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在东南亚电商领域占据首位

印尼的互联网用户里 56%还没试过网购,但Shopee的订单95%来自手机

印尼互联网供应商协会的数据挺扎眼——全国56%的网民压根没体验过电商购物,这53%的人甚至没打开过任何购物平台。按理说这该是一片蓝海,但Shopee却在这里把95%的订单都做成了移动端生意。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还有大把人没接触电商,平台的流量却早挤得跟雅加达早高峰地铁似的。这背后藏着东南亚电商的底层逻辑:移动互联网在这里不是“可选”,而是“必选”。

印尼的岛屿太分散,实体商场覆盖不了那么多地方,手机成了普通人接触商品最直接的窗口。Shopee从第一天就盯着手机做文章, 界面简单到像街边小摊,加载速度快到能蹭着4G尾巴完成下单,这种“笨办法”反而戳中了当地用户的痛点——他们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是“能买到、买得快、买得起”。

Shopee夺得东南亚电商头位 但竞争依然激烈
Shopee夺得东南亚电商头位 但竞争依然激烈

手机成了东南亚电商的“命门”

东南亚的互联网普及跟坐火箭似的。越南的农村地区, 以前赶集要翻山越岭,现谁抓住了手机,谁就抓住了用户的“碎片时间”。Shopee的团队很早就明白,东南亚用户不是“没时间购物”,而是“没大段时间购物”。

他们把购物流程砍到极致:打开APP不用注册就能浏览, 加个商品不用填一堆信息,支付时用最流行的电子钱包扫码就行。2019年第三季度, iPrice的数据显示Shopee的移动访问量突然甩开Lazada一大截,秘诀就在这里——其他平台还在琢磨怎么让用户在电脑上多待会儿,Shopee已经把整个商场搬进了用户的口袋。

Lazada曾是东南亚王者,Shopee凭什么后来者居上?

2016年之前,说到东南亚电商,大家只会想到Lazada。阿里巴巴重金砸进去,请来梅西代言,把物流铺得跟毛细血管似的,看起来稳得一批。后来啊Shopee像个愣头青,突然杀进来用一套“低价+本地化”的组合拳把Lazada打得找不着北。2019年《电子商务地图》报告出来 Lazada的人估计看吐了——Shopee的月活用户和下载量都压了它一头,访问量更是冲到20亿次比Lazada多了整整2亿。

凭什么?Shopee没学阿里搞“高大上”, 反而在越南请来了本土网红直播卖榴莲,在泰国搞“9.9泰铢秒杀”,在马来西亚推出“伊斯兰斋月专属折扣”。这些土得掉渣的玩法,反倒让用户觉得“这平台懂我”。Lazada还在照搬中国经验,Shopee已经扎进东南亚的泥土里跟着当地人的节奏蹦迪了。

越南双十二的“超级秀”:直播带货怎么玩转东南亚

2019年12月12日 越南河内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台上站着当红女歌手,台下是举着手机尖叫的年轻人。这不是演唱会,是Shopee的“双十二超级秀”。他们把直播搬进线下邀请球星C罗录视频站台,现场下单还能抽奖。这场秀玩得有多野?越南的媒体报道说那晚Shopee的APP直接崩了三次服务器重启三次订单量还是冲破了平时三倍。

Shopee Live功能就是这时候火起来的——用户不用等直播开始, 刷着短视频就能点进直播间,主播用本地话讲着“这个价格今天只有我的粉丝能拿到”,弹幕里全是“快帮我留一个”。这种“线上+线下”的混搭,让东南亚的年轻人觉得“购物不是买东西,是凑热闹”。Tokopedia的人后来偷偷学,但怎么也复刻不了Shopee的烟火气——他们缺的是那种“跟用户挤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近感。

访问量超20亿次 但Shopee至今还没赚到钱

数字亮眼归亮眼,Sea集团的财报看得人直皱眉。2019年全年净亏损超过14亿美元,光电商业务就占了八成。你说Shopee在东南亚呼风唤雨,可它兜里的钱还没越南一个中型制造厂多。这事儿挺矛盾的——用户量、访问量全是第一,为啥就是赚不到钱?问题出在“烧钱换市场”的逻辑上。Shopee的补贴狠到什么程度?菲律宾用户首单免运费,印尼满29元就送10元优惠券,马来西亚甚至有“下单返现50%”的活动。

这些补贴换来的是订单量,但利润薄得像纸。Lazada的母公司阿里巴巴好歹有国际业务撑着, Shopee却只能靠腾讯输血,2020年腾讯又给它投了10亿美元,这笔钱烧下去,到底是能换来盈利,还是填进无底洞,谁也说不好。

烧钱换市场,这笔账怎么算

东南亚的电商平台,谁没烧过钱?Lazada烧了阿里7年, Tokopedia拿软银的钱砸了物流,Shopee更狠,连C罗代言费都敢掏。但烧钱也得看烧得值不值。Shopee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把钱烧在了“用户习惯”上。印尼的用户本来不爱用电子支付, Shopee就推出“先用后付”,跟当地银行搞免息分期;越南的用户觉得网购不靠谱,Shopee就搞“7天无理由退换”,还自建仓库把配送时间从5天压缩到2天。

这些投入短期看是亏,长期看却让用户离不开它。2019年第四季度, 东南亚电商的复购率统计出来了Shopee的用户复购率比Lazada高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烧钱烧出了“护城河”,但前提是得烧到点子上,别像某些平台,补贴一停,用户立马跑路。

Tokopedia、 Bukalapak紧追不舍,东南亚电商的“三国杀”开始了

2021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出来Shopee在越南访问量8900万次稳居第一,但印尼的剧本不一样。Tokopedia和Bukalapak这两个本土平台, 像两块甩不掉的牛皮糖,死死咬着Shopee的后脚跟。Tokopedia背靠软银, 在中小企业商家里根基深,Bukalapak靠“社区团购”起家,在爪哇岛的小村庄里比Shopee还受欢迎。

iPrice的排名里 这两个平台常年霸占第三、第四,访问量加起来能顶Shopee的七成。Shopee的人肯定急眼了——它在印尼的订单量是第一,但用户忠诚度比不过本土玩家。有次内部开会, 有人说“咱们得学Tokopedia搞‘商家赋能’”,另一个反驳“咱们的优势是快,别丢了根本”。这场“三国杀”打得越来越有意思, 用户反而成了赢家,今天Shopee降价,明天Tokopedia就送券,后天Bukalapak搞免运,比菜市场还热闹。

新兴市场的“蛋糕”不好分

东南亚的电商市场, 就像一块刚出炉的大蛋糕,Shopee咬了最大一口,但口水流得到处都是。越南的用户喜欢低价,泰国的人在意品牌,马来西亚讲究配送时效,印尼的岛屿又多又散,物流成本高得吓人。Shopee想把模式复制到每个国家,却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脾气”。2022年它想在菲律宾搞“会员制”,后来啊用户不买账——菲律宾人本来就爱比价,谁愿意为会员付钱?

后来改成“免费会员+付费特权”,才勉强过了及格线。这种“水土不服”让Shopee的扩张慢了下来 Lazada趁机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力,Tokopedia则深耕印尼的中小企业市场。市场越大, 越难“一刀切”,Shopee现在最头疼的不是怎么增长,是怎么让每个国家的团队都“听总部的话”,又别把本地用户得罪了。

从“生猛”到“困局”:拼多多入场, Shopee的转型压力

2023年,拼多多带着“砍一刀”杀进东南亚,Shopee的团队估计坐不住了。拼多多的玩法简单粗暴——拉新砍价,低价拼团,简直是当年Shopee的“翻版”。但拼多多有个优势,它在中国把供应链摸得透透的,能拿到比东南亚本地更便宜的商品。Shopee以前靠“低价”打天下现在拼多多来了价格战打得比越南摩托车还猛。

有媒体报道说 2023年第二季度,Shopee在马来西亚的平均客单价降了15%,订单量却只涨了8%——这说明用户更爱便宜货,但利润被压得更薄了。Shopee现在想转型, 搞“品牌出海”,想吸引商家卖高客单价商品,但东南亚的用户买惯了9.9包邮的T恤,突然让他们买50美元的连衣裙,谁愿意?拼多多的入场, 让这场“东南亚争霸赛”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抢食”,Shopee的“生猛”还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价格不再是唯一筹码, 但Shopee还没找到新的“杀手锏”

东南亚的电商竞争,早就不是“谁便宜谁赢”了。Lazada在推“跨境直播”, Tokopedia在做“供应链金融”,连Bukalapak都开始卖电动车了。Shopee呢?还在搞“限时秒杀”“满减活动”,这些招数用了五六年,用户都看腻了。2021年它试过“Shopee Mall”, 想吸引国际品牌入驻,后来啊大牌嫌平台调性太低,小商家又玩不转高端运营,再说说搞得“四不像”。

现在Shopee终于意识到,光靠烧钱和低价不行了得在“体验”上下功夫。比如在新加坡试点“1小时达”,在泰国推出“AR试妆”,在印尼搞“社区团购”。但这些新业务要么成本太高,要么用户不买账,短期内很难扛得住拼多多和Lazada的夹击。Shopee现在就像个练家子, 以前靠一招“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现在对手学会了这招,它得赶紧练新功夫,可新功夫还没练成,身上的旧伤又疼起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