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青年消费者购物选择,KOL悄然主导了吗
迪拜商场的霓虹灯下KOL的种草笔记真的管用吗?
走在迪拜的mall里 总能看见举着手机拍vlog的年轻人,他们对着橱窗里的奢侈品直播,或者在甜品店前打卡发Instagram story——这些画面背后是阿联酋青年消费者与社交媒体的深度绑定。当KOL的推荐刷满屏幕, 当“必买清单”在TikTok上病毒式传播,一个声音在问:这些年轻人买的东西,到底是自己的选择,还是KOL替他们选的?
46.59%的购买意愿,KOL的“影响力账单”有多虚?
迪拜加拿大大学去年那项调查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46.59%的大学生受访者承认,KOL的推荐会让他们“更想买”。这个数字看起来挺唬人,但比起美国同龄人70%的“KOL信赖度”,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更扎心的是 同一份调查里89.95%的受访者才18到24岁,正是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他们的“被影响”程度却没到“主导”的地步。

为什么?主要原因是阿联酋的年轻人,早就被KOL的套路喂饱了。2021年迪拜某美妆品牌请了位百万粉丝的博主推口红, 直播时“秒光”的盛况还没过去,就有消费者在Reddit发帖:“颜色和试色差了三个色号,博主怕是拿了定制版?”这种“滤镜与现实”的落差, 让年轻人对KOL的推荐多了层心眼——他们会翻评论区,看有没有人说“踩雷”,甚至会截图博主的试色图去P图软件里调色,对比自己肤色到底适不适合。
从“跟着买”到“反向种草”,消费者的反叛才刚开始
A. Hutchinson在2019年做的调查早就戳破了个真相:51%的受访者觉得“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比KOL更真实”。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2023年迪拜某快时尚品牌就栽过跟头——他们找了位本地大V推联名卫衣,后来啊卫衣洗三次就起球的视频,在TikTok上被消费者们二创成了“质量测试”系列,播放量比品牌官方广告还高3倍。再说说品牌不得不下架产品,发声明说“已改进工艺”,但消费者的信任早就碎了。
更绝的是现在阿联酋的年轻人流行“反向种草”。他们会把KOL推荐的“神单”拆解成价格表, 算出“每毫升多少钱”“每克多少钱”,贴在Instagram的story里配文“这价格,不如去隔壁折扣店囤”。2022年迪拜某护肤品牌请博主推精华, 后来啊一位大学生粉丝把成分表拉出来对比了同价位竞品,发现自家品牌少了两个核心成分,这条帖子转发量破了5万,直接导致精华销量腰斩。
Instagram的“霸权”与YouTube的“真实感”, 平台背后藏着消费逻辑
迪拜加拿大大学的调查里有个细节:86.36%的年轻人用Instagram,77.01%会和KOL在Instagram互动,远超其他平台。但这不代表Instagram就是“万能种草机”。2023年阿布扎比一位生活博主Namrata & Nancy在Instagram上推了款网红餐厅, 粉丝冲过去发现排队两小时人均300迪拉姆,菜量却只有“ins风”的三分之一。评论区直接炸了:“拍照好看,但钱包疼。”
反倒是YouTube,成了年轻人“避坑”的主战场。60.23%的年轻人用YouTube,但这里的内容更“硬核”。2021年迪拜一位科技博主拆解最新款手机, 镜头怼着主板讲“这里用的是旧芯片”,视频播放量200万,比品牌官方发布会还高。评论区有人说“看了这个视频,我决定买旧款”,还有人说“感谢博主省了我2000迪拉姆”。这说明, 在YouTube上,KOL的“专业度”比“颜值”更重要,消费者愿意为“有用”买单,而不是“好看”。
34%通过KOL认识新品牌, 但“转化率”藏着猫腻
Olapic 2019年的调查显示,34%的年轻人会通过KOL接触新品牌。这个数字被很多品牌当成“救命稻草”,砸大钱请KOL推新品,后来啊发现“认识”不等于“购买”。2022年迪拜某饮料品牌请了10位KOL推新品, 广告投放花了200万迪拉姆,新品上市三个月,复购率却只有5%。品牌方后来调研才发现, 年轻人记住的是“KOL喝这个”,而不是“这个好喝”——他们可能只是跟着凑热闹,喝过一次就再也没买了。
更现实的数字是Criteo 2023年的调查:十分之四的阿联酋购物者计划今年网购更多, 但他们会优先选“杂货、家居用品和奢侈品”,这些品类要么是刚需,要么是“长期投资”,KOL的短期推荐根本撬不动。就像迪拜一位大学生在采访里说的:“KOL推的零食我可以买一箱试试,但推冰箱?我肯定要去实体店看参数、问售后谁信他啊?”
性价比与真实感, 才是阿联酋年轻人的“终极密码”
德勤的报告里藏着个关键信息:41%的消费者把“买真正需要的”放首位,36%要“性价比高的品牌”。这和KOL的“种草逻辑”根本是反的。KOL喜欢推“新品”“限量款”, 但阿联酋的年轻人更精明——他们会等季末折扣,会在二手平台淘“几乎全新”的奢侈品,甚至会拉着闺蜜拼单,用KOL推荐的代码凑满减。
2023年斋月期间, 迪拜某家居品牌没请KOL,而是在Instagram上发起“我的斋月布置”话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布置照片,选10位送礼品卡。后来啊话题阅读量破800万,带动销量增长45%。消费者们说:“这些照片才是真的能参考的,谁家客厅能跟KOL一样大啊?”
当KOL的滤镜褪去,品牌该靠什么留住年轻人?
迪拜加拿大大学的Ghada Abaido博士说“KOL对消费者与品牌联系的重要性在加深”, 这话没错,但“联系”不等于“绑定”。现在的阿联酋年轻人,早就不是“你说啥我信啥”的年纪了——他们会对比、会质疑、会用自己的方式验证。就像2023年迪拜某运动品牌推的“网红瑜伽裤”, KOL们吹得“穿上能瘦十斤”,后来啊消费者发现“洗三次就松垮”,品牌再说说只能默默下架,赔了夫人又折兵。
真正聪明的品牌,已经开始“去KOL化”。有的在产品详情页放“用户实测视频”, 有的在店里设“体验区”,让消费者自己摸、自己试,还有的直接把生产车间的镜头拍成vlog,告诉大家“我们的原料是怎么来的”。这些做法没有KOL的光环, 却比任何推荐都管用——主要原因是阿联酋的年轻人要的不是“被影响”,而是“被尊重”。
说到底,KOL就像商场里的导购员,能指路,但不能替你走路。阿联酋青年消费者的购物车里装的不是KOL的推荐清单,而是他们自己的判断、需求,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当KOL的滤镜逐渐褪去,那些真正懂年轻人、尊重年轻人的品牌,才能在迪拜的霓虹灯下站得更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