量密码很简单:把“土味”玩到极致。越南人爱看短剧, Shopee就赞助本土网红拍“家庭主妇逆袭记”,剧情里植入“用Shopee买菜省下100万盾,给老公买新皮鞋”。2020年, Shopee越南站月流量冲到4070万,同比暴涨71%,把Lazada甩在了身后——后者2018年还有4250万月流量,2019年就被反超。

Tiki的打法更“硬核”:拼速度。胡志明市用户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收到货,河内地区次日达。Tiki在河内建了3个仓,胡志明建了5个,每个仓都堆满了快消品和3C产品。2019年,Tiki从Northstar集团拿到7500万美元融资,转头就砸在仓储扩张上。后来啊?转化率碾压同行——越南电商整体转化率是东南亚平均的1.3倍, 而Tiki的转化率又比行业平均高15%,用户买一次就上瘾。

还有个隐形玩家:Facebook。越南60%人口在39岁以下这代人刷Facebook比吃饭勤快。小商家没钱做APP,就在Facebook开个主页,发个产品视频,客户直接私聊转账,COD货到付款。2019年,越南46%的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看到Facebook广告”下单,这个数字比TikTok还高。巨头们也发现了这个渠道, Shopee在Facebook搞“粉丝专属优惠券”,一次活动能拉来50万新用户。

数据迷局:被忽略的“银发消费力”

提到越南电商, 所有人都在吹捧Z世代——1995年后出生的年轻人,说他们是消费主力。但数据给了这些人一巴掌:X世代, 也就是1965-1976年出生的人,平均每单消费4美元,比Z世代的2.3美元高出73%。更扎心的是X世代复购率比Z世代高20%,他们买家电、家具、保健品,客单价是Z世界的3倍。

为什么没人关注X世代?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用购物APP。2023年数据显示,越南70%的线上流量来自手机,但X世代只有30%会用APP下单。他们更习惯:去Tiki官网用电脑下单,或者打

另一个被忽视的点是“下沉市场”。河内、胡志明市占越南电商GMV的60%,但广治、岘港这些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是河内的2倍。2023年, 岘港一个卖榴莲的小商家,通过Shopee“乡镇免运”活动,把榴莲卖到了广治,月订单量从500单涨到3000单。巨头们忙着在河内打价格战,却不知道下沉市场的钱,正被小玩家悄悄捡走。

支付困局:COD依赖症与电子钱包的慢热

越南电商有个魔咒:88%的订单用COD货到付款。用户宁愿多等3天也不愿意提前转账。这背后是信任问题——越南人怕“付款了货不到”,或者“货到了是坏的”。2019年,一个卖手机的商家尝试“预付9折”,后来啊订单量暴跌70%。COD成了电商的“慢性病”,平台得先垫运费,等用户签收了钱才能回笼,现金流压得喘不过气。

电子钱包本该是解药,但发展得比蜗牛还慢。越南电子钱包市场年增长率10%, 听起来不错,但90%的份额被五大巨头瓜分:MoMo、ZaloPay、VNPay、ShopeePay、TikiPay。小玩家想分一杯羹?难。2022年, 一个叫“E-wallet Pro”的初创公司想推“电子钱包送积分”,后来啊被MoMo用“打车立减5万盾”干趴下——用户才不管你的积分,能省现金才是王道。

更麻烦的是外资在电子钱包领域受限。越南规定,电子钱包的外资持股不能超过30%。2021年, Lazada想把自己的电子钱包和Lazada Wallet合并,后来啊被商务部叫停,理由是“外资比例超标”。巨头们只能曲线救国:Shopee和越南本土银行VCB合作, 推出Shopee Pay,用户绑定银行卡就能用,本质上还是个“披着电子钱包外衣的支付接口”。

政策转向:“本土优先”下的新战场

2023年,越南政府扔出一颗炸弹:“电商本土优先”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平台必须优先展示越南本土商品,中国商品想上架,得交20%的“本土化税”。平明塑料, 一个在越南50年的老牌子,本来靠口碑吃饭,后来啊政策一出,中国塑料制品比它便宜10%-20%,靠着“本土优先”标签,硬生生抢走30%的市场份额。

政策背后是保护主义。越南工贸部数据显示,2022年越南电商进口额同比增长45%,其中70%来自中国。政府急了——钱都让中国人赚了本土企业怎么活?于是“本土优先”来了还规定跨境电商平台的越南员工占比不能低于60%,服务器必须放在越南境内。Lazada为此在胡志明市新建了一个数据中心, 花了2000万美元,成本直接转嫁到卖家身上——2023年,Lazada的“越南本土商品佣金”从5%涨到8%。

小玩家反而得了便宜。本土政策让中国卖家入驻门槛变高,一些小商家趁机钻空子。2023年, 一个叫“越南手工艺品店”的小卖家,注册了10个本土公司,每个公司上架50件本土商品,靠着“本土优先”流量,月销售额突破10亿越南盾。平台发现后封了8个号,剩下2个号还在继续——打游击,小玩家比巨头在行。

存活法则:小玩家的“错位生存”指南

巨头打架,小玩家怎么活?答案是:别在战场上硬碰硬。2022年, 胡志明市有个卖“越南腰果”的小商家,不跟Shopee、Lazada抢流量,专做“企业定制”。给咖啡店做定制腰果礼盒,给旅行社做“越南特产包”,客单价500万越南盾起,复购率80%。2023年,这家店的销售额比2021年翻了3倍,没花一分钱打广告。

另一个绝招是“供应链短平快”。越南中部盛产芒果,但冷链物流差,大平台不敢碰。一个叫“芒果直通车”的小团队, 和果农签“现摘现发”协议,用保温箱+冰袋发货,48小时内送到河内、胡志明。用户下单后果农才去摘芒果,损耗率控制在5%以下比大平台的15%低得多。2023年618期间,这个团队卖了20吨芒果,利润比Shopee上卖手机的商家还高。

再说说别迷信“全品类”。越南消费者对“垂直细分”的信任度更高。2023年, 一个专注“孕妇服装”的小店,在Facebook上做“孕妇穿搭分享”,粉丝从0做到20万,转化率比综合平台高25%。店主说:“我不和Shopee比价格,我只比专业——孕妇要的是舒适,不是便宜。”

越南电商洗牌远没结束。巨头还在烧钱,政策还在变,小玩家的机会藏在巨头看不见的角落。活下去,别当炮灰,或许才是这场战争最真实的法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